●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導致胃癌與胃潰瘍,這一點證據確鑿。但作者的研究提醒我們,這可能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問題是,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只有弊端而沒有益處嗎? ●國內醫生有個玩笑話,“在美國,買槍容易,買抗生素難;在中國,剛好反過來”。不過,國內的狀況開始轉變,購買抗生素需要醫生的處方了。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在許多情況下清潔衛生是有好處的。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情況并不是那么簡單。俗話說,不干不凈,吃了沒病。這大概是有道理的。科學的任務就是揭示出這句話哪些情況下可以成立,哪些情況下則不行。 《消失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引發的健康危機》,[美]馬丁·布雷澤著,傅賀譯,嚴青校,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1983年10月,第二屆國際曲狀桿菌感染專題討論會在布魯塞爾召開。在這里,時年35歲的美國科學家馬丁·布雷澤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微生物,并結識了32歲的澳大利亞醫生巴里·馬歇爾。后者發現了“胃部類桿菌狀微生物”(19......閱讀全文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目前研究的熱點。隨著研究者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對人體微生物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它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以及我們如何改變它們? 4月29日,美國《科學》雜志以“Microbiota at work”為主題發了一期專刊,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人體微生物與健康的
[提要]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選擇并進化這些整合有“耐藥基因”的病菌,使得后者最終成為人類的噩夢――臨床上的“耐藥菌”。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
一. 原始洞穴內發現抗藥性微生物 大約4百萬年前,在特拉華盆地(即現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形成了一個洞穴。從那時起,這個洞穴就自絕于天地,維持著孤立、原始的生態系統,沒有任何動物接觸過它,直到1986年人類發現這個洞穴。 但令人詫異的是,當科學家分析洞穴墻壁上的細菌時發現
為了更好地了解腸道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臨床醫生需要了解的不僅是糞便樣品中存在的細菌,而且還包括那些細菌產生的氨基酸等代謝物,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成果本周發表在mSphere雜志上。 微生物學和感染性疾病副教授兼南澳大利亞衛生和醫學研究所成員Geraint B. Rog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對我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能與它們和諧共處。腸道微生物組調節我們的一系列生物功能,其中包括骨骼健康。 如何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呢?在健康飲食之外,很多人都知道抗生素不能過多服用的道理。因為抗生素濫用不僅會讓病菌產生耐藥性,還容易殺死腸道中的有益菌,帶來健康隱患。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對我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能與它們和諧共處。腸道微生物組調節我們的一系列生物功能,其中包括骨骼健康。 如何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呢?在健康飲食之外,很多人都知道抗生素不能過多服用的道理。因為抗生素濫用不僅會讓病菌產生耐藥性,還容易殺死腸道中的有益菌,帶來健康隱患。
人類使用的藥物中有1/4會抑制腸道微生物的生長。這些藥物會引起抗生素類似的毒副作用,可能會導致抗生素耐性,相關研究于近日發表在《Nature》上。 該研究團隊篩查了1000余種市售藥物對人類腸道的40余種代表性細菌的影響,結果發現超過1/4的藥物(923種中的250種)至少影響1種微生物的
藥廠質檢中心與藥品檢驗所不同,在設計藥廠質檢中心實驗室時,缺乏具體的技術規范作為依據,造成設計上的隨意性,要么功能間設置不全,要么對生物學檢驗室的環境凈化考慮不周,從而影響藥品的檢驗質量。本文就談談藥廠質檢中心實驗室設計的一些問題。 &
最近出版的2014年第9期《科學通報》上,刊登了由華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一份研究報告,報告稱,我國地表水中含有68種抗生素,另有90種非抗生素類醫藥成分被檢出。一時間,“喝水如同吃藥”的言論甚囂塵上,而抗生素也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現在,進入冬季感冒高發時期,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又有所抬頭。圖片來源于網絡 “你知道抗生素對細菌性感冒才有效,病毒性感冒無需使用抗生素嗎?” 對很多人來說簡單明白的常識,但同時對很多人,即使有些高知人群,卻也是知識的盲點。有不少國人習慣于一感冒就輸液。 日前,在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
目前一半的澳大利亞嬰兒在一歲之前至少都接受過一個療程的抗生素,澳大利亞是全世界抗生素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盡管抗生素能夠有效并且潛在地治療兒童的細菌性感染,但很多時候患兒常常會因病毒感染而被開具抗生素的處方,很顯然這種治療或許是無效的。 不必要的抗生素常常會使得兒童暴露于潛在的副作用之中,包括
腸道的微生態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而人類結腸則可以被看做是一個厭氧的生物反應器。腸道存在著萬億數量級的微生物,這大大增加了宿主基因組資源。同時這些龐大的微生物生態系統為人體能量捕獲、食物消化、生物活性物質的合成等等提供了補充性代謝途徑,否則人體將無法實現飲食中營養物質的同化。 人類腸道菌群主要
有些噬菌體不在敏感細菌內增殖,其基因整合于細菌基因組中,成為細菌DNA的一部分,當細菌分裂時,噬菌體的基因亦隨著分布至兩個子代細菌的基因中。這種噬菌體稱為溶源性噬菌體(Lysogenic phage)或溫和噬菌體(Temperat phage)。整合在細菌DNA上的噬菌體基因稱
在老鼠身上的實驗表明,低纖維食物的養生法會在抗生素療法后阻礙健康腸道微生物群恢復。 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的Kerwyn Casey Huang和同事研究了植入人類腸道微生物的老鼠的腸道菌群。在5天里,研究小組用常見的抗生素,如鏈霉素和環丙沙星,對小鼠進行治療。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細胞—宿主和微
你相信嗎,不僅是你,地球上的哺乳動物都在變胖,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大幅減少有關。 美國醫學院院士、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醫學教授馬丁·布萊澤指出,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真正的主宰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在近30億年時間里,它們占據了陸地、天空、水體的每一個角落,推動著化學反應、創造了
微生物發酵飼料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和繁殖,生產或調制出具有綠色、安全以及高效等諸多優點的飼料。其在促進動物生長、替代抗生素、廢棄物再生資源化和減少人畜爭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文章從概念剖析、發展背景、生產工藝與優化、國內外研究與應用現狀等方面對微生物發酵飼料作以綜述。并總結了其作用機理
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教授拉爾森等人在《微生物》期刊上發表的《人、動物和環境耐藥基因組的結構與多樣性》一文,經國內媒體報道后引發關注。有媒體稱,該研究表明,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菌,相比他國樣本,北京霧霾中含有“最多種類的抗生素耐藥基因”,且北京霧霾是唯一“含有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
相比于細菌,人類對于病毒感染治療防御措施少之又少,對于病毒感染類似于抗生素的有效治療方法還沒有被發現。細菌通常被認為對壓抑病毒感染沒有關系。但特定的病毒,比如噬菌體可以侵蝕細菌細胞。在機體被侵蝕的過程中,如果不孕育出抵抗機制,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違背常理,或會被自然選擇排除,但我們對于細菌是如何抵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研究表明,幼年時給予小鼠低劑量的抗生素會導致成年后肥胖。小鼠出生后不久給予一個短期的,低劑量的抗生素用量,對其腸道微生物具有持久的后果,而且嚙齒類動物一到中年便會導致肥胖。這些研究結果,于今天(8月14日)發表在細胞學雜志上,表明腸道微生物在早期生命過程中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窗口,可能影響代謝途徑的發展
你可能很熟悉這樣一種觀點,你的腸道和皮膚是微生物--真菌、細菌和病毒--的家園,這些微生物對保持你的健康至關重要。但是你知道你的眼睛里也有一群獨特的微生物嗎?它們合在一起被稱為眼睛微生物群。當這些微生物失衡時,某些類型的微生物過多或過少,就會出現眼部疾病。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細菌生活在眼睛表
腸道微生物指動物腸道中存在的數量龐大的微生物,這群微生物依靠動物的腸道生活,同時幫助寄主完成多種生理生化功能。腸道不僅是人體消化吸收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維持正常免疫防御功能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體腸道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具有人體自身不具備的代謝功能。作為人體最龐大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微生物生態學家愛瑪·艾倫-維科在對腸道微生物進行了10多年研究后指出,現代人過于注重潔凈,食物太過精細,動輒使用抗生素,這種生活方式正在損害人體內無形的微生物生態系統。 微生物是人類的盟友而非敵人 人類排泄物為研究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個窗口。艾倫-維科
藥品安全事關人命,至關重要。去年一年,廣東省因藥物不良反應,共出現了43例死亡病例。 其中,東莞的情況同樣引人關注。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去年一年,東莞的藥品不良反應病例上報數為2763例,僅排在深圳、廣州之后,位列全省第三。不過東莞的藥品不良反應率并不高,沒有進入全省統計的前5名。
NDM-1,又一個超級細菌來了! 對于這樣的超級細菌,許多人感到恐懼,甚至想到了SARS、甲流。 對此,南京專家表示,對超級細菌過于恐懼沒必要,這不過是細菌與抗生素之間的又一場博弈。 但,不可否認的是,超級細菌產生背后的原因是抗生素的濫用,而現實中的情況是,抗生素濫用已經極其嚴重。 又一
抗生素自誕生以來挽救了無數患者的性命,眼見其高樓平地起,接著便是千里長堤潰蟻穴。愈來愈多關于抗生素的負面消息陸續曝出,濫用、耐藥、影響其它治療方案效應等等。 近日,英國一項近200人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在開始治療前一個月接受廣譜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明顯更差。與同時接受免疫治療或完
在我們的腸道里,生活著許多微生物群落,它們在調控機體代謝和免疫防御功能上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微生物群落的集合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組。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6月15日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抗生素會降低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對患病嬰幼兒用抗生素治療已成常規做法,美國孩
2016年11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發表于國際雜志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對微生物組的研究對于未來精準醫學的研究或許非常重要;機體的微生物組是由消化道中細菌、病毒、真菌及
喬治亞癌癥中心、奧古斯塔大學醫學院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免疫學家Gang Zhou博士說,抗生素對癌癥治療的任何負面影響似乎都關乎腸道微生物菌群是否能輔助激活T細胞所驅動的治療反應。越來越多實驗證據表明,情況復雜的癌癥靶向治療很可能因為抗生素濫用遭遇翻船。《Oncotarget》建議,使用抗生素前
一、背景介紹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物質。現抗生素的種類已達幾千種。在臨床上常用的亦有幾百種。其主要是從微生物的培養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抗生素殘留是指給動物使用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