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杰院士:要做有用的研究,不要只怪罪環境
“現在很多人做研究僅僅是從論文到論文,論文中脫離實際的假設越來越多,把權衡取舍當科研,搞一堆的符號嚇唬人……”在日前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舉行的“院士大講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發表演講,一再強調要做“有用的研究”,并告誡臺下眾多的中科院研究生,科研環境由每一個科研工作者構成,與其只會怪罪“環境”,不如從自律開始做起。做有用的研究 李國杰剖析了目前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弊端。他說,目前國內一些科研工作者只會跟隨“大腕”開辟的方向,不管這個方向是不是有實用前景。他以近幾十年的計算機研究為例:“一些已經死去或半死不活的研究方向都曾經有成千上萬的學者投入過精力。” 此外,現在很多人做研究只是從文章到文章,缺乏研究“動機”。而且很多人用做工程的方法做基礎研究,問題越做越細,脫離實際的假設越來越多,論文題目越來越長、定語越來越多,實驗結果別人不可重復、不可比較。還有的人把權衡取舍當科研,在一大堆參數中,取自己實驗中較好的結果與已......閱讀全文
科研樣本獲取難-暴露科研軟環境建設不足
王康正在采集水曲柳 王康采集的湖北苦櫪木 見到王康博士,他剛從西藏林芝回來。 “原來隨處可見的紅豆杉,這次沒有看到。”作為北京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經常到野外采集樣本。此次西藏之行,當地物種退化的態勢令他感到震驚。 讓王康心情無法平靜的還不止于此。“當地隨意采挖交易,對植物資源帶
科研人員嘆科研環境:“寧靜致遠”有多遠
2015年,有幾篇博文在科學網上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文章的內容各不相同——財務報銷復雜、公務卡使用煩瑣、年度考核騷擾等,最終都指向了一個讓很多科研人員頭疼的問題:它們嚴重分流了工作時間,甚至讓科研活動受到干擾。 科研人員由此感嘆:營造寧靜致遠的科研環境,畢竟是一個憧憬。 回放 漫漫報銷路
成都大力推進環境科研創新
成都市環保局近日召開環境科研工作會。會議提出,將加快環境科研機構轉型升級步伐,開展環境污染防治應用性創新研究,力爭實現環境科研成果新突破。 根據成都市2016年環境科研總體目標和工作計劃,市環保部門將重點開展“成都市臭氧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研究,為政府環境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啟動
萬鋼:科研環境應對造假“零”容忍
科技部長萬鋼接受采訪 在幾十年前,一位村支書和來他們這插隊的年輕人說,人這一輩子有兩樣東西,是越用越多,一個是力氣,一個是腦筋。后來這個年輕人成長為了教師,工程師,大學校長,科技部的部長,在過去的五年當中,他在什么方面動了腦筋,用了力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科技部部長萬鋼。
科研環境不設限,復旦成立“人才特區”
10年或以上的穩定經費支持和長周期學術評價;收入對標國際,不設上限;科研經費實行總額包干制和科學家負責制,用于自由開展科研業務和團隊建設;配置足夠的博士后、博士生名額;遴選過程“先看人,再看項目”,重點關注人……復旦大學昨天成立的相輝研究院作為大學里的“基礎研究人才特區”,將探索創新科研管理機制
時評:改善科研環境不能只做看客
曾聽一位教授抱怨說自己的學生不行,說一流的學生都到了國外,留在國內的都是二流的學生,所以做不出什么重要的東西。以我出國近一年的經歷和了解來看,清華、北大和中科院這些單位的學生絲毫不比國外的(包括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和其他國家學生)差,有些還更強。這位老師忽略了有很多優秀的學生,不是出不去,而是因為
科研環境不設限,復旦成立“人才特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865.shtm
科研“孤兒”如何適應環境,打破“孤獨”
東部某“雙一流”高校特殊引進人才王陽曾在一年內經歷無緣科技部重大項目、基金委“優青”落空、國家科技獎止步六進三的三重打擊。郁郁之余,他得到項目評委中一位專家的善意的提醒:“學術是很好,可惜人際交往弱了些。” 一句話令王陽醍醐灌頂,回想與他同期畢業的同學相比,他感覺自己明顯落后了,不僅科研朋友圈
李俠:透視中國科研環境存在的問題
時間割據狀態下的身份錯位 ■ 之所以會形成制度惰性,是因為任何制度都是生產性的,它再生產著權力關系與遵從模式。 ■ 科研體制中傳遞機制的日趨復雜,其背后也反映了制度與人之間的相互不信任,在這種扭曲的契約中,無形地增加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 近十年來,中國的科技得到了快速發展,但
王小凡:國際評估助推中國科研環境改革
中國已經到了需要建立起公正、合理、透明的科研評價體系的時機 “國家投入科研經費,不僅要求出科研成果,也要求出一批在國際上被認可、在具體領域成為權威的科學家。這就要求我們的科學家要做深入的研究,做出原創性、突破性的成果,對所在領域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科學家不應被評估體制逼迫著大躍進
科研協同云服務環境東莞結點開通運行
近日,科研協同云服務環境東莞結點正式開通運行。云服務環境依托于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基于下一代互聯網的科研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示范工程》項目,運行于中科院網絡中心東莞云計算IDC運營中心。作為科研協同環境云服務第一個分結點,東莞結點的開通將有助于提升云服務系統容錯能力,發揮區
評論:是時候聚焦科研人員生存環境了
兩會期間,各種關于科技與創新的話題不斷見諸媒體,從制度改革到政策紅利、從經費管理到成果轉化、從大項目大裝置到人才培養資金使用,幾乎涵蓋了科研人員共同關心、關切的所有問題。 然而,突然之間,一封發在水木論壇上的帖子重磅襲來,大有使之前的討論變得無足輕重的感覺。那就是,對于科研人員而言,最令人揪
朱邦芬:有利學者培養科研品味的環境尚待形成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課題,最終能否形成、又會形成怎樣的科研風格?“這些都與學者在學習科研過程中形成的學術品味有直接關系。
朱邦芬:有利學者培養科研品味的環境尚待形成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課題,最終能否形成、又會形成怎樣的科研風格?“這些都與學者在學習科研過程中形成的學術品味有直接關系。
江西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水稻高溫環境適應性基因
7日從江西省農科院獲悉,該院超級稻中心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克隆了水稻高溫環境適應性基因HTH5,發現HTH5可正向調控水稻對高溫的耐受性,并解析了其調控的分子機制。 江西省農科院水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超級稻育種研究團隊利用耐高溫普通野生稻和熱敏感秈稻及粳稻為親本
湖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環境監測科研工作獲突破性進展
9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武漢城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啟動實施部署會如期召開。這是湖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牽頭,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環科院申報的科技部重點專項課題,項目于今年6月獲得科技部正式批準,國家撥費2942萬元,是湖北
國際科研小組證實:彗星在多塵環境中鍛造有機分子
一支國際科研小組利用世界上最強大的射電天文觀測設備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高分辨率的3D圖像清晰觀測到彗星ISON和彗星萊蒙周圍的大氣。這一新觀測為彗星如何和在何處建立新的化學物質提供了重要見解。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在我們的太陽系,彗星含有一些最古
朱邦芬院士:有利學者培養科研品味的環境尚待形成
時下,隨著2024年春季學期進入尾聲,一批年輕學子即將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進入科研崗位。同時,有更多年輕學子會在不久后開啟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在此過程中,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更適合哪些科研領域、選擇何種科研課題,最終能否形成、又會形成怎樣的科研風格?“這些都與學者在學習科研過程中形成的學術品味有直接關系。
饒毅對話魯白:海歸要帶頭營造好科研環境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
林桓:科研是寂寞的長跑,穩定的環境支撐最關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77.shtm 中新網海口2月27日電 題:林桓:搞科研是“寂寞的長跑”穩定的環境支撐最關鍵 記者 張茜翼 “做基礎科學研究,得保持初心,甘坐冷板凳。”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
科技部:打出政策“組合拳”-讓科研生態環境更凈化
從《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到《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再到《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近日,隨著一系列改革舉措緊鑼密鼓地出臺,科研誠信建設打出政策“組合拳”。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通過加強科研活動全流程誠信管理,正進一步推進科研誠信制度化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人員開展遼河口濕地科研調查
?? 近日,為了解遼河口濕地植被灘涂空間分布、植被生長狀況及濕地演化趨勢,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河口濕地景觀演變規律及關鍵驅動機制”、“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危險性”的支持下,監測中心調查組一行七人前往遼河口及周邊區域,開展重點灘涂無人機航拍、蘆葦及堿蓬生物量測定及樣品采集、理化要素
首場部長通道直面熱點-涉及糧食安全、科研環境等領域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后舉行首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等4位部長亮相,回應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問題。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把青年科技人才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指出,將
中科院:改進考核機制-給科學家寬松科研環境
2013年7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學部召開院士座談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院士和來自中國科學院6個學部的代表共14位院士以及學部工作局有關工作人員參加了會議。 會上院士們紛紛發言,對中國科學院和學部的發展提出很多具體建議,包括
科研人員揭示麻雀適應青藏高原特殊環境新機制
物種如何快速、有效地適應變化的自然環境,是其生存和種群拓殖的必要條件。被稱為“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代表著世界上最嚴酷的高原環境之一,然而許多生物在那里繁衍生息。以往人們對鳥類、動物和人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型分化后期的高分化群體,高原適應過程的初始階段仍不清楚。研究人員通過對常見的樹麻雀(Passe
科研人員找到甲烷影響環境中砷遷移的新轉化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并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污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于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污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這
2021年度江蘇省級生態環境科研項目指南
據江蘇省環保廳公告,2021 年度省級生態環境科研項目指南已經發布; 一、支持重點 (一)成果轉化與推廣類 主要針對住宅樓居民家庭油煙的收集、治理、監控集成技術,農村生活污水收集難、資源化利用度不高、運行不正常等百姓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對經濟技術可行、具有產業化潛力的工程示范成果進行推
生態環境中心科研成果獲IWA全球創新項目獎
第七屆世界水大會于9月19日至25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飲用水除砷及水體砷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成果,經過全球水行業知名專家數輪嚴格評審,在與眾多學術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參與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被授予國際水協(IWA)2010年全球應用研究創新項目
山大環境與健康菁英班:尋找本科生中的科研種子
?江桂斌院士為環境與健康菁英班學員作報告 “北京到濟南坐高鐵只要一個半小時,但北京堵車經常需要一兩個小時。趁著堵車的空兒,我們就到這里來(講課)了。”臺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的一席話逗樂了在座的山東大學本科生。 是什么事讓院士和大學生們如此興奮?原來,日前
生態環境中心科研人員參加中國南極2012年度科考
12月7日,參加中國第二十九次南極科學考察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建捷博士順利到達中國南極長城站,開展極地科考項目《南極地區直/支鏈全氟化合物異構特征表征及全球長距離傳輸機制研究》的現場考察工作。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已連續4年參加我國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