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延伸 基因歧視(Gene Discrimination)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有可能從基因的角度對人類全體的遺傳傾向進行預測,這些遺傳信息的揭示和公開,將對攜帶某些“不利基因”或“缺陷基因”者的升學、就業、婚姻等社會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基因歧視可以是針對一個人、一個家族或一個種族。攜帶有腫瘤、心血管病等高發疾病的基因,或嗜煙酒、犯罪傾向基因以及智商、性格、生理特征基因,確定著某種傾向,即或者是機體發育期中的重要隨機事件,或者也許終生不表現。在社會活動中因此而受到不利影響和歧視是不公正的。(黃尚志提供)編者的話 3名考生參加佛山市公務員招錄考試,因查出攜帶地中海貧血基因被取消錄用資格,于是將組織體檢的佛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告上法庭,該案也被稱為“中國基因歧視第一案”。上月,這個案子以3考生終審敗訴而告結束。就這樣,基因歧視,不再是學者的杞人憂天,它已經實實在在地落地,今天,是佛山的三個考生,明天,......閱讀全文
在還未來得及問出“基因檢測到底是什么”之前,基因檢測技術已經來到了人們的身邊。人們急需遺傳咨詢師能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們,這些檢測到底有什么用、是否需要做、檢測結果如何看。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位真正的遺傳咨詢師。 ■本報記者 張文靜 不久前,在社交網絡上,一篇名為《華大癌變》的
在還未來得及問出“基因檢測到底是什么”之前,基因檢測技術已經來到了人們的身邊。人們急需遺傳咨詢師能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們,這些檢測到底有什么用、是否需要做、檢測結果如何看。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位真正的遺傳咨詢師。 不久前,在社交網絡上,一篇名為《華大癌變》的文章引起強烈反響。一時
我國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以及產業發展之路何去何從?在采訪中,多數專家認為,應借鑒國外的管理模式,加強技術方法研究,并期盼國家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借鑒國外模式 雖然目前全世界都開展了臨床基因測序,但對其應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1982年11月,在尼日利亞海軍醫院外足球場上踢球的一名軍官,突然摔倒死亡。這名男子被帶到急診室時,當時還是一個新人的 Olufunmilayo Funmi Olopade醫生正在值班。“我們搞不明白為什么他死亡,這讓我感到震驚,從那時開始我意識到,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理解和幫助人們。”Ol
回放: 2月3日,英國下議院以382票贊成、128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一項基因治療技術,即所謂線粒體替代或“一父兩母”的人工受精技術。該技術有助于減少下一代患某些嚴重遺傳疾病的風險。由于技術涉及到倫理道德,該事件引發了巨大爭議。 質疑: 這項技術是否可行?它是否會將捐贈者的基因遺傳給被捐贈者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群特殊的孩子們。 杜亞倩,一個安徽姑娘。我們見到她的時候,她就這樣坐在小板凳上,一步一步吃力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看到,坐著的亞倩還不到50公分高,即使站起來也不足一米,這讓我們很難想象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生物醫學合作研究項目共接收項目申請183項,根據雙方項目指南的要求和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58個項目申請。#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申請人單位名稱18161101162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在HIV-1感
臨床基因檢驗已覆蓋了腫瘤、遺傳病、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神經精神性疾病、器官移植、出生缺陷、個體化藥物治療等多個領域[1,2,3,4,5,6,7,8],臨床基因檢驗診斷報告對機體易感性評估、疾病診斷、預后、治療監測、遺傳咨詢、健康管理以及家庭生育計劃制定等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臨床基因檢驗診
其中一等獎9項,二等獎24項,三等獎47項 新春逢盛會,杏林吐芳蕊。全國醫療衛生行業的最高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結果2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曉。 在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揚子江藥業集團協辦的中華醫學科技獎(2007)頒獎大會上,80項研究成果獲一、二、三等獎。 中華醫學
2008年3月1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剖析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有良好療效的中藥復方黃黛片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在3月25日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正式發表。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的研究人員,在國際上第一次用生物化
“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項目啟動 9月21日,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正式啟動。據介紹,今年生命科學領域一共啟動5個團隊項目,其中4個團隊在北京,另外一個團隊在廣州。 “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
序號 受理號 項目名稱 中方申請人及單位 美方申請人及單位 73 812111050 艱難梭菌感染疫苗的研發 黃海輝復旦大學 Hanping Feng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Baltimore 74 812111020 靶向gp
12月7日-10日,一年一度的美國血液學會(ASH)如期而至,盛會上來自全世界的血液學工作者發表著最新進展。如拜耳公布了其AAV基因療法在A型血友病的1/2期臨床試驗中取得積極數據,Sangamo公布針對β地貧的1/2期臨床最新數據,這是繼CRISPR Therapeutics和Vertex P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維生素A(vitaminA)又稱視黃醇(其醛衍生物視黃醛)或抗干眼病因子,是一個具有脂環的不飽和一元醇,包括動物性食物來源的維生素A1、A2 兩種,是一類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物質。 維生素A1多存于哺乳動物及咸水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2常存于淡水魚的肝臟中。由于維生素A2的活性比較低,所以通常所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由于醫學遺傳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因此它廣泛地采用了形態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生物統計學等研究技術。這些技術當應用于遺傳學實踐時得到了發展。如醫學遺傳學中的染色體觀察技術、基因分析技術等。 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需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設計。這里主要介紹一些為確定某種疾病是否有遺
測身體、測情商、測天賦,這是如今部分商家打出的基因檢測廣告,聽上去天花亂墜,似乎什么都能測,這些基因檢測產品果真有這么神奇嗎? 幾年前,江蘇省江陰市的陳偉珊老人通過購買保健品,獲得了一個做基因檢測的機會。在做了整套基因檢測之后,陳偉珊拿到了一本300多頁、對她來說就像天書一樣的基因報告。報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目前,關于人類疾病的遺傳研究,特別是大規模研究,主要基于歐洲血統人群。而種族多樣性不足阻礙了人們充分理解人類疾病遺傳結構的能力,并加劇了衛生不平等,甚至意味著人們將基因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或公共衛生政策的能力可能嚴重受損。或者更糟的是,這一切都是錯誤的。 近日發表在《細胞》雜志人類遺傳學特刊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在科幻電影中,“蜘蛛俠”被放射性蜘蛛咬了一口后,DNA改變,運動能力突破人類極限,擁有了超強的力量與敏捷性。現實生活中,對基因的優化和改造同樣是科學家致力研究的方向。今年四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黃軍就副教授修改了人類胚胎中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作為世界首例人類胚胎基因修改,這項實驗成果引發了
探討那些深陷爭議的遺傳學研究,從智力基因、人種基因到暴力基因,盡管飽受爭議,但仍有科學家選擇穿越紅線。 上世紀70年代,Stephen Hsu在美國愛荷華州艾姆斯市大學城長大,他的周圍有很多教授們早熟的兒女。2010年前后,在俄勒岡大學尤金分校研究了數年倫理物理學的Hsu,認為DNA測序技
“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 2019年2月21日,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發表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實驗室的論文:“化學連接組學:繪制果蠅的化學傳遞圖譜”。 其摘要中明確提出“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
5月22日,科技部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納米科技”重點專項 與生物醫學領域相關。 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記者4月11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日前,該所科學家通過國際合作,在復雜精神疾病——雙向情感障礙的遺傳學分析上取得成果,鑒定了個歐洲人群中新的雙向情感障礙易感基因。此外,該研究也揭示了在復雜病癥的遺傳方面,不同種族人群的進化差異是導致易感基因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復雜疾病,也被稱為多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及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體系建立與應用”課題,讓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榮獲了201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黃曉軍,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他帶領團隊開創的單倍型(半相合)骨髓移植技術體系,被贊為在世界范圍內將改變未來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的格局。 2013年,第四屆
中國有基因中心進行天才基因比對研究,希望解開人類智力密碼。相關研究容易引起道德爭議,被利用來針對某個族群。亦有學者擔心,人類有朝一日會藉研究成果,透過胚胎篩選技術製造天才嬰兒。 深圳華大基因中心進行的基因智力專桉,是將從世界各地收集到的2000組聰明人的基因樣本,和普通人的基因樣本做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