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州大學(UT)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證明,全基因組測序可識別病人患遺傳性癌癥的風險,有望改善癌癥的預防、診斷和護理。這項研究首次用全基因組測序評估了258個癌癥病人的基因組,提高了診斷出有癌變傾向的基因變異的能力。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最近的《E生物醫學》雜志上。 “全基因組測序是一種新的基因工具,能確定不止一個人的DNA序列。在臨床已確定的變異中,已確診的接近90%,加上其他癌癥基因變異,并且全基因組測序的相關成本不斷降低,這種方法會改善病人護理,幫助發現新的癌癥基因。”內科醫學教授、UT西南癌癥遺傳學項目主管西奧多拉·羅絲說。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3日報道,UT西南癌癥遺傳學門診部的醫生和基因學顧問幫病人評估了患多種癌癥的風險,包括腎、皮膚、肺、乳腺、卵巢、結腸、內分泌和前列腺等方面癌癥。如果已知一個基因在遺傳上有癌變傾向,并且給病人檢查時發現了它,研究人員就會和病人商討最好的方法來檢測早期癌癥,或預防癌癥形成。......閱讀全文
近期,杭州市一醫院推出“天價”癌癥基因檢測套餐,售價最高的套餐達25800元。該基因檢測方法很簡單,只要抽取體內6至8毫升血液,就可以對肺癌、肝癌、胃癌、腸癌及胰腺癌等17種癌癥進行風險評估。市一醫院體檢中心楊芬芳主任說,基因檢測的原理,是根據基因位點的變化作一些判斷和評估,分析身體可能含有的疾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腫瘤組織基因組提取。 隨著癌癥發病率逐年上升,癌癥基因檢測愈發流行。基于自身健康的考慮,一些高危人群開始主動進行癌癥基因檢測。目前,癌癥基因檢測還處于發展階段,多數用于腫瘤的靶向治療以及臨床疾病的藥物治療,不過我國現在已有16種常見癌癥變異基因被破譯,可做預測性基因檢測。 精
美國德州大學(UT)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證明,全基因組測序可識別病人患遺傳性癌癥的風險,有望改善癌癥的預防、診斷和護理。這項研究首次用全基因組測序評估了258個癌癥病人的基因組,提高了診斷出有癌變傾向的基因變異的能力。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最近的《E生物醫學》雜志上。 “全基因組測序是一種新的基因
近日,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發布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癌癥相關基因變異數據庫。NCI在一份聲明中稱,基于基因組學研究的新數據庫將對全球開放獲取,預計將有助于研究人員加快新藥的開發,同時能夠更好地將患者與療法進行匹配。 NCI對全球公布迄今為止最大的癌癥相關基因變異數據庫,再次證實了現代
身為研究白血病的醫師,盧卡斯·沃特曼(Lukas Wartman)一度對自己患有的白血病一籌莫展。 與許多患者一樣,這個美國年輕人嘗試過一切傳統的治療方法。他進行了骨髓移植,反復接受化療,卻始終沒能打敗癌細胞。生命危在旦夕之際,他的同事毅然決定出手相助。他們所做的,并不是簡單的募捐,而是為
圖譜如果繪制成功,可望開辟癌癥個性化治療新時代 國際癌癥基因組協會將開展一項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癌癥研究計劃,集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科學家之力,繪制完整的人類癌癥基因圖譜。 該協會4月29日在英國倫敦正式成立,目前有英國、中國、美國、法國、印度、日本、新加坡、澳大
目前絕大多數基因檢測服務沒有臨床應用方面的證據。這意味著,基因檢測盡管意義重大,如果不加以嚴格管理,就有可能因為商業利益而毀掉這一前程遠大的技術的信譽。 在分子生物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基因測序是每個人都避不開的話題。對于肺癌患者,在治療前進行基因組測序,知道是哪種驅動基因導致的癌癥,就可以有針
目前,為了降低成本,加快時間,大部分癌癥基因檢測僅分析癌癥組織,并不分析生殖細胞DNA。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誤診誤斷。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一系列的分析探討。 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和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的研究表明,僅通過分析癌癥組織所得到的變異,其中就可能包含有生殖細胞變異,而
近日,隨著電影《我不是藥神》的觀影熱潮,“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格列衛”等惡性腫瘤有關的詞匯成為焦點。癌癥,是眾多健康人群的恐懼中心。預測性癌癥基因檢測也隨之日漸火爆起來。 最早將預測性癌癥基因檢測帶入公眾視野的是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2013年2月,朱莉決定切除雙側乳腺,因為她檢測了自己
近年來,精準醫療概念在醫療領域備受資本青睞,越來越多資本、企業進入該領域進行發展。在市場層面,整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正在以不斷提升的速度逐年擴大;在技術、學術層面,精準醫療也正走在從單基因的個別熱點檢測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圍的平臺檢測的路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全球精準醫
近年來,精準醫療概念在醫療領域備受資本青睞,越來越多資本、企業進入該領域進行發展。在市場層面,整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正在以不斷提升的速度逐年擴大;在技術、學術層面,精準醫療也正走在從單基因的個別熱點檢測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圍的平臺檢測的路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全球精準醫
近年來,精準醫療概念在醫療領域備受資本青睞,越來越多資本、企業進入該領域進行發展。在市場層面,整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正在以不斷提升的速度逐年擴大;在技術、學術層面,精準醫療也正走在從單基因的個別熱點檢測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圍的平臺檢測的路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全球精準醫
日前,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宣布啟動BRCA Exchange。這是一個匯集了全球成千上萬個遺傳性BRCA1和BRCA2基因變異信息的數據庫。大眾可以通過一個網站和一款智能手機app來獲取數據庫中的信息。這一數據資源讓臨床醫生們可以參考專家們對不同BRCA基因變異與癌癥關系的評估,從而對解
腫瘤學家希望,至少一些關于先天癌癥風險的新發現能夠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法。 一個年輕的家庭里有兩個癌癥病例,這或者是運氣太壞,或者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聯系。故事發生在美國田納西州年輕的兒科腫瘤醫生Michael Walsh在圣朱迪兒童研究醫院照料一名男孩時,這名男孩并未對標準療法產生預期反應,表明他
腫瘤學家希望,至少一些關于先天癌癥風險的新發現能夠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法。 一個年輕的家庭里有兩個癌癥病例,這或者是運氣太壞,或者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聯系。故事發生在美國田納西州年輕的兒科腫瘤醫生Michael Walsh在圣朱迪兒童研究醫院照料一名男孩時,這名男孩并未對標準療法產生預期反應,表明他罹
理解介導癌癥基因組中廣泛DNA損傷的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癌癥研究人員非常感興趣的研究領域,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Genome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基因組結構的變異或許能作為人類癌癥中DNA甲基化改變(基因控制的一種形式)的一種特殊機制。 文章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7日報道,在癌癥治療領域,日企開啟了向每位患者提供最佳方法的“定制型”道路。中外制藥最早將在2018年度內推出通過基因分析來選擇抗癌藥的服務。此外,柯尼卡美能達將于10月成立分析發病風險的新公司。美國谷歌和軟銀集團等IT企業也將可以說是終極個人信息的基因的解析定位為增長領
桑福德伯翰醫學研究所(Sanford Burnham Prebys Medical Discovery Institute,SBP)承擔了前所未有的對一個新興算法類別的比較分析,該算法通過聚焦內部基因結構,在癌癥數據庫中挖掘遺傳信息(即亞基因像素算法),這與專注于基因視其為單個單元的經典方法形成
據科學日報報道,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文章反駁了常見的“變異積累”腫瘤發生模型,而支持了另一種依賴進化壓力對細胞群產生作用的模型。本質上來說,這篇文章陳述了健康組織的生態系統會讓健康細胞勝出癌癥變異;但是當組織生態系統因為衰老、抽煙或者其它壓力因素而發生改變時,具有癌癥變異的細胞
去年11月30日,FDA跟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同時批準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旗下產品——FoundationOne CDx(F1CDx)用于泛癌癥臨床伴隨診斷,這款產品包含了315個基因的所有變異形式的檢測,這是首款突破性的基于N
提到基因檢測,前幾年,臨床醫生在向患者推薦時還心存疑慮,而近兩年,基因檢測已成為癌癥診療的標準動作,基本上每一個癌癥患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基因檢測報告。 不得不說,一個患者一套方案的個體化診療時代已經到來。比如,一位患者患了癌癥,不僅要做病理診斷還要做全基因檢測,發現突變位點,進而為患者制定包括化療
近日一項研究通過對大約10萬人DNA測序結果進行分析,其中包括17000名卵巢癌病人,發現12個新的基因變異可能增加一種常見卵巢癌的患病風險并證實了18個之前曾經報道過的基因變異與這種卵巢癌的發生存在關聯。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來自劍橋大學的Pa
日前,23andMe公司宣布FDA批準了該公司直接面向消費者 (direct-to-consumer, DTC) 的癌癥風險基因測試。這項批準讓23andMe公司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向消費者提供他們的BRCA1和BRCA2基因上是否存在3種特定基因變異的信息。攜帶這些基因變異的人群的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測序技術在闡明癌癥發生機制、癌癥診斷及療法開發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與各位一起學習! 【1】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癥治療藥物 doi:10.1093/jamia/ocw022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1月4日報道,一個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4日宣布,通過共同努力他們繪制了肺癌遺傳變異圖。肺癌是世界上導致癌癥病人死亡的頭號殺手。《自然》雜志在線版本于11月4日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研究對肺癌細胞的非正常遺傳進行了全面觀察,發現在人肺腫瘤中有五十多個基因組區域頻率地出現或消
人類能夠最終打贏“癌癥戰爭”嗎? 最新的數據表明,人類離贏得“癌癥戰爭”還有太遠的距離。根據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最新數據統計,在美國,一個男性一生中患癌癥的風險是42%,女性是38%。在英國,這一數字甚至更糟。根據英國癌癥研究所(Cancer Res
《自然》 一“籃子”臨床試驗 《自然》在線發表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一種靶向某類特定變異的抗癌藥物的療效取決于腫瘤組織的類型和變異的確切性質。研究強調了分子靶點驅動的臨床試驗可以如何被用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遺傳變異的影響,研究結果有助于研發個性化癌癥治療方案。 HER2和HER3基因的不同變
近年來在精準醫療領域的研究和投資熱度不減。尤其是針對癌癥的早期診斷技術的開發如基因篩查等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對于各類癌癥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易感基因的研究則是這項技術的關鍵環節。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變研究室主任林東昕院士是腫瘤病因學領域的資深
今日,美國FDA批準羅氏(Roche)公司開發的NTRK,ROS1和ALK抑制劑Rozlytrek(entrectinib)上市,治療攜帶NTRK基因融合的實體瘤患者,以及攜帶ROS1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這也是美國FDA批準的第三款“不限癌種”的抗癌療法。自從去年Loxo Oncolog
“Cell Press Selections”是由Cell出版社推出的一份推薦文章集合手冊,主要介紹某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新的進展及突出成果。相關特輯內容包括研究論文,評論性文章以及snapshots,涉及了同一領域的方方面面,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文章由贊助商贊助,可以免費獲取。 癌癥生物標記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