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一次會議上提到的干細胞論文所存問題,如今已得到進一步分析。 針對一種被證實系造假的干細胞培育方法的最新調查,讓研究人員不禁追問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間實驗室里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近日發布的來自該獨立調查的最終報告,強化了此前的疑問,即所謂的通過在酸性溶液中向普通體細胞施加壓力而產生的干細胞,實際上是被帶入樣品中的胚胎干細胞。 不過,調查人員無法確定這種污染是如何發生的,或者其是否為意外事件。同時,該調查并未對此類細胞最顯著的特性之一 ——具有形成胎盤的能力作出解釋。 像很多同事一樣,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癌癥生物學家Manuel Serrano對2014年1月發表于《自然》雜志的論文深感好奇。當時,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稱,體細胞在經歷巨大壓力后的表現和干細胞相似。 對Serrano來說,這個假設言之有理,因為文獻中已有充分證據表明,壓力狀態下的細胞往往呈現出新的身份特征。“但令人吃驚......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14年3月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一次會議上提到的干細胞論文所存問題,如今已得到進一步分析。圖片來源:Kiyoshi Ota/Bloomberg via Getty 針對一種被證實系造假的干細胞培育方法的最新調查,讓研究人員不禁追問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間實驗室里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近日
今年的1月30日,來自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了兩篇讓干細胞領域高度矚目的研究論文,稱他們采用一種簡單的方法:給成熟小鼠細胞施加壓力生成了一種新的干細胞類型。然而他們的研究報告在發布后不久即激起了極大的爭議。 經過調查證實兩篇論文中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后來者——科研沒有捷徑。 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學術女神STAP細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兩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
“Cell Press Selections”是由Cell出版社推出的一份推薦文章集合手冊,主要介紹某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新的進展及突出成果。相關特輯內容包括研究論文,評論性文章以及snapshots,涉及了同一領域的方方面面,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文章由贊助商贊助,可以免費獲取。 2006年日本科
蛋白質組(Proteome)的概念最先由Marc Wilkins提出,指由一個基因組,或一個細胞、組織表達的所有蛋白質。 蛋白質組的概念與基因組的概念有許多差別,它隨著組織、甚至環境狀態的不同而改變。 在轉錄時,一個基因可以多種mRNA形式剪接,一個蛋白質組不是一個基因組的直接產物,蛋白質組中蛋
一、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后,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凄凄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
不知不覺,5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5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一些人胚胎干細胞系發生癌癥相關突變 doi:10.1038/nature22312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用于基礎研究或臨床開發的140種
干細胞的另一個名字叫“萬能細胞”,它們通常能夠成為受損組織與器官的“個性化”替代品。身體里有個類似于女媧的“干細胞”。女媧是摶土造人,干細胞的任務就是分化出各種功能細胞。然后這些細胞再進行特定的組合,行成我們身體內的各個組織和器官。故稱為讓生命延續的干細胞。我們的皮膚劃破了,過兩天自己就會愈合,又或
《Science》剛剛公布的十大科學突破中,占據首位就是細胞重新編程技術(iP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這一才初初“面世”一年的干細胞 技術引發了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極大震動,引用《科學》雜志負責新聞的副主編Robert Coontz的話就是“這項研
臨近五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再次走到聚光燈下。只是,這位研究干細胞的日本科學家面對的不是榮耀,而是學術不端行為的指責。 在他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一處圖片被發現有捏造數據的嫌疑。山中伸彌否認捏造數據,但能夠證明清白的原始數據已經丟失。 盡管他所在的京都大學組成的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據新華社報道,繼美國科研人員去年首次宣布由人體細胞成功克隆人體胚胎后,我國科研人員利用不同來源的人類成體細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國際公認技術鑒定指標的人類囊胚。克隆和干細胞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克隆和干細胞》雜志網絡版1月2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該課題組首席專家、山東省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
從原子能的利用到轉基因的研發,科學發展的歷程中總免不了遭受各種指控,但迄今為止,“魔盒”也沒有放出妖孽來。然而,今年生物醫學界頻出“丑聞”,不得不讓人反思,上帝的手術刀是不是已然撬開了“魔盒”?我們如何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無創DNA漏檢:被神化的技術并非萬能 7月13日,一篇《華大癌變》的
日本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小保方STAP細胞是2014年最著名的學術不端鬧劇,從2014年1月在《自然》發表兩篇論文,隨后被人指出論文存在偽造部分研究數據的嫌疑,被日本理化研究所調查證實存在學術不端,很快人們發現這一突破研究無法被重復而懷疑全面偽造,并被進一步調查,相關研究人員或者認為沒有錯誤,或者認
“黑匣子”(Black Box),學名是飛行數據記錄儀,是飛機專用的電子記錄設備之一,可以記錄飛機飛行期間的詳細信息資料。 回首2014年,找不到“黑匣子”的馬航(MAS)在12月15日告別吉隆坡股票交易所,結束為期29年的上市生涯。這一天,恰好也是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的生日。 看到上述開頭,你
今年一月份Nature發表的兩篇文章,曾被認為是干細胞制備的一次革命。文章指出,只要將已分化細胞置于壓力條件下,就可以將它們“重編程”成為多能細胞(可分化為任何類型的組織)。然而不久,人們就發現了文章中的漏洞,對這項研究的重復也均告失敗。文章的第一作者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被
研究人員使用嬰兒DNA成功制作出胚胎干細胞,但他們還不能證明當核供體細胞是成人細胞時,該技術同樣能起作用。 這次看起來是玩兒真的:研究人員利用與克隆多利羊相似的方法制作出個體化的人體胚胎干細胞,而成功的“秘訣”之一便是額外添加了一罐咖啡。 這項實驗制作出的干細胞所攜帶的DNA屬于一個
T淋巴細胞是宿主適應性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免疫細胞之一,在抵抗病原入侵、維持機體穩態以及抗腫瘤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1,2】。胸腺是T淋巴細胞發育的必需場所【3】。胎肝或骨髓來源的胸腺定植祖細胞(thymus seeding progenitor, TSP)遷移定植到胸腺后,即為早期胸腺祖細胞
導讀:新買到的細胞,實驗室傳了幾代的細胞,又或者儲存于超低溫冰箱幾年不用的細胞,被污染了么? 鑒定正確么?用它做研究會影響實驗結果么? 沒有經過相應的細胞鑒定,使用了被污染的細胞,經過大量的實驗,寫出一篇論文,但是結論被推翻,論文被召回,大量的時間、物力和人力被浪費,一切都要從頭再來。背景介紹應
新買到的細胞,實驗室傳了幾代的細胞,又或者儲存于超低溫冰箱幾年不用的細胞,被污染了么? 鑒定正確么?用它做研究會影響實驗結果么? 沒有經過相應的細胞鑒定,使用了被污染的細胞,經過大量的實驗,寫出一篇論文,但是結論被推翻,論文被召回,大量的時間、物力和人力被浪費,一切都要從頭再來。 背景介紹應用于
不知不覺,再過天2016年就離我們遠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那么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與衰老存在因果關聯 doi:10.1038/nature20789 衰老是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
三月即將過去,生物谷在3月為大家推薦了不少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小編盤點了3月份生物谷推薦的最受歡迎的10篇研究報道,與大家分享。 TOP 1 :Cell Metab:科學家發現攻克1型和2型糖尿病的關鍵機制 DOI: 10.1016/j.cmet.2017.02.004 如果身體出現胰島素
布里格姆婦女醫院 圖片來源:ARAM BOGHOSIAN FOR STAT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機構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均建議撤銷一位知名研究人員的31篇論文,因為它們包含“篡改的和/或偽造的數據”。《科學》雜志將其稱為本世紀最臭名昭著的科學欺詐案件之一。 心臟病學家Piero Anve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該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辦公廳(室):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部署的、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本周回顧,恒瑞醫藥15億在蘇州設立子公司,中國腫瘤免疫治療進入系統化和標準化高速通道,我國首批備案胚胎干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啟動,Illumina宣布加入“人類疫苗計劃”,美國FDA宣布批準Neurocrine的新藥INGREZZA(valbenazine)上市,帕金森病治療重大突破,科學證明多不飽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