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學術論文發表十必行”的體會
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Duane Wegener曾擔任Wiley期刊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的編輯,他撰寫了題為“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的文章。認真閱讀后感覺其中前四條建議尤其重要,值得認真閱讀體會。這里是我個人的體會。 建議一:抓住每個當審稿人的機會 積累發表經驗的最好方式是當審稿人。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能讓你提前了解同行沒有發表的論文,這是你獲得科研信息的良好渠道。最重要的是,你以審稿人的角度來看論文,和普通讀者角度不同,不僅看的深入,而且往往有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你進入“同行”這個角度的重要方式。學術上成為同行,是入門的過程。如果實在沒有機會,也要盡量用審稿人的角度閱讀文獻。 建議二:像專家一樣寫作 重視寫作的規范,最重要的是多寫多練。應該給文章讀者留下這樣一......閱讀全文
Nature期刊即將實行新審稿政策
近年來人們發現,實驗室里儲存和使用的數百個細胞系都存在問題。舉例來說,一些豬細胞被標記成了雞細胞,一些人類細胞實際上含有倉鼠、大鼠、小鼠和猴子的生物學物質。更糟糕的是,科學家們很少會去核實細胞的真實身份,還在每天使用這些已經出了問題的細胞系。為此,Nature旗下雜志將從下個月開始要求作者們驗證
科技期刊應嘗試審稿人署名
稿件的鑒審對決定論文是否發表及其質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國內外正規的學術期刊都把同行專家審稿作為評價稿件學術質量的關鍵環節,能被學術期刊尤其是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聘為審稿專家,意味著一種學術榮譽和公認的學術地位。但現實中,同行審稿除依靠自己的學識能力和理性思維之外,還不可避免地受主觀意識、心理狀態、品德
Nanomaterials期刊2024院士文章合集
本期編輯薦讀精選了2024年發表在Nanomaterials?期刊的中國兩院院士文章,包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老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老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悅廣老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立軍老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先剛老師的最近研究成果。內容涵蓋機器學習與納米發電機協同應用;沖擊載荷對納米晶體bcc
Nature審稿新舉措:雙盲審稿
投過論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審稿人的名字是保密的,但論文作者的名字審稿人是知曉的。如今,Nature打算推行雙盲審稿,這樣審稿人便不會知道論文的作者,也會減少很多偏見。 從2015年3月份開始,Nature(《自然》)與自然旗下月刊,將提供一個替代傳統的同行評議,即雙盲審稿。
研究生發9篇SCI,成期刊審稿專家,成果登上中央媒體
朱鵬飛,化工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2021級春季博士研究生。本科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現就讀于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師從張早校教授、吳震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燃料電池動力與生物質能轉化利用。目前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中東歐聯合教育項目等多項課題,相關研究成果在Appli
奇葩!審稿人把我的文章偷走,然后自己發表了!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2月14日報道,來自伊朗馬什哈德菲爾多西大學的機械工程師Mina Mehregan及其同事發現,自己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的一篇同行評議論文,被一個審稿人偷偷發表在其他期刊。 Mi
丈夫讓妻子審稿,沒想到被撤稿5篇文章
Elkhouly是新澤西州特倫頓市圣弗朗西斯醫學中心的一名住院醫師,他已經從Cureus雜志上被撤稿了五篇論文。據該雜志稱,Elkhouly在文章中使用了他未透露姓名的妻子作為同行審稿人,其話題范圍從關于闌尾炎的案例研究到COVID-19感染的神經學表現不等。 這是Elkhouly的COVID
中科大長江學者連發權威期刊文章
近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姚雪彪帶領的研究小組,接連在《PNA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細胞分裂調控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 姚雪彪教授1995年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
繼刊發歧視文章后-該德國頂級期刊又撤回偽造數據文章
2019年11月14日,Alessandro Passera等人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在線發表題為“The Manganese(I)‐Catalyzed Asymmetric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Ketones: Disclosing
預防審稿意見被其他審稿人質疑
以前有蟲友提出自然基金委可以把每個項目申請書的評閱意見最后發給每個評審該項目的評委,這樣可以促進每個評審專家認真評審基金本子,如果自己的評審意見和多數專家評閱意見偏差太大,那么評審專家也要仔細思考下自己是否誤判了。 今天收到一個老外的郵件,這個老外最近為我們的期刊評審了1份稿件,該老外是第
頂級期刊率先發表中國甲流疫苗成果文章
據報道,中國不僅成為率先完成甲流疫苗臨床試驗國家,也成為首個發表甲流疫苗臨床研究論文國家,10月21日,中國甲流疫苗研究性論文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標題為:A Novel Influenza A(H1N1) Vaccine in
曹雪濤院士權威期刊連發miRNA、癌癥新文章
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免疫學家。其現任職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主要從事腫瘤免疫治療和分子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曾在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學和腫瘤的免疫與基因治療研究方面獲得重要成果,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
曹雪濤院士權威期刊連發miRNA、癌癥新文章
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免疫學家。其現任職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主要從事腫瘤免疫治療和分子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曾在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學和腫瘤的免疫與基因治療研究方面獲得重要成果,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
中山大學權威期刊文章解析抑癌miRNA
來自中山大學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MicroRNA-212下調可導致MnSOD調控失常,從而促進大腸癌的轉移。這一研究發現即將發表在8月紙質版的在國際胃腸病學雜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學的黃文林(Wenlin
投文章總被拒?聽聽期刊編輯的干貨建議
學術期刊的投稿競爭非常激烈。即使你已經跨過第一個障礙,得到一個有價值的想法或者完成一項研究,可之后如何整理它們,才能稱為一篇令審稿人的青睞的論文呢? 翻譯 邢若潔 審校 張士超 想要讓論文成功發表并沒有簡單的套路可循——同一學科的編輯都會有不同的判定標準,更別說學科之間還存在差異。但是無論
一稿多投,還能提升送審率?你試了嗎?有獎參與
2021年,Cell Press推出了“集體審稿”(Community Review)模式,作者可以選擇多本Cell Press旗下期刊同時提交稿件。“集體審稿”模式可以增加您的文稿在Cell Press得到正式同行評審的可能性,同時避免一輪又一輪的評審,縮短從投稿到正式出版所需的時間。Cell P
頂尖專家在其曾任主編的期刊上狂發抄襲文章
文 | 卜金婷2022年2月,《英國運動醫學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BJSM)撤回了其前主編、澳大利亞著名腦震蕩研究專家Paul McCrory的一篇社論。McCrory為此道歉,并主動撤回另一篇存在問題的文章,他在一封郵件中提到:“這是一個偶然且
讀“學術論文發表十必行”的體會
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Duane Wegener曾擔任Wiley期刊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的編輯,他撰寫了題為“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的文章。認
如何定義并維護同行評審的質量?我們問了問
9月16日至20日是國際同行評審周,今年的主題是“同行評審中的質量”(Quality In Peer Review)。借此機會,中國科學院褚君浩院士接受了自然科研編輯的線下訪問,并對國內同行評審的質量進行了回顧和展望。此外,自然科研的編輯還與工作在科研第一線的研究人員圍著“同行評審中的質量”這一
文獻引用分布優化可以提高文章關注度
前段時間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的采訪簡單談了一些審稿問題,剖析了部分國際SCI期刊審稿人的心態和現狀。每天堅持處理期刊編輯部管理編輯指派的稿件,基本都是先初審下再確定是否值得外審,同時也為其他期刊作為審稿人審理一些稿件,其中一個關于稿件中參考文獻引用分布問題值得思考。 ?? 1)稿件中引用的參考
孫立成教授在《自然化學》期刊發表評述文章
9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教授應邀在2015年9月出版的《自然化學》期刊以“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晶體鉸鏈”為題發表文章,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組成、工作原理、近幾年的研究進展及目前面臨的挑戰(如何提升電池的穩定性等)進行了深度解讀和剖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未來發
北京大學期刊文章發表帕金森氏病新成果
來自北京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斑馬魚模型中證實,th2 (tyrosine hydroxylase 2 )基因是色氨酸羥化酶的編碼基因,在5-羥色胺合成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作為5-羥色胺能神經元(serotonergic neuron)的一個標記物。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
中山大學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癌癥研究新文章
來自中山大學、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通過缺氧或基因擴增導致的EIF5A2表達水平增高,促成了食管鱗狀細胞癌轉移及血管發生。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2月24日的國際胃腸病學雜志(Gastroenterology,IF 12.821)上。 中山大學的關新元(Xin-Yuan Gu
領域第一卻專做荒唐事?——Nature無端拒稿,亂改作者名單
這是一本Nature大子刊,2015年還未出世就被國內網友預測兩年內必被SCI收錄,2016年首次登臺亮相,果不其然2017即收獲第一個影響因子45.859,從此霸榜能源與燃料領域。 它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期刊Nature Energy。 01、出道即巔峰的神刊是怎樣煉成的? 當能源問題日
數字時代,“一稿多投”禁令會不會松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557.shtm 圖為在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拍攝的科學刊物展臺。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一直以來,學者們向學術期刊投稿面臨著激烈競爭,特別是影響因子較高的期刊,發稿更是“一刊難求”。作者常會遇到等
英美德三家機構擬合辦生物學開放獲取期刊
據《科學》網站消息,英國維康信托基金會(Wellcome Trust)、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和德國馬普學會(Max Planck Society)6月27日宣布,將聯合創辦一本實行開放獲取的頂級生物學在線期刊,但該期刊的名稱、編輯、出版商以及商業運作模式等有關細節仍有待商定
中外專家熱議科研論文:透明化能否解救同行評審
圖片來源:The Royal Society 作為國內地球系統模式軟件工程方向的一位青年學者,劉利已經評審過若干篇該領域國際核心期刊的稿件。“在最后提交審稿意見時,審稿人可以選擇匿名評審或者在文章結尾的致謝部分公開自己的名字。”近日,清華大學地學系副教授劉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他在評審最
中外專家熱議科研論文:透明化能否解救同行評審
圖片來源:The Royal Society 作為國內地球系統模式軟件工程方向的一位青年學者,劉利已經評審過若干篇該領域國際核心期刊的稿件。“在最后提交審稿意見時,審稿人可以選擇匿名評審或者在文章結尾的致謝部分公開自己的名字。”近日,清華大學地學系副教授劉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他在評審最
又一家Nature子刊,宣布公開同行評審內容
同行評審,匿名好還是公開好?近年來,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不休。 近日,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用行動投票,力挺公開同行評審。從1月23日開始,期刊將在發表論文的同時,公開編輯決定信、審稿人意見以及作者回復,審稿人可以選擇匿名或者公開自己
曾被“高預警”!它是如何甩掉“水刊”帽子的?
創刊于1922年的Medicine曾一度是醫學類著名期刊:專注于傳染病學領域、僅出版少量高質量綜述文章、作者大多是歐美業內專家。然而,自從2015年Medicine的“東家”——威科集團旗下醫學出版平臺Lippincott將其轉型為大型開放獲取期刊(Mega OA Journal)后,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