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14, 090501 (2015)] 發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多方量子通信方案,該方案在實用化、遠距離多方量子通信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多方量子通信旨在為多用戶保密通信提供基于量子力學原理的安全性。目前最遠的三光子糾纏態實驗分發距離僅為1公里[Nat. Photonics 8, 292 (2014)],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與信息研究部研究組結合誘騙態和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提出了一個可以在百公里量級分發后選擇多光子糾纏態并進行多方量子通信的實用化方案。 這項工作由合肥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博士研究生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近年來,安徽合肥市十分注重 “量子通信”產業化發展,成立安徽量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率先進行技術產業化研究,已啟動量子通......閱讀全文
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結合“京滬干線”與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
據新安晚報報道, 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是安徽科技創新方面的“一號工程”。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為組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合肥高新區探訪,了解“量子”最新進展。 “量子創新院”已經揭牌
16日凌晨,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中國在量子科學領域的這一“領跑動作”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因為這不僅標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更有媒體預測,伴隨著量子信息技術逐漸走向實用化,其衍生出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是繼微電子信息之后,最有可能引發軍
2016年,天空中將會多出一顆耀眼的星,而它就是即將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前面的攻關試驗都已經做完了。”中國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彭承志說,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如期發射。 這意味著,量子通信將具備覆蓋全球范圍的能力。“不過,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一顆低軌衛星,只能在晚上進行量
“我們正在推進北京城域量子通信設施建設,隨著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國家項目在年內的開通,將會聯系更多的城市,讓更多人享受到量子保密通信技術服務。”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趙勇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量子通信,即利用光子等量子的狀態疊加和糾纏等基本物理原理實現的信息傳輸。由于作為信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評選出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科學家和科研項目點贊,但是國內網絡上卻流傳著一些針對量子通信的流言甚至謠言,有的甚至稱這是“玄學”、“騙局”。圖片來源網絡 量子通信是“騙局”嗎?經過百年發展,看似艱澀難懂的量子力學理論基礎
“你好!”9月29日,從中國發出的一聲問好,通過量子保密“京滬干線”,又經過“墨子號”衛星,跨越了半個地球來到奧地利。這是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通話內容經過量子加密后,理論上無法破解。 一次簡短的通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此長距離、實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意味著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潘建偉,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百人計劃”、教育部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入選者。2003年被奧地利科學院授予青年物理學家最高獎Erich Schmid獎。 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一起,利用先進的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世界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張強等與相關單位合作,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試驗網上首次實現了預先糾纏分發的獨立量子源之間的量子態隱形傳輸,為未來可擴展量子網絡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成果9月19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光子學》雜志。 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傳遞量子狀態的重要通信方式,是可擴展量子網絡
“他們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曾這樣評價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團隊。 潘建偉的團隊是中國科大量子調控領域四個主要團隊之一。所謂量子調控,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操縱光子、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狀態和相互作用
8月16日北京時間凌晨1時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全面領先。而我國之所以能在量子科學領域“領跑”世界,得益于我們有個量子“夢之隊”。 潘建偉:量子通信領航人 “墨子號”發射升空的這一刻,全球科學界的目光都落在46歲的量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其中“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自然科學獎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五項獎項之一,為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做出重大科
量子力學是微觀物理學依賴的基本理論框架。自其提出一百多年來,在物理學基礎與應用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將量子信息和量子操控等方面發生著的改變稱為“繼續量子科學革命”。在這場科學革命中,中國科學家正在努力攀登,在某些領域已經占據鰲頭。 量子科學革命正在發生 早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京滬干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干網將于2016年下半年建成。 “這條量子干線連接北京與上海,貫穿山東濟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級高可信、可擴展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屬世界首例。建成后將用于金融、政務等領域信息的
11月22日,激光技術與產業發展創新論壇在光谷召開。東湖高新區參建的量子保密通信“武合干線”正式啟動,最快將于明年年底建成。 論壇上,東湖高新區和相關方簽署《量子保密通信“武合干線”項目框架協議》,建成后,武漢市的金融、政務機構可利用這條線路接入國家量子通信骨干網,進行遠程數據災備和量子安
近日,Nature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里實現遠程糾纏。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制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于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后在兩個由 50 公里長光纖連接的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作出重點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作出重點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
“京滬干線”不僅指能跑火車的鐵軌,也指能跑量子密鑰的光纖。在6月1日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會上,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項目工程總師、中科大教授陳宇翱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該項目將于2016年年底正式交付使用。 “目前工程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三。量子京滬干線全長2000余公里,目前已經完成了約1500
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ZD至頂網協辦的第八屆中國云計算大會20日在北京閉幕。量子通信領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20日在大會上透露,量子通信有望在信息安全和傳感領域率先突破。 中國量子技術發展迅速 量子技術是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下一代通信技術。量子概率不確定性的特點
今年以來,中國在量子信息應用領域的一系列創新探索引起海內外關注。2月21日,全球首個“金融信息量子信息驗證網”在北京正式開通;3月30日,全球首個規模化量子通信網在合肥正式建成使用。 從中國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的量子物理研究,到積極實現產業化的量子信息應用,背后都離不開一個名字:潘建偉。
采訪潘建偉院士的地點約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記者采訪的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師一再解釋:潘院士實在太忙,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之后還要參加中科院的一個重要會議,若不行的話只能“緊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偉還在醫院檢查治療。 我國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2016年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
近日,光量子計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兩項成果雙雙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志性進展。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迎來4歲生日。在距離地球500公里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
在《西游記》里,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就能越過十萬八千里。 幾百年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微觀粒子的層面驗證了“筋斗云”這種超能力的可實現性——利用量子糾纏發展出的量子隱形傳態,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就像孫悟空的“筋斗云”一樣,可以實現從A地到B地的瞬間傳輸。 中國
9月18日下午,首屆“墨子量子獎”頒獎典禮在合肥隆重舉行。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出席頒獎典禮并致辭,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舒歌群、校長包信和為獲獎者頒獎。安徽省有關部門領導,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捐贈企業代表,以及參加2019年度新興量子技術國際會議的500余位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出席
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陳宇翱 2013年,歐洲物理學會向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陳宇翱頒出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青年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菲涅爾獎”。雖然年僅32歲,陳宇翱卻已是世界量子物理研究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他的研究曾一次入選《自然》年度十大科技亮點、兩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