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化鐵無論在何種程度的壓力下都是一種高溫超導體。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員正在使用Mira(一種超級計算機)來研究硒化鐵的磁狀態,以期更好理解高溫超導機理。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的研究員正在ALCF(一個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備的辦公室)使用超級計算機,來探究高溫超導體的神秘特性。 其臨界溫度范圍是從30K到130K(即華氏溫度-405°C到-225°C),因此這只是名義上相對比較新的一類高溫超導體。在1986年發現它們之前,普遍認為超導性(材料傳輸電流時沒有電阻)僅僅發生在低于30K的溫度下。 這一類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引發了無數的后續研究工作以及幾種其他高溫超導體的相繼問世,但是關于高溫超導體其特殊性質的起源仍然難以解釋。 “對這種可以在更高溫度仍然具有超導現象的新材料,在其理論方面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UIUC的首席研究員和研究助理教授Lucas Wagner講到,“因此我們在A......閱讀全文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周易·系辭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美、日三國科學家的“超導大戰”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在那場“大戰”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超導研究團隊不分晝夜地在實驗室工作,困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在桌子上躺一躺或在椅子上靠一會兒打個盹兒,醒了繼續做實驗。那時,他們研究的是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 正是在這一波研究
1月9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趙忠賢院士頒獎。 趙忠賢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扎根并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高溫超
中科院的科學家再度站上科技之巔。 1月10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因為“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榮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象征科技界最高
今年8月底,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趙忠賢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新生們作了一場入學報告。他告訴年輕的同學們,做科研首先是選對方向,然后是堅持,堅持下去,科研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這番話,正是趙忠賢科研生涯的濃縮。 淡泊名利、潛心研究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部
世界超導百余年研究史中,在兩次高溫超導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時刻,趙忠賢帶領的團隊都“跑”在前列。五十年磨一劍,趙忠賢用一輩子的熱愛與堅守,讓中國高溫超導科研地位躋身國際前列。因在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3月21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趙忠賢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
該成果由周興江小組、陳創天小組、許祖彥小組、趙忠賢小組等合作完成 3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向外界宣布,中外科學家利用我國自主研制的尖端科學儀器,在高溫超導體中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這項成果是由中科院物理所周興江研究組,理化技術所陳創天研究組,物理所許祖彥研究組、趙忠賢研究組以及美國Brookh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林鴻宣研究組在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又取得新進展,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了作物中第一個抗高溫的數量性狀基因位點(QTL),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機理、在水稻演化史以及抗高溫育種中的作用,相關研究成果(Natural alle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林鴻宣研究組在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又取得新進展,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了作物中第一個抗高溫的數量性狀基因位點(QTL),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機理、在水稻演化史以及抗高溫育種中的作用,相關研究成果(Natural alle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極端高溫天氣頻繁出現,權威機構預測,21世紀高溫將成為威脅糧食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水稻是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主糧,如何實現“高溫下穩產”,培育抗高溫新品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林鴻宣院士領銜的研究團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后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
凌晨兩三點鐘,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研究員王楠林和同事陳根富、雒建林匆匆走出D樓的大門,各自回家休息。 三四個小時后,他們又回到實驗室繼續工作。 2008年3月,鐵基超導研究競爭全面鋪開,王楠林和他的同事經常要過著這樣的生活:在實驗室工作到凌晨,回家沖個澡,休息幾個小
5月17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組與國內外合作完成的關于植物對逆境響應與記憶的表觀遺傳調控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報導了高溫解除轉基因引起的轉錄后基因沉默并伴隨著隔代記憶的分子機制。 全球氣候變暖伴隨植物生長發育行為變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何祖華研究組與國內外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高溫解除轉錄后基因沉默并伴隨著隔代記憶的分子機制。 據介紹,全球氣候變暖伴隨著植物的生長發育行為變化,溫度波動會影響作物的產量,尤其是高溫會對農作物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因此,研究高溫影響
人們對模式生物釀酒酵母在諸如熱擊等不同環境壓力下的應答已做了許多組學層面上的研究,然而,目前還未見對工業釀酒酵母特殊的高溫耐受性狀進行系統生物學研究的報道。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王欽宏研究組與水雯箐研究組合作,通過全細胞蛋白質組學策略,研究適應性進化獲得的工業酵母菌株的高溫耐
●1979年國外提出鋰離子電池的概念,陳立泉的實驗室也在那時候成立。 ●1997年9月,陳立泉建成中國第一條鋰離子電池中試生產線。由于沒有經驗可資借鑒,在這條生產線上,陳立泉當了一年多“工人”。 ●2001年,陳立泉專門到上海拜訪了時任“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負責人萬鋼
連續空缺了三屆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今年終于不再寂寞。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研究團隊的獲獎絕非偶然—— 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和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研究團隊因“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
77歲的物理學家趙忠賢,是遼寧新民人。曾有人讓他給年輕人傳授些成長秘籍,他講的是個“大實話”:如果能把生計與個人興趣結合起來,不失為一個理想選擇。 他自己的經歷恰是如此。 研究高溫超導是趙忠賢的興趣,也是他的職業,并為他在科技界贏得諸多榮譽和稱號: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1986年發現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以來,人們從實驗和理論方面對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研究成果,但仍未實現對高溫超導電性全面、統一的理解,高溫超導機理的破解仍被列為二十一世紀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大挑戰之一,人們期待著能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發現具有更高超導轉變溫度且更適于應用的超導體。空穴摻雜
自1986年發現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以來,人們從實驗和理論方面對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研究成果,但仍未實現對高溫超導電性全面、統一的理解,高溫超導機理的破解仍被列為二十一世紀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大挑戰之一,人們期待著能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發現具有更高超導轉變溫度且更適于應用的超導體。空穴摻雜
近些年我國華北地區不斷出現極端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和社會活動造成極大威脅。因此,極端高溫天氣的形成機制受到廣泛關注。通常情況下,如果中高層出現較強的反氣旋環流,其將激發下沉氣流,空氣在下沉過程中氣壓增加,溫度也不斷增加,則導致極端高溫發生。前人研究中指出,我國華北地區的極端高溫事件也是在華北高壓
最近,《科學》發表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實驗室馬旭村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研究組合作,在鐵基超導體FeSe電子配對對稱性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Science雜志上刊登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鐵基超導體是繼銅
高溫熱泵技術為國際熱泵研究的熱點領域,并已成為熱泵技術從建筑應用向工業應用拓展的重要技術途徑。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龔宇烈、陸振能、姚遠、劉炳伸組成的研發課題組聯合煙臺歐森納地源空調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人員,在雙方共建的“低溫熱能利用技術研發中心”合作平臺下,經過技術攻關,解決了包括熱泵工質與機
隨著全球變暖,植物高溫脅迫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其中包括植物熒光測量:NPQ, Fv/Fm, OJIP, and Quantum Photosynthetic Yield。本文將著重介紹如何高效、快速簡便地測量這些熒光參數。非光化學淬滅(NPQ)測量非光化學淬滅(NPQ)測量
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的2009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科技進展揭曉。 這十大基礎研究進展分別是: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查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平衡狀況; 揭示A1型短指癥致病機理; 發現β-抑制因子-2復合體信號缺損可導致胰島素耐受; 實驗證實誘
通過多年的觀察,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學院物理學家邁克爾·勞勒和同事找到了解開高溫超導領域所謂“贗能隙”現象的關鍵“鑰匙”。“贗能隙”或許是高溫超導物質的另外一個相位(phase)。新發現或將推進室溫超導研究的發展。 高溫超導是指材料在某個相對較高的臨界溫度,電阻突降至零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聞海虎領導的科研小組與美國田納西大學物理系教授、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員戴鵬程領導的科研小組通過合作,在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的機理問題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自旋漲落和關聯與高溫超導的密切關系。該工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不久前,我國科學家在鐵基超導體統一相圖研究上取得進展,人們對鐵基超導的物理特性認識更進一步。而在3年前,中科院物理所和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在鐵基超導研究上的突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結束了該獎項連續3年的空缺。超導為何如此重要? 如果采用超導輸電線,我國每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