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發表題為《通過地震傳感器揭示潮汐冰川底部流動變化》的最新成果稱,得克薩斯研究人員首次使用地震傳感器跟蹤監測發現,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冰川融水流入了海洋。這項新技術為科學家提供了潮汐冰川變化的監測工具。 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地震引起的冰山崩解確定隨季節變化的冰震并識別在夏季很難檢測到由地震引發的噪聲而被遮蔽的冰震信號。在分析導致噪音產生的潛在原因如降雨、冰山崩解和冰川運動等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地震傳感器可以檢測地震所引發的冰川融水向下滲透以及通過冰川內部復雜的管道系統的流動過程。研究發現融水活動與地震信號的產生具有同步性,同時該方法還可以確定冰川底部的融水量。 研究人員指出,格陵蘭島冰川及南極冰川都將流入海洋,因此需要了解這些冰川是如何運動的以及冰川前端的消融速度。基于冰川底部流動速度,可以更好地對冰川變化進行測量,該方法將有利于了解冰川與海洋的耦合機制,以及其對海洋冰川潮汐的影響。......閱讀全文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科學家們發現,大地震在引發陸地震動的時候也會引發南極洲的冰震,其中就包括2011年的日本地震和2010年的智利馬烏萊地震。冰震指的是冰川和冰層的振動,從微小的嘎吱聲到等同于7級地震的突發性滑動,震動的信號通過冰層傳遞。 研究人員圍繞著一個地震儀辛苦的工作著,裝在橙色盒子中的地震
2011年3月20日,日本陸前高田,廢墟中的布娃娃。 NOAA發布的日本地震海嘯圖。在地震源附近的地區以及東南部海域是地震能量最集中的區域,這里的海嘯浪高最少將超過2.5米,然而海嘯以噴氣客機的速度橫跨整個太平洋,在開放海域的浪高不超過20公分。 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發生大地震是不
8848.86米!12月8日,基于全球高程基準的珠穆朗瑪峰最新雪面高程一經發布,旋即引起網友熱議。珠穆朗瑪峰有多高?提及此問,不少國人可能會下意識地直接說出“8848.13”“8844.43”這兩個數字。今天,這一數字又進一步增長,達到“8848.86”。為什么要在今年重新測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現代人類社會的主要活動需要精確的空間位置信息。地球也是一顆高度動態演化著的行星,地震、火山、滑坡、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現象是地球運動的明證,同時也對社會發展造成顯著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有這樣一個實驗室,致力于研究現今地球運動狀態及動力學過程,為
10月6日消息,1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開始在新西蘭南島的南阿爾卑斯斷裂帶進行1.3公里深的鉆探工作,以收集斷裂帶的內部作用信息。鉆探項目位于弗蘭茨.約瑟夫冰川北部的瓦塔羅阿(Whataroa),科學家將在斷裂帶安裝監測設備,用來研究小型地震、溫度、壓力和化學條件等。該研
程海斷裂帶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北部,北起永勝西北,南至彌渡盆地東南,全程長約200km。現今活動非常頻繁,近百年來有記錄的地震活動達31次。2001年和2009分別在永勝以及冰川發生了5.6級、4.9級地震。大永高速二期路線起點位于期納鎮K52+980,經程海鎮后到達下村,與擬建的華坪至麗江高速公路
9月18日,高端科學論壇“地球環境的過去與今天”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舉行。論壇上,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氣候學家丁一匯院士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地層古生物學家陳旭院士等分別從地震、氣候和地質歷史環境變化的
科學家表示,紐約正面臨比先前想象的更加嚴重的大地震的威脅,恐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估計紐約地區遭受大地震可能會造成390億到1970億美元的損失。 網易探索8月22日報道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道,科學家21日表示,紐約正面臨比先前想象的更加嚴重的大地震的威脅,而這次地震比預想的也要強烈得多,恐
“青藏高原湖泊擴大得越來越快了!”每年都去青藏高原進行湖泊考察的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世杰很是糾結,“2002年之前大部分湖泊還在萎縮,現在卻快速擴張,很突然。” 與此同時,包括那曲在內的西藏諸多地區,湖水越過了湖岸,向四周的優質草場蔓延,多處牧民的房屋
我國科考隊員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進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慶遭遇62年來單日最大暴雨襲擊。專家分析認為,大氣環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這兩個大的地形時,形成了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氣象條件而導致暴雨產生。專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處于季風和西風帶的交匯處,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氣系統
GABAA受體的結構 Paul Miller和Radu Aricescu報告了人GABAA受體的第一個X-射線晶體結構,該受體是一個五聚配體門控的離子通道和腦中迅速抑制性突觸傳輸的主要中介物(介導物)。整體結構與其他Cys-環受體的結構相似,但也有一個獨特特征,其中包括存在一個延伸的聚糖鞘,
411201101093基于兆伏錐束CT和蒙特卡洛模擬獲取放療在體出射束監測基準北京大學張藝寶421201101094不確定優化的理論與算法及其在系統與控制中的應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蔣建林431201101097新型質子導體固體電解質研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劉本瓊44120110109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里,冰的流失速度增加了兩倍。盡管西南極洲在這段時間內只貢獻了6毫米的海平面上升,但科學家說,在未來的幾個世紀里,冰蓋的崩塌可能會
松島冰川是西南極洲最脆弱的冰川之一,它正被海水從下面融化。 圖片來源:MARTIN JAKOBSSON 本報訊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雙邊合作協議,2018年雙方共同資助中俄合作交流項目。經公開征集,我委共收到202項申請,經初步審查并與俄方核對項目清單,以下189項申請通過初審:序號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中方申請人中方依托單位俄方申請人俄方依托單位11181
由中科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辦的2011地球科學前沿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rn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 Fronitier,2011)于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新華網消息:英國《焦點》月刊9月號發表文章,題目是“潛伏的災難”,作者是自然災害專家比爾·麥圭爾。文章說,忘記全球恐怖主義吧,因為地震、超級火山和颶風的定時炸彈正在滴答作響,對于全球大部分人口來說,它們的威脅要大得多。文章揭示了將會發生的十大災難。
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就是發現高原中-下地殼15–50 km深處存在異常薄弱(低速高導)層。該地殼薄弱層通常被認為是地殼熔融的結果。然而,這種解釋卻存在激烈的爭論,特別是在地殼起源的巖漿巖非常稀少的青藏高原北部地區,該爭論更為激烈。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
實時測量泥石流的沖擊力 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供圖 在世界泥石流研究中,時常會出現這樣一組英文:“Dongchuan Model”。這個由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東川站)開創的東川泥石流綜合治理體系被外界總結為“東川模式”。 被譽為“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的云南省小江地區,是世界上最
10月24日至27日,由中國地理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和四川師范大學聯合承辦的中國地理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地區及尼泊爾、瑞士等近400個單位的1600多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齊聚成都,圍繞“中國地理學:面向未來 走向世
大型地下氙探測器正在尋找暗物質。 NASA計劃向火星發射MAVEN探測器,目的是對火星上層大氣展開研究。 新年伊始,《自然》雜志展望了2013年可能出現的一些重要發現和重大事件。 干細胞試驗 一項利用人類胚胎干細胞(hESC)進行的早期臨床試驗應該在2013年產生具有里程碑意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從科技部網站獲悉,近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門聯合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指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推進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向統籌規劃、系統布局、分類管理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體系建設轉變,推進科技基礎
科技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32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發展改革委、財務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
貴州黔西南山區的布依族山民在趕墟喊山:順山橫山仰山山都應該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們,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們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里所后天練就——地勢的空曠和高海拔,就是為他們天造地設的排練場和演習廳。 陜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800米冰下隱藏著一個微生物生態系統冰川學家John Priscu剛剛結束48小時的曲折旅行,從南極洲回到美國西海岸。即使現在,他還在跟難以忍受的時差作斗爭。但是,疲勞并沒有掩蓋住Priscu的興奮之情。 數周高強度南極洲野外工作后,Priscu研究小組成為首個在冰雪大陸湖泊深處發
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的川藏交通廊道,橫跨14條大江大河,穿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因而規劃建設中的川藏鐵路被譽為“最難”鐵路線。然而,這條“難于上青天”的交通干線所處的川藏交通廊道,一直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主戰場之一。 在2017走進中科院“科技支撐川藏交通廊道建設”記
從氣候變化到基因編輯倫理,研究人員在2015年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他們還作出了重要發現,包括冥王星上的冰山、量子怪誕性的證據以及關于細胞內分子機制的細節。 通往巴黎之路 今年,全世界開始認真對待氣候變化。隨著12月聯合國氣候峰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首次承諾控制或減少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