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按照上級部署并結合棗陽市具體實際,湖北省棗陽市啟動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啟動環境空氣六參數自動監測站籌建計劃;補充配備能夠滿足最新要求的常規監測儀器,要求近期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項目達到63項,遠期達到109項;備置應急監測設備,滿足應急監測需要。 據悉,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能充分滿足應急環境監測要求,推動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實現中央、省、市、縣四級環境監測信息共享。 ......閱讀全文
近日,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十三五”工作方案》),為“十三五”時期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作為《“十三五”工作方案》的附件,同時印發了《關于加強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管理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空氣自動監測工作方案》),明確了“十三五”期間
近日,環保部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全文如下:關于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 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國辦發〔2015〕56號),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和質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持續提高,已從認為排放污染物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延伸到自然環境的保護、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為能夠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應運而生。對環境污染物的監測不僅要測定其成分和含量,同時還要監測形態、結構和分布規律,監測物理、生物污染因素,以便實現全面、準確監測,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務院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提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存在范圍和要素覆蓋不全,建設規劃、標準規范與信息發布不統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監測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等突出問題,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耳目與基石。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科學準確的監測數據作支撐,生態環保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態環保事業發展越快,越離不開牢固的監測基礎。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
有這樣一支隊伍,負責制定全省環境監測發展規劃和計劃編制,組織和協調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和專項調查,及時向社會公布全省環境質量現狀與變化動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腳步、眼光、智慧和汗水丈量著全省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無畏風沙和嚴寒,用實際行動呵護著藍天、土地和每一汪碧水……他們是青海省環境監測中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 國辦發〔2015〕56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已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2015年7月26日 (此件公開發布)生態環境監測
總結過去 繼往開來 全面推進“十二五”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吳曉青副部長在2011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吳曉青(2011年2月22日)同志們: 春節剛過,我們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2011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總
為了科學高效地部署、指導各地的環境監測工作,確保順利完成2012年度國家下達的環境監測任務,日前環保部下發了《2012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 2012 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 2012 年全國環境監測系統要認真貫徹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和2012 年全國環保工作會議精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關于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意見。 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科學布局,監測預警能力、信息化和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監測數據信息互聯共享、高效利用,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全面建成協調統一、信息共
?圖為呼倫貝爾野外監測?圖為參加十九大學習 她,不是探險家,卻常常深入密林、草原、荒漠,與自然“對話”, 她,不是“生態學者”,但能夠用數據講述生態環境的變遷。 她說,讓科技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是她肩頭最沉甸甸的責任。 她,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室高級工程師,全國三八紅旗手董貴華。
“多年以來,我們所研發的生態系統關鍵參量監測設備的平均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且大多數性能指標與國際水平相當,部分甚至領先。”站在祁連山下黑河流域的試驗示范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簡稱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李新指著布設在各處的國產監測設備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著,言語之間,充滿了欣
關于印發《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 為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加快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推進環境監測的歷史性轉型,我部組織編制了《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201
部黨組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中推進歷史性轉變,探索環保新道路,系統地提出了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的基本理論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策略,為新時期環保事業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的基礎,當前已從傳統的技術層面全面融合到環境保護工作的整體當中,成為推進環境保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 正在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聚焦依法治國,環保法律法規的落實則需要出臺和細化環境標準、技術規范等。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在推進監測能力建設和完善環境標準、技術規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
中國固廢網獲悉,日前山東省菏澤市發布了《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全文如下: 菏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開發區、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市直各單位,市屬各企業,各大中專院校: 《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堅持統籌規劃、全面設點,全國聯網、測管協同,形成國
遼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形成了以石化、冶金、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但長期不合理開發導致資源破壞,尤其是工農業及生活污水大量涌入,使遼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成為我國重點治理的“三江三湖”之一。在2000年,甚至出現魚蝦絕跡等情況,多項指標達到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一項項新措施、新技術也隨即運用到生態保護和建設中,成為生態保護和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持和助推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技術就是衛星遙感。遙感技術起源于飛行器和人造衛星的發展,即利用載人(無人)飛行器或人造衛星上搭載的攝像和其他感應、探測設備,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
人物檔案 王小丹,1973年出生,現為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藏研究室主任,申扎生態站站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高山環境與高寒生態,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國際SCI檢索刊物論文30篇。獲國家獎1項,省部獎8項。日前,王小丹榮
伴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PM10、PM2.5、STP、溫室效應、節能減排等環境保護領域的專用名詞,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人民關注的熱點,人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逐步提升及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環境監測在污染減排、污染源普查、土壤調查、宏觀戰略研究、水專項等重點環保工作中,發揮
從城市治理的角度看,環境監測是治理環境污染、衡量環境質量、檢驗治理效果的基礎。近年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利好政策的拉動以及嚴格的法規標準倒逼下,環保行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作為環保產業的細分領域,環境監測也將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迎來快速發展時期。 2018年,環保促進的供給側改革將帶來產能
第八章 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以環保督察巡視、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落實地方環境保護責任,以環境司法、排污許可、損害賠償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信息公開,推進
中國環境報報道,四川省環保局近日召開全省環境監測工作會議,就落實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提出的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做出重要部署。四川省環保局長田維釗強調,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體系是一項戰略性和基礎性重大工程,是落實污染減排、實施環保惠民行動的重要保障和支撐。四川將
為進一步全面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96號)、環保部《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環發〔2015〕20號)等文件精神,綿陽市環保局于2016年4月下發《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實施意見》(綿環發〔2016〕
為加快推動“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讓市民更便捷地獲取環境信息,日前陜西省正式出臺《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陜西省要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點位全覆蓋。 建設空氣、水、土壤、聲、
伴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PM10、PM2.5、STP、溫室效應、節能減排等環境保護領域的專用名詞,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人民關注的熱點,人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逐步提升及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環境監測在污染減排、污染源普查、土壤調查、宏觀戰略研究、水專項等重點環保工作中,發揮
改善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實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加大渤海、東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強化直排海污染源和沿海工業園區監管,防控沿海地區陸源溢油污染海洋。開展國際航行船舶壓載水及污染物治理。規范入海排污口設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年,沿海省(區
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環境空氣顆粒物(PM10和PM2.5)連續自動監測系統運行和質控技術規范》(HJ 817-2018)和《環境空氣氣態污染物(SO2、NO2、O3、CO)連續自動監測系統運行和質控技術規范》(HJ 818-2018)兩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有關負責人就兩項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