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注射強力抗體抑制血液中HIV病毒
近日,來自美國NIH的科學家們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報告稱注射一種叫做VRC01的強效抗體就能夠抑制未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HIV攜帶者血液中的HIV病毒水平。研究人員還發現通過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方式將VRC01抗體注入病毒攜帶者體內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注入的抗體能夠在病人血液中保持較長時間。 科學家們領導的I期臨床試驗共包括23名HIV攜帶者,其中有15人接受了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另外8人沒有接受治療。研究人員對接受治療的HIV病毒攜帶者進行了兩次抗體注射,而沒有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攜帶者只接受了一次抗體注射,隨后研究人員對抗體注射的安全性以及能否降低血漿中以及血細胞中的病毒載量進行了評估。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抗體注射并沒有減少血細胞中的HIV數量,但沒有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8人中有6人血漿中的病毒載量下降了超過10倍,病毒載量下降的病人中有兩人在研究剛開始的時候攜帶病毒量最少,而注射......閱讀全文
什么叫HIV病毒
+1.什么是HIV病毒HIV全稱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也被稱為艾滋病病毒,所以HIV是一種病毒。當這種病毒進入人體時,首先會攻擊免疫系統里的淋巴細胞,導致人體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未經治療的感染者在疾病晚期易于并發各種嚴重感染和惡性腫瘤,最終導致死亡。正常人感染HIV病毒就像是在身體里預置了一個病情
HIV是DNA病毒還是RNA病毒
RNA病毒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衣殼在電鏡下呈高電子密度。
關于HIV病毒的定義介紹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又稱艾滋病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逆轉錄病毒。這一病毒會攻擊并逐漸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致使宿主在被感染時得不到保護。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并且去世的人,往往死于繼發感染或者癌癥。而艾滋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階段 [1] 。
關于HIV病毒的來源介紹
對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來源,研究者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這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起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靈長類動物。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可以分為兩型:HIV-1和HIV-2,其中HIV-1和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在基因組成方面十分接近,很可能是跨種群傳播給人類的。而HIV-2和烏色白眉猴的免
關于HIV病毒的危害介紹
HIV不僅使人體的免疫系統難以抵御其侵害,而且給特效治療藥物和預防用疫苗的研制帶來困難。HIV直接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破壞人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它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體液(如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等)及多種器官中,它可通過含HIV的體液交換或器官移植而傳播。 侵蝕細胞 現已證實
關于HIV病毒的命名介紹
1983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門研究逆轉錄病毒與癌癥關系的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組首次從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輕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結樣品中分離得到一種新的逆轉錄病毒。經證實,這是一種新發現的病毒,巴斯德研究所將這種病毒稱為“淋巴結病相關病毒”
概述HIV病毒的傳播途徑
普通的接觸不會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只有通過直接接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體內的某些體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腸液、陰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這些體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通過黏膜(直腸、陰道、口腔或者陰莖頭部)、開放性的傷口或者潰瘍或直接注射等渠道進入人類的血液中。
HIV病毒的結構是什么
1981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性病毒,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會引起至今無有效療法的致命性傳染病。該病毒破壞人體的免疫能力,導致免疫系統失去抵抗力,而導致各種疾病及癌癥得以在人體內生存,發展到最后,導致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在世界范圍內導致了近1
概述HIV病毒的致病機制
艾滋病病毒進入細胞需要通過易感細胞表面的受體。受體分為兩類,第一受體即CD4,為主要受體,第二受體即CCR5或CXCR4等,為輔助受體。艾滋病病毒分為X4和R5兩類毒株,前者通常同時利用CCR5、CXCR4和CCR3受體,而后者通常只利用CCR5受體。在疾病早期和晚期,艾滋病病毒通常分別利用CC
PNAS:揭秘HIV病毒的要害
Duke大學的研究人員對HIV衣殼蛋白的關鍵區域進行了結構分析,即gp41的近膜端外部區MPER(membrane proximal external region)。文章于一月十三日提前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的網絡版上。 為了控制HIV的傳播,數十年來人們一直在嘗試開發
HIV病毒(艾滋病病毒)抗原檢測介紹
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抗原抗體檢測可以同時檢出艾滋病病毒抗體和HIVp24抗原,廣泛用于臨床。與單純抗體檢測相比,提高了準確性,尤其是對慢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接近100%。此外,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檢測將艾滋病窗口期縮短至14~21天,有助于早期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不足之處是,增加了非特異性
關于HIV病毒的刪除病毒的研究介紹
2014年7月,美國坦普爾大學神經科學研究院主任卡邁勒·哈利利教授等研究人員們發現了一種可以徹底將艾滋病病毒從人體細胞中刪除的方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學術進程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在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將一
概述HIV病毒(艾滋病病毒)的檢測方法
艾滋病病毒檢測工作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礎,和其他大部分病原體檢測不同,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20] 。 檢測艾滋病病毒感染情況的主要方法包括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艾滋病病毒核酸定性和定量檢測、CD4+T淋巴細胞計數、艾滋病病毒耐藥檢測等。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的
HIV病毒(艾滋病病毒)的抗體檢測
HIV-1/2抗體檢測包括篩查試驗和補充試驗。HIV-1/2抗體篩查方法包括ELISA、化學發光或免疫熒光試驗、快速試驗(斑點ELISA和斑點免疫膠體金或膠體硒、免疫層析等)、簡單試驗(明膠顆粒凝集試驗)等。補充試驗方法包括抗體確證試驗(免疫印跡法,條帶/線性免疫試驗和快速試驗)和核酸試驗(定性
《自然醫學》:HIV病毒抑制速度翻倍!
《自然-醫學》雜志近日上線了一篇艾滋病研究的新論文。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Jim Riley教授和哈佛大學拉根研究所(Ragon Institute)的Todd Allen教授合作領銜的研究團隊,介紹了一種新型雙特異性CAR-T細
關于HIV病毒疫苗研制的介紹
開發艾滋病病毒疫苗仍然面臨很多挑戰,在研究HIV-1疫苗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HIV-1病毒在世界范圍內存在廣泛的多樣性,隨著病毒的種類越來越多,單一疫苗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弱,如何開發一種能夠應對多種病毒變異、保持效用的疫苗,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HIV-1感染者并不能夠完全清除病毒,人類缺乏與之
HIV病毒癌癥免疫藥物的治療
美國埃默里大學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部研究員Justin Harper等人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研究顯示:利用兩種癌癥免疫治療藥物組合使用刺激免疫細胞,可縮小感染了猿猴免疫病毒(SIV)并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病毒庫大小。這些發現對于尋找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有重要
HIV病毒結構特征和致病機理
HIV病毒的結構特征: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大致呈球形。2、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3、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
HIV病毒“檢測不到”,怎么回事?
感染者一般所熟知的CD4檢測,是用于測量人體內每毫升內CD4細胞的數量。在反應免疫系統的CD4檢測外,關心病毒在自身體內的復制情況也是必要的。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定期進行病毒載量檢測。病毒載量檢測是通過一種叫聚合酶鏈鎖反應(PCR)的技術完成的,英文縮寫為HIV RNA,檢測結果范圍可以從“檢
關于HIV病毒的存活條件介紹
1、存活地點 艾滋病病毒廣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以及唾液、尿液、乳汁、腦脊液和有神經癥狀者的腦組織中,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濃度相比其他體液要更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傷口滲出液有很強的傳染性 。 2、滅活方法 艾滋病病毒在體外生存能力極
HIV病毒結構特征和致病機理
HIV病毒的結構特征: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120納米,大致呈球形。2、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3、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
簡述HIV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80~140納米,呈圓形或卵圓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其中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
HIV研究新進展:改造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傳播
澳大利亞一位科學家在16號表示他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在實驗室將人類細胞內的艾滋病毒進行改造,使其對自身發起攻擊。這是在尋求治愈艾滋病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進展。 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的David Harrich表示,他把一個幫助HIV傳播蛋白質進行了修飾,將之變成
HIV病毒(艾滋病病毒)助發癌變的介紹
艾滋病病毒和其它逆轉錄病毒一樣,當逆轉錄酶使病毒的RNA作為模板合成DNA,整合到宿主細胞的DNA中時,艾滋病病毒帶有的致癌基因可使細胞發生癌性轉化,特別是在細胞免疫遭到破壞、喪失免疫監視作用的情況下,細胞癌變更易發生。
HIV病毒(艾滋病病毒)無癥狀期的介紹
無癥狀期可能發生在急性期之后,感染者也可能沒有明顯的急性期癥狀直接進入無癥狀期,這個階段持續6~8年,其時間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和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的個體差異、營養條件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在無癥狀期,由于艾滋病病毒在感染者體內不斷復制,免疫系統受損,CD4+T淋巴細胞計數逐漸下降。可
關于HIV病毒(艾滋病病毒)的培養方法介紹
HIV-1分離培養最常用的方法是分離感染者血漿和外周血單個核淋巴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與靶細胞共培養。但目前為止,我國的HIV-1分離成功率并不高。傳統的PBMCs共培養方法需要培養28天。判為有病毒生長的標準是:連續兩次抗原含量
關于HIV病毒(艾滋病病毒)的核酸檢測介紹
艾滋病病毒核酸檢測一般指檢測病毒RNA。病毒入侵體內后快速復制,可在血漿中檢測出病毒RNA,即病毒載量。通過測定病毒載量可以進行病程監控、治療方案指導、療效判定、疾病進展預測。病毒載量檢測也可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輔助診斷,用于急性期/窗口期診斷、晚期患者診斷、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和小于18月齡嬰幼
CD8-T細胞可控制HIV病毒-可用于HIV疫苗研發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Ragon研究所里傳出了一則好消息。研究人員們使用了一種新方法來識別HIV蛋白質結構中對病毒功能和復制能力至關重要的特定氨基酸。該研究的最大亮點在于:研究人員發現,自然能夠控制HIV感染的個體的免疫系統通過殺死病原體的CD8 T細胞靶向這些氨基酸,這種能力甚至可以在
DNA修復體系摧毀HIV病毒機理揭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1日報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通過實驗,詳細揭示了一種細胞機制是如何保護一種免疫細胞不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為從體內根除HIV提供了一條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2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這一機制有兩個關鍵部分:高濃度的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知識點
生物學性狀:形態結構:RNA病毒,呈球形,核心含有單正鏈RNA。培養特性:在體外僅感染表面有CD4受體的T細胞、巨噬細胞。實驗室常用新鮮分離的正常人T細胞或患者自身分離的T細胞培養病毒。抵抗力:病毒抵抗力較弱,56℃30min可滅活。可被消毒劑滅活。但在室溫病毒活性可保持7d。微生物檢驗:病毒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