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持續擴散,在歐洲、拉丁美洲、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發現了寨卡病毒傳播。美國研究人員27日呼吁世界衛生組織(WHO)迅速采取行動應對寨卡病毒。 據《哥本哈根郵報》27日報道,一名近期赴拉丁美洲旅游的丹麥人于26日被確診感染寨卡病毒,這是丹麥首次發現寨卡熱病例。丹麥衛生部門認為寨卡熱不會在丹麥暴發,但建議孕婦推遲前往拉丁美洲。此前,英國、意大利也發現寨卡病毒感染者,表明病毒已經擴散至歐洲大陸。 此外,寨卡病毒持續在拉丁美洲擴散,哥斯達黎加成為最新一個輸入該病毒的拉美國家。該國一名25歲男子證實染病,他最近曾到過哥倫比亞,那里有一萬余人感染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通過蚊蟲傳播,在極少數情況下可通過性傳播或者母嬰傳播。如果孕婦感染,胎兒可能會受到影響。目前尚沒有藥物可以預防和治療寨卡熱。 世界衛生組織25日預測,除了加拿大和智利之外,該病毒將在所有美洲國家肆虐。 巴西目前是寨卡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自2015年5月確......閱讀全文
國衛發明電〔2016〕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2014年以來,美洲多個國家相繼發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歐洲、亞洲、大洋洲等國也有輸入病例報告。近期,巴西出現寨卡病毒疫情。為做好國內可能出現的寨卡病毒病醫療救治準備工作,我委組織制定了《寨卡病毒病診療方案(2016
自2015年5月巴西發現首例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例以來,寨卡疫情不斷發酵,開始在巴西等美洲國家持續肆虐,對疫情地區帶來了一定的恐慌。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傳播,還可經性交傳染,多數感染者不會發病,但是偶爾會出現發燒、紅疹、關節疼痛等輕微病狀。其對人類的威脅主要在于孕婦一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導致胎兒發
圖為在北京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員在展示感染寨卡病毒的哺乳動物小鼠神經干細胞圖像。 圖為許執恒研究員在介紹小頭畸形癥狀表現。 2015年以來,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爆發并在全球范圍內擴散蔓延。(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供圖) 近日,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在
近日,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團隊撰寫的文章。該研究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恒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團隊合作,首次建立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并證實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導致小頭畸形的發生。 2015年以來,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爆發并在全
在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的首都圣薩爾瓦多,一名男子進行煙熏滅蚊,以遏制寨卡病毒傳播。 6月3日,北京市衛計委通報,北京發現第三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內地累計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已超過16例。而在此前,該病毒已在全球多國傳播。 被帶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通過
哪里存在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出現在蚊蟲數量較多的熱帶地區,已知該病毒在非洲、美洲、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流行。 寨卡病毒于1947年被發現,然而多年來僅在非洲和南亞地區發現過散在人間病例。2007年,首次得到文件記載的寨卡病毒病疫情發生在太平洋。2013年以來,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報告發生了相關
寨卡病毒引發全球公共衛生擔憂同時,各國疫苗企業爭相宣布研發相關疫苗,在疫苗研發領域一直相對落后的中國企業迄今尚無動作。僅有三家機構在技術門檻不高的病毒快速檢測試劑上開發出產品。 寨卡病毒是在美洲發現的一種蟲媒病毒,自2014年2月,在智利發現首位本土病例后,寨卡病毒開始在美洲、歐洲和全球蔓延。
西非埃博拉的陰云尚未徹底散盡,寨卡病毒又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敲響警鐘。這種可能影響孕婦并導致新生兒畸形的病毒到底有多嚴重,是否會像埃博拉病毒那樣肆虐全球,甚至威脅中國?權威組織和專家表示,寨卡不是埃博拉那樣的致死病毒,公眾無需恐慌,但需要借鑒埃博拉防治的經驗教訓,迅速開展相關疫苗及治療方法的研究。
寨卡病毒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的蟲媒病毒, 屬于黃病毒科的黃病毒屬. 自1947年在非洲烏干達被發現以來,寨卡病毒主要局限于非洲和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 由于其引起的癥狀同登革熱非常相似, 但程度較輕, 因此長期不被重視. 2007年寨卡病毒從東南亞逐步擴散至太平洋諸島嶼, 2015年南美寨卡病毒大規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2015年5月,巴西報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2016年2月2日(北京時間),WHO宣布,新生兒小頭癥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些病例可能與寨卡病毒流行密切相關。截至2016年2月底,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等36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本地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記者3日從國家疾控中心獲悉,我國正加強寨卡病毒監測、控制病毒傳播媒介等措施防控寨卡病毒疫情。檢測寨卡病毒的診斷試劑目前已經發至各省級疾控中心。 國家疾控中心病毒所研究員李德新告訴記者,截至今年1月31日,已有24個國家報告了本地的寨卡病毒病例。寨卡病毒目前主要在美洲國家和地區流行,我國尚沒有發
寨卡病毒基因測序工作完成,可作為參考標準用于醫療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完成寨卡病毒基因測序工作,可為識別被寨卡病毒感染的血液提供參考,更有利于診斷由寨卡病毒引發的相關疾病。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10月才會正式審查這些材料,但迫于寨卡病毒診斷和治療的急切需求,WHO已提前批準將測序結果作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集的一個緊急委員會將于2月1日討論須采取何種措施減緩寨卡病毒的傳播,這是一種通過蚊蟲叮咬在拉丁美洲迅速蔓延的病毒。WHO總干事陳馮富珍在1月28日于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一次WHO執委會會議上宣布了這一決定,她表示:“警報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寨卡病毒被懷疑能夠導致嚴重的出
據新華社電新一期世界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傳染病》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包括中國在內,部分亞太和非洲國家可能面臨寨卡病毒傳播風險。 去年以來,寨卡病毒相繼在巴西、哥倫比亞等美洲國家大規模傳播,目前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美國也發現了本地傳播病例。寨卡病毒主要由埃及伊蚊傳播,也可通過性和血液等途徑
生物通報道:近期Nature雜志展開了2016年度的年終大盤點,包括多項具有影響力的科學事件,年度圖片,以及十位舉足輕重的科學人物。其中包括制作CRISPR技術警示者KEVIN ESVELT、華人醫生張進(John J Zhang),以及寨卡病毒追蹤者CELINA M. TURCHI等。 寨卡
里約奧運會在即,但寨卡病毒的肆虐卻讓不少運動員和國際游客心存悸悸,許多人擔心此次奧運會能否安全順利舉辦。但相信最近有很多美國人不會再為奧運會的寨卡問題而煩擾,他們要面對更直接的威脅:曾經在千里之外的病毒不再遙遠,寨卡來了! 本土感染病例增多 CDC發旅行警告 自美洲暴發寨卡疫情以來,美國本土
4月4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報告說,在確診感染寨卡病毒的美國孕婦中,大約十分之一面臨胎兒或嬰兒出生缺陷問題。 2016年美國確診感染寨卡病毒的250名孕婦中,24人的胎兒或嬰兒存在與寨卡病毒感染相關的出生缺陷,比例達10%。而問題最嚴重的是懷孕頭三個月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有15%面臨胎
世界衛生組織25日說,當前在巴西等美洲國家肆虐的寨卡病毒有可能通過性接觸在人際間傳播。 世衛組織說,目前已發現一例可能的人際傳播病例,并從一名男性患者的精液中分離出寨卡病毒,不過仍需更多研究以確認性傳播是否為寨卡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目前,寨卡病毒主要在巴西、哥倫比亞等美洲國家傳播。世衛組
綜合消息:世界衛生組織19日稱,已有36國報告寨卡病毒確診病例。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對中國方面采取的有關防控措施予以肯定。 世衛組織當天發表最新寨卡病毒疫情通報說,寨卡病毒已在28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出現本地傳播。巴西等地的小頭癥病例激增。除小頭癥外,寨卡病毒傳播與格林-巴利綜合征病例增加之間的
植入微電極陣列幫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 美國學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報告稱,借助大腦運動皮層記錄信號,首次成功地讓一名癱瘓患者恢復多個手指、手和手腕的運動能力。 研究團隊在一位24歲四肢癱瘓的男性被試者的運動皮層中,植入了微電極陣列,隨后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解碼神經元的活動,并
華人學者領銜的一個研究團隊29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寨卡病毒暴發流行的一種新機制,由于病毒位點突變,導致病毒抑制動物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能力增強,因此也使病毒感染人體的能力以及致病性得以增強。 資料圖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加
華人學者領銜的一個研究團隊1月29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寨卡病毒暴發流行的一種新機制,由于病毒位點突變,導致病毒抑制動物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能力增強,因此也使病毒感染人體的能力以及致病性得以增強。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加爾維斯頓校區史
目前美洲已有2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寨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巴西已成為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據估計,迄今已有150余萬巴西民眾感染了該病毒。巴西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可在孕婦妊娠期間“穿透”胎盤,導致新生兒小頭癥。 寨卡病毒為什么會在拉美國家呈現爆炸式蔓延?會不會傳入我國?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動物實驗顯示,寨卡病毒可能會在雌鼠體內,主要是陰道里存在并增殖數天,并經陰道擴散、感染胎兒大腦,給胎兒造成傷害。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負責研究的耶魯大學教授巖崎明子在一份聲明中說:“這項發現對女性可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不僅僅是孕婦。陰道是寨卡病毒增殖并可能傳染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通力合作在揭示寨卡病毒致病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結果以Zika virus NS1 structure reveals diversity of electrostatic surfaces among flaviviruses(《寨卡病
自從首次在烏干達森林的猴子身上被發現后,寨卡病毒已經與人類隔離了70多年,這次,它又卷土重來,而且氣勢洶洶,讓人們不禁擔心:這種病毒會席卷人類世界嗎? 這的確是科學家們目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今年8月初,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現了多起本土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例,此后,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做出決定,在全國
截至目前,臨床上仍沒有針對寨卡病毒的特異性治療藥物和預防性疫苗正式上市。 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ZK2B10對胎鼠寨卡病毒感染和小頭癥的保護作用 寨卡病毒是以埃及伊蚊等為媒介傳播的黃熱病毒,也可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寨卡病毒感染導致新生兒小顱畸形癥以及格林-巴利綜合癥等嚴重神經系統疾病受
埃博拉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便又出現了一種蟲媒病毒的暴發流行。這種蟲媒病毒叫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道,其中22個在美洲,目前
1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中心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 (簡稱“系統所”) 發表了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機構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發現,蛋白質膽固醇 -25 -羥化酶 (CH25H) 及其酶促反應產物 25 -羥基膽固醇 (25HC) 對寨卡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具有明確的保護效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