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腦研究基金會頒發百萬歐元大獎
彼得·索莫伊塔馬斯·佛洛因德 格雷特·倫德貝克歐洲大腦研究基金會(Grete Lundbeck European Brain Research Foundation)于3月4日宣布獲得2011年大腦獎(The Brain Prize)獲獎者名單。 英國牛津大學的彼得·索莫伊(Péter Somogyi)、匈牙利帕茲馬尼·彼得天主教大學(Pázmány Péter Catholic University)的塔馬斯·佛洛因德(Tamás Freund)以及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蓋伊爾吉·布薩基(Gy?rgy Buzsáki)因為“在大腦皮層神經通路的功能性組織方面的出色研究”而獲此殊榮,他們將分享100萬歐元的獎金。 頒獎儀式將于今年5月2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 關于大腦獎 大腦獎(The Brain Prize)由格雷特·倫德貝克歐洲大......閱讀全文
迄今最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研究成果發布
結合高通量功能成像技術制作的皮層神經元網絡,達到單細胞的分辨率,其中每一根“線”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都能看見,一些神經元根據它們在活腦中的活動方式被編成不同顏色。這也是功能連接組學上的最新樣本。 科技日報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常麗君)據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消息,由該所和哈佛醫學院(HMS)、弗蘭
研究解析大腦皮層神經元信息的讀碼機制
9月20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空間感知課題組的題為《通過結合決策信號的測量與微電流刺激的干擾兩種方法來解析大腦神經元信息的讀碼機制》的研究論文。在該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員在清醒獼猴執行空間運動方向辨別任務
神經所研究發現智障基因CDKL5調控大腦皮層神經元發育
9月22日,《神經科學雜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熊志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雷特綜合癥(Rett Syndrome)相關基因CDKL5通過Rac1調控神經元形態發育”。該項工作由博士研究生陳遷和朱永川在
上海交大特聘教授Cell子刊解析大腦皮層發育
大腦皮層是指大腦外層的神經組織結構,在控制哺乳動物思想、情感和行為中起重要作用。復雜的人類大腦皮層被人們稱為“進化的最高成就”,不過直到近幾年科學家們才真正從分子水平上理解大腦皮層的早期發育。 日前上海交大的特聘教授孫濤發現,一種microRNA(miR-7)能夠通過p53通路控制大腦皮層的發
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培養
實驗方法原理 SD胎鼠腦皮層神經元體外培養7 d ,微量移液器塑料滴頭于培養孔內機械性劃割培養之神經元,依劃割程度不同分為輕、中、重3組,對照組除不進行機械性劃割,其余處理同損傷組,傷后不同時間點(10,30 min , 1,3,6,12,24 h)檢測細胞存活率及培養液上清乳酸脫氫酶(
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培養實驗
機械性劃割培養 酶消化法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SD胎鼠腦皮層神經元體外培養7 d ,微量移液器塑料滴頭于培養孔內機械性劃割培養之神經元,依劃割程度不同
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培養實驗
機械性劃割培養 酶消化法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SD胎鼠腦皮層神經元體外培養7 d ,微量移液器塑料滴頭于培養孔內機械性劃割培養之神經元,依劃割程度不同
基金會與泰國研究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
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泰國研究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泰國研究基金會(TRF)在聯合資助多個合作交流項目和研討會基礎上,雙方商定自2015年起共同資助兩國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經公開征集,共收到10項申請。根據我委有關規定并與泰方核對
歐洲大腦研究基金會頒發百萬歐元大獎
彼得·索莫伊塔馬斯·佛洛因德 格雷特·倫德貝克歐洲大腦研究基金會(Grete Lundbeck European Brain Research Foundation)于3月4日宣布獲得2011年大腦獎(The Brain Prize)獲獎者名單。 英國牛津大學的彼得·索莫
研究描繪愛因斯坦整個大腦皮層
愛因斯坦大腦非同尋常的特點可能解釋了他非凡的認知能力據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進化論人類學家迪恩?福爾克帶頭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的某些部分與大多數人不一樣,他非凡的認知能力可能與此有關。 福爾克和幾位同仁一起,通過對14張近期發現的照片進行仔細研究,首次描繪了愛因斯坦的整個大腦皮
Cell-Reports:研究追蹤聽覺通路的神經元活動
我們都知道,感官知覺是非常靈活的,會根據行為和環境發生變化。當從主動感知聲音到被動聽到聲音時,大腦中發生了什么呢?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追蹤小鼠大腦中兩種聲音處理的神經元回答了這個問題。 巴塞爾大學生物醫學系的研究團隊對這一過程
積極心態能夠促進新生神經元與大腦皮層“融合”
之前有研究證明成年人的大腦能產生新的神經元,而科學家們卻一直未能確切解釋新生神經元是如何存活下來并與大腦中已存在的神經回路相結合的。法國研究人員近期完成的一項實驗表明,心理狀態對新生神經元與大腦皮層的結合具有重要影響。該研究為科學家實現人類大腦受損后的修復帶來新希望。 成年人大腦內負責形成、組
研究發現新信號通路填補神經元成熟機制空白
Scripps研究所(TSRI)的神經學家們,發現了建立神經元連接的一個新信號通路,填補了神經元成熟機制中的重要空白,文章于六月二十日發表在Cell雜志上。這項研究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一些與大腦發育有關的疾病。 在哺乳動物的大腦發育過程中,建立神經元連接是一個基本步驟。現在,科學家們發
神經信號通路化合物庫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應用3
■ 細胞程序性死亡及衰老多年來,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細胞程序性死亡分子機制都是研究熱點之一,即使存在不少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細胞程序性死亡是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個重要特征。程序性細胞死亡不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經細胞的主要死亡方式,但它對神經損傷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衰老也是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
神經信號通路化合物庫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應用2
圖 3. 細胞生理條件 (A) 和病理狀態 (B) 下的 Tau 蛋白[5]■ 神經炎癥神經炎癥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及腦損傷有密切聯系。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腦內始終存在著以膠質細胞激活為主要特征的炎癥反應。炎癥反應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誘發或加重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病變。例如,激活的小膠質細胞
神經信號通路化合物庫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應用1
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神經元結構或功能逐漸喪失 (包括神經元死亡),而導致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包括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AD)、亨廷頓氏病 (Huntington disease,HD)、肌
科學家解析大腦皮層神經元信息讀碼機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空間感知研究組通過結合決策信號的測量與微電流刺激的干擾兩種方法,解析了大腦神經元信息的讀碼機制。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神經元》。 大腦對空間的感知包括編碼和解碼或讀碼兩個重要階段。大腦神經元的編碼機制已有廣泛研究,但關于解碼的研究工作還相
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培養實驗——酶消化法
實驗材料小鼠試劑、試劑盒酒精解剖液胰蛋白酶DMEM F12B27阿糖胞苷培養液儀器、耗材培養箱實驗步驟一、小鼠大腦皮層神經元原代培養步驟1. ?于無菌條件下切取鼠頭并以75%酒精浸泡1 min,解剖出完整鼠腦。2. ?預冷解剖液中分離去除軟膜、血管、取大腦皮質漂洗,用眼科剪將皮質反復剪切成碎塊。3.
細胞技術專題: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培養實驗
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培養可以:(1)獲得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2)用于神經元細胞定向分化研究;(3)用于神經元細胞凋亡研究。實驗方法機械性劃割培養 酶消化法 實驗方法原理SD胎鼠腦皮層神經元體外培養7 d,微量移液器塑料滴頭于培養孔內機械性劃割培養之神經元,依劃割程度不同分為輕、中、重
英首次用成人皮膚細胞制造出大腦皮層細胞
2月13日(北京時間)報道,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首次通過對人的皮膚細胞進行重組,在實驗室內制造出大腦皮層細胞。發表于最新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上的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治療帕金森氏癥、癲癇和中風等疾病。 大腦皮層是大腦內大多數神經疾病出現的地方。大腦皮層占人腦的75%,絕大多數使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們經常會出現大腦迷糊的狀態,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幻覺,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我們會形容自己“一頭霧水”,這種現象有一個科學的名字,叫做“腦霧”(Brain fog),它是大腦難以形成清晰思維和記憶的現象,就像是大腦里籠罩著一層朦朧的迷霧。目前科學家正在積極探索“腦霧”是如何形成的,是人
科學家解析大腦皮層神經元信息的讀碼機制
9月20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空間感知課題組的題為《通過結合決策信號的測量與微電流刺激的干擾兩種方法來解析大腦神經元信息的讀碼機制》的研究論文。在該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員在清醒獼猴執行空間運動方向辨別任務的同
Cell: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干細胞轉化為腦細胞并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鑒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并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后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相關研究結
神經所發現大腦皮層維持其興奮和抑制平衡的新策略
3月22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舒友生研究組的最新成果:大腦皮層維持興奮和抑制動態平衡的新機制,即神經元的膜電位水平可以調控反饋抑制的強度。該工作由朱潔、江漫、楊明坡和侯晗等合作完成。同期的PLoS Biolo
脊髓損傷小鼠成功再生神經通路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8日報道,研究人員首次誘導脊髓受損的小鼠再生出可控制自主行動的神經通路,這一成果有望開發出治療癱瘓和其他運動功能性障礙的新方法。相關論文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雜志。 在對小鼠的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和哈佛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
Nature:繪制孤獨癥神經通路
研究人員發現剔除小鼠小腦的一個基因就能引發孤獨癥關鍵癥狀,而免疫抑制劑雷帕霉素rapamycin能抵消這些癥狀。 該基因是一種罕見遺傳疾病結節性硬化癥(TSC)的相關基因。TSC患者中有近一半會患上孤獨癥,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發現能更好的幫助人們了解這一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文章發表在7月1日的
研究揭示中間前體細胞能調節大腦皮層生長
香港科技大學9月16日表示,該校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確定一種干細胞“中間前體細胞”可精準調控大腦皮層的生長,解開特定蛋白與“自閉癥”等相關疾病成因的謎團。 當天,葉玉如在新聞發布會上分享這次研究成果。大腦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的最主要
培育“仿真大腦”,闡明疾病機理
深入剖析人類大腦,我們會發現大腦的每一部分都有著令人驚嘆的組織構造。大量神經束構成神經傳導通路使神經沖動得以逐級準確傳遞。大腦皮層(灰質)內逐層精確分布的神經元彼此緊密連接形成復雜而精確的神經網絡。如此有序的構造說明每一個神經元的分裂和生長都被精確調控著。 一旦這種調控機制遭到破壞,那后果將十
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培養實驗——機械性劃割培養
實驗方法原理 SD胎鼠腦皮層神經元體外培養7 d ,微量移液器塑料滴頭于培養孔內機械性劃割培養之神經元,依劃割程度不同分為輕、中、重3組,對照組除不進行機械性劃割,其余處理同損傷組,傷后不同時間點(10,30 min , 1,3,6,12,24 h)檢測細胞存活率及培養液上清乳酸脫氫酶(L
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體外原代培養最長時間是多久
原代培養(primary culture)又名初代培養,是從供體取得組織細胞后的首次培養。其特點是細胞或組織剛離開機體,生物性狀尚未發生很大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們在體內的狀態,表現出原組織或細胞的特性。對于藥物實驗研究,原代培養是一種很好的實驗技術。由于原代培養的組織含有多種細胞成分,即使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