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中國對全球變暖影響到底有多大?

    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李本綱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依據觀測數據和模型研究結果,估算出我國從前工業時代至今對全球變暖的貢獻大約占到10%,遠低于中國排放的全球占比。該項研究是第一份關于中國對全球輻射強迫貢獻的綜合評估,首次定量討論中國對全球變暖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17日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的《自然》雜志上。 輻射強迫用于描述某一氣候變化因子(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地球系統能量收支平衡的影響。作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其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通常提及的內容。 李本綱及其研究團隊利用生物地球化學和大氣化學—輻射傳輸模型,結合歷史觀測數據的記錄,量化出中國目前(2010年)和歷史(1750年至2010年)對全球輻射強迫的貢獻。研究人員針對中國的9類大氣污染物排放及土地利用變化進行了詳細的模擬研究,它們對于全球氣候變化有著不同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閱讀全文

    方修琦:全球變暖面面觀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海洋變暖持續加速?過去是,未來更是

    (上圖)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變化:過去的變化和未來預估。右側樣條為2081-2100年預估值。(下圖)新的海洋熱含量估計(藍色)比IPCC-AR5中的五個估計(灰色)顯示出更強的同期海洋變暖速率。氣候模型的同期模擬結果(黃綠色)和新的觀測估計一致。  海洋變暖是全球變暖的一個核心和基本指標。

    歐美“氣候疲勞征” 或是理性的回歸

      輿論質疑增多  主流媒體報道氣候變暖懷疑派觀點篇幅明顯增加,權威刊物開始注意選登反主流派觀點的評論文章,網民對氣候變暖問題的質疑也出現了相當強烈的反彈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后,歐美輿論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質疑聲顯著

    全球變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嗎?

    中國國家地理:全球變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嗎       農業生產上一般認為,≥10℃積溫2000℃等溫線代表了種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積溫數,積溫到達2300℃時,水稻可以穩定生長。隨著氣候變暖,黑龍江省的積溫帶明顯北移,水稻種植范圍也逐漸向北部地區推移和擴

    慶承瑞:全球變暖與反變暖之爭和病態科學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應對全球變暖需要全民努力 綠色、低碳才能更好發展

       氣候問題備受人們關注,其中,全球變暖是經常被人們提及的氣溫問題之一,它使許多國家與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極端天氣。那么,全球變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呢?  全球變暖的問題日趨嚴峻,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北極熊卡通雕像巡展期望引發社會對瀕危物種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關注。 

    全球十六位科學家聯合撰文質疑全球變暖說

      16位科學家共同發表文章對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一說提出質疑。   以下這篇文章由文末所列的16位科學家共同署名:   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或許是當代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政治候選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有這樣一種被人反復提及的說法: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要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變暖。但政治候選人

    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2017年是海洋最熱的一年

      由于全球變暖,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海冰銳減,一只北極熊母親和她的兩只6個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記者1月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  分析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上層2

    《自然》雜志盤點2009年氣候科學

    氣候無疑是2009年的重要“標簽”之一。雖然去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 候變化大會沒能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減排協議以接替將于2012年“壽終正寢”的《京都議定書》,但它確實成功地將全球的關注目光聚焦到全球變暖這一議題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英國北

    全球變暖并非所有地方同步變暖 寒冬與變暖有關

      去年歲末以來,北半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多國最低氣溫不斷刷新紀錄,因嚴寒死亡的人數亦不斷攀升。嚴寒的天氣,進一步讓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說法產生疑問。   然而從理論上講,全球變暖并不意味著氣溫總是偏高。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增高趨勢,但這并不意味今年比去年高、去年

    王會軍院士最新解答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低碳經濟:地球系統觀的實踐

      ——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齊曄   “近20年,我一直在環境氣候科學這個領域工作,與其中的許多科學家都有接觸。對氣候變暖,上世紀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學家一直有質疑;但從科學的角度講,這是正常現象——允許不同的聲音,要求大同存小異,要看共識。”   雖然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早已

    應對氣候變化:減排在科學爭論中推進

    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南京市區道路上擁堵的機動車。“低碳”成為2010中國科博會的主題  氣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續變暖?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對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到底哪個大?氣候變暖對人類究竟有利還是有害?利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氣候的可信度有多大……  這些有關氣候變

    溫室效應簡介

      名稱:溫室效應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來自IPCC術語表中對溫室效應所做出的定義的中文版。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

    科普貼!全球變暖,這些“冷”知識你必須get到

      今年夏季,席卷世界多地的高溫讓人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全球變暖的威力。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發表在科普中國上的數據顯示,在1901至2012年間,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暖化的趨勢。   本月6日,一份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恢復中心、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

    牛強謝光鋒: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排放的九大邏輯追問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變暖”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時髦話題。一些國外組織、團體和傳媒等紛紛將全球氣候變化與溫室氣體排放甚至我國的能源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國內一些“精英”似乎也敏感得很,跟風起舞,呼吁我國二氧化碳排放要如此如此,能源應這般這般,兩相呼應,甚囂塵上。作為非此學科領域的“門外漢”,按照一般的邏輯

    總結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溫、臺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

    全球變暖或致“超級病菌”致死性耳道假絲酵母菌產生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mBio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全球變暖或許在耳道假絲酵母菌(C.auris, Candida auris)的出現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耳道假絲酵母菌是一種多重耐藥性真菌,如今其對全球公眾健康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研究揭示近百年氣候變暖疊加在500年周期暖相位上

      全球氣候正在經歷的近百年變暖過程,被普遍認為“極其可能”是人類影響造成的。然而,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的格局,是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由于自然氣候系統的復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也僅有近百年的歷史,因此要客觀地認識百年來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要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

    全球海洋熱含量研究獲進展

      多個國內外機構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2018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狀態高了19.67×1022焦耳,比歷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當于中國2017年全

    美衛星監測顯示全球5年融化2萬億噸冰川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宇(NASA)公布的最新衛星檢測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今的5年時間里,由于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格陵蘭島、南極洲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共有約2萬億噸冰川融化。更加糟糕的是,這一融化趨勢截至目前沒有任何變緩的跡象。 5年融化2萬億

    海冰崩裂凍土融化 地球“最后的冰區”告急

      當“冰箱”不再制冷,該怎么辦?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北極圈格陵蘭以北最厚的“千年海冰”正因高溫大片碎裂;北極“刀砸不穿、斧鑿不透”的凍土近年也加速融化——地球的“天然冰箱”失效了。  嚴寒的格陵蘭以北地區本該長年冰封,但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千年寒冰”也沒能堅持住,地球“最后的冰區”告急。  【“

    2013年氣候變化回顧:“全球正在變暖,我們必須行動!”

      美國肯塔基州一家冒煙的燃煤電廠。(圖片來源:雷克斯圖片社)   近日,英國《衛報》發表文章,盤點了2013年氣候變化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并呼吁人們,全球正在變暖,我們必須行動起來。   2013年5月10日,氣候變暖的首要元兇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首次超過400ppm(ppm:百萬分之一)。

    地球升溫4攝氏度若不干預CO2含量將比工業化前翻倍

      《自然》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溫幅度將超出預計的“紅線”。專家表示,升溫4攝氏度,是在人類不減排溫室氣體前提下的一種可能性,但我們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國《自然》雜志2013年12月31日在線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最新氣候變化預測模型顯示,如果人類不立即減少溫室

    《自然》:全球變暖正在改變地球運作方式

    一個由多國專家組成的聯合調查小組分析近40年來研究報告后認為,全球變暖正在改變地球運作方式,至少90%的生態環境遭破壞現象歸咎于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 由于全球氣溫升高,南極企鵝數量正在銳減 南極企鵝數量銳減、歐洲植物開花時間提前、美國河流流量變化……在研究人員眼中,這些看似不相關

    儀器監測環境:溫室效應該如何應對

      近日,據央視網消息,北極圈出現罕見高溫,其中瑞典北部北極圈內溫度一度達到30攝氏度,西伯利亞北部地區更是達到32攝氏度。面對這細思極恐的高溫現象,很多網友理所應當的把主要原因歸結為全球變暖,然而,有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并非這次高溫的罪魁禍首,極鋒噴流同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撇開其他因素不說,

    訪英國科學家摩爾:百年前排放引發今日氣候變化

    摩爾和自己的中國座駕騎行在北師大校園。   租住在鼓樓胡同里的英國科學家摩爾教授(John Moore),每天清晨都騎著自行車、穿過護城河,來到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下稱“北師大全球院”)上班。   今年是摩爾來北師大全職工作的第四年。2009年,作為國家“千人計劃”的引進學者

    2019年海洋升溫再創新高 平均狀態高了0.075攝氏度

      來自11個國內外機構的14名科學家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繼2017、2018年海洋創紀錄變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過去五年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五年、過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發表在Advances in Atmosp

    呂達仁劉毅劉宇:追蹤碳足跡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全球海洋變暖研究獲進展

      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學》(Science)撰文正式發布第一條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時間序列,發現20世紀下半頁全球海洋次表層升溫的現象以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第五期評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