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自然》上的一則研究顯示,多虧新陳代謝率的增加,人類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這項研究還表明,人類可能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高的體脂率,是為了給人們更廣泛的新陳代謝提供能量儲備。 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活得更久、生育更多、體脂率更高、消化系統更小,而大腦更大。這些特征都需要更多的新陳代謝,意味著人和猿之間在能量消耗和分配上有顯著差異。然而,這些差異背后的機制并不明確。 美國紐約亨特學院Herman Pontzer與團隊對141名人類每日能量消耗進行了直接測量,同時對所有已知物種的大型類人猿也進行了測量,并且對存檔數據進行了重新分析。他們發現,人類演化出了更快的代謝速率與更高的能耗,每天總能量消耗比黑猩猩與倭黑猩猩高400千卡,比大猩猩高635千卡,比紅毛猩猩高820千卡。 研究人員表示,總能量消耗高出部分中主要來自人類更高的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率指的是身體在靜止狀態下保持身體運轉的能量,以千卡......閱讀全文
不管兩個人看起來有多么相像,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人。近日,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為我們梳理出了11個讓人與眾不同的特征。 看看你周圍的人,你可以一目了然地發現,他們之間是多么的不同。他們的臉、身體、言行舉止以及個性似乎都舉世無雙。 整個人類社會當然也是如此。目前大約有70億人生活
睡眠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中要因素,睡眠不足會導致各種精神相關疾病以及其它疾病的發生風險的上升,而睡眠過多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健康風險。針對近期與睡眠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睡眠不足,你意想不到的危害 DOI: 10.1002/ana.25023 青壯年每天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源于更快的新陳代謝率,人與猿在新陳代謝上的差異或是二者最終走向不同演化路徑的重要因素。 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項區別就在于大腦的體積。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腦容量不斷增加,經過200萬年的演變,人類大腦體積增加了三倍,而其他靈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源于更快的新陳代謝率,人與猿在新陳代謝上的差異或是二者最終走向不同演化路徑的重要因素。 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項區別就在于大腦的體積。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腦容量不斷增加,經過200萬年的演變,人類大腦體積增加了三倍,而其他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新年將至,又到了年終盤點的時候。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網站也端出了一席年終大餐:2015年化學領域最受矚目的研究成果。其實,在過去的這一年中一直關注X-MOL的讀者朋友也許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成果已經在X-MOL平臺報道過了。不過,我們覺得,在這節日的氣氛中,讓這一
請讀者朋友們先靜下心來想想,你能想到的最沮喪、最棘手或者簡單說來最煩惱的問題是什么?接下來,你再想想什么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為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技術評論》雜志為讀者朋友們遴選出了2013年的10大突破性技術,這些技術為解決問題而生,將會極大地擴展人類的潛能,也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嗎?這個問題一度引發全民熱議。雖然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提“智”,但是這不代表它真的很聰明。相反,很多時候它還很傻很天真,仍然需要向人腦學習。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希蒙·厄爾曼發文表示,相信神經科學能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進一步的助力。那么,人工智能和神經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而擁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有關睡眠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五天不睡眠人就會死去,可見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為生命所必須的過程,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迭,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
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是怎樣的?為什么有的會抑郁到自殺? 知友:Iris Pan 2013 年,兩位神經科學的 PHD 給老鼠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是麻省理工學院的 Steve Ramirez 和 Xu Liu 而被實驗的老鼠,長這樣: 老鼠頭上被植入的不是電極,而是激光發射器+光導纖維,會將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也許,很多人在孩提時代曾被迷宮游戲深深吸引過。對科學家來說,宛如神奇迷宮般的人腦一直具強大的吸引力。人腦如何成就了人類的獨特智慧?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的那顆不平凡大腦究竟隱藏了什么?……盡早揭開許許多多的謎底是生物學家長期以來的夢想。 2003年4月,人類基因組計劃(簡稱HGP)
環境突變致使人類基因組調整,人腦未來可能發生更大變化 作為地球物種的人類是否還在進化?傳統的觀點是,人類進化已經停止,甚至轉向退化。然而,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過去的5000年至1萬年,人類進化的速度其實加快了100倍。 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并且獲得了新的遺傳特點和能力,
科學家認為,線粒體DNA變體與許多普通人體狀況有關聯,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癥和衰老等。 上世紀90年代,法國科學家干擾了一只老鼠的線粒體,并觀察其大腦將產生何種變化。線粒體能為大部分復雜細胞提供能量。結果發現,名為H和N的兩種老鼠品系的線粒體DNA出現略微不同。 科學家發現,H老鼠能比N老
①夢之墨液態金屬打印機和它打印出來的電路。②商湯科技人臉識別技術。③有著“新材料之王”稱譽的石墨烯。 北京,五四大街29號,在一片繁華鬧市之中,曾為北京大學舊址的紅樓傲然屹立。 90多年前,在國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時刻,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先驅們集聚在這里,高喊“德先生”與“賽先生”(民主與科
伴隨衰老,人的記憶力會發生明顯衰退。昨日,《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給我們帶來了潛在的解決方案。而他們的方法看起來無比粗暴:電擊大腦。 這當然不是“網癮中心”那種野蠻的電擊方式。參與本論文評審的一位科學家指出,“這是一項有著出色設計的嚴謹實驗”,它指出了腦電波變化與
制圖:Dom McKenzie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很難找到像學術出版一樣匪夷所思的行業:無數科研人員為之免費供稿、審稿,卻還要花錢看論文;來自政府資助的科研經費沒有讓科研人員成為高收入群體,卻給出版商帶來勝過蘋果、谷歌的收益率;訂閱費用壓得預算喘不過氣,高校卻不敢不買;同類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競爭激烈,收
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發現,慢性壓力可激活一種激素,該激素可在壓力結束很久后降低生育能力,而阻斷這一激素可使雌性生殖行為恢復到正常。 雖然實驗室在大鼠中進行的,但是研究人員樂觀地認為,阻斷這個激素(稱為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nIH)的編碼基因,可以幫助雌性克服壓力所致的負面生殖影響。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揚言:“所有疾病始于腸道”。 兩千多年后,醫學工作者們發表了眾多研究成果,他的觀點正在一點一點地被證實。當我們談到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時(比如慢性腸炎、糖尿病,甚至阿爾茨海默癥、衰老、肥胖癥、藥物療效等),我們逐漸意識到,腸道微生物幾乎是繞不開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7月12日報道,意大利科學家說:“卡納維羅醫生想要移植人腦這件駭人聽聞的手術可能在兩年后付諸于實踐。”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小說中描寫的移植人腦的情節不再停留在人們想象中,這一幕將很快在現實中上演。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一本科學雜志《神經外科研究臨床》12日披露了臨床神經外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新聞緣起: 據了解,今年第四代3D打印機將引進國內一些醫院,它能打出鈦合金物件,有望直接用作骨科材料植入人體。而在前不久,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神經外科有一名罕見腫瘤患者,因為腦殼受到腫瘤細胞包裹侵蝕,3/4的腦殼都被更換為鈦合金的“人工腦殼”。 提到鈦,有人說它是一種礦巖,有人想到網絡熱詞
又是一年將盡,到了盤點的時候,且看《科學美國人》評選出的2015年十大科技成就。 眼控機器:運動受損人士的福音 今年早些時候,當艾瑞克?索拓用思維直接指揮機器手臂將一杯啤酒送入口中,媒體瘋狂了。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但背后的技術,是在他大腦中植入的一種電極芯片,這種芯片既昂貴又具有侵入
雖然情緒與基因相關,但是如果將壞情緒都歸結到基因頭上,未免偏頗。因為基因對于情緒的影響并不如環境帶來的影響大。 情緒的好壞與什么有關?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快樂或者沮喪時,首先想到的是發生了什么事,讓他/她的情緒有如此大的起伏。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情緒不僅與環境有關,而且與基因也有關聯
11月8日下午,騰訊2014 WE大會在京舉行。12位科技精英從全球各地匯聚到一起,圍繞“Nothing but the Future”這個主題,從各自領域出發,描繪了一幅幅關于人類未來生活的藍圖。 產品是什么樣子?能感知腦電波,自動推送精準服務。 交互是怎樣?空氣交互,無需各種平板、眼鏡.
并不是所有夫妻都能夠如此和諧地一同工作。一般他們只有一人去參加會議,另一人留在實驗室。 事實上,Edvard和May-Britt Moser夫婦已經合作了30年(結婚28年),這期間,沒有什么能讓他們對大腦的熱情減退。早餐、實驗室晨會、晚餐,他們都在反復探討這個話題。“就算只是要走到那里,我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醫學院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迅速探測腦中髓磷脂含量的新方法,可用于繪制腦細胞的髓鞘分布圖,而此前要分析髓鞘分布只能通過解剖。新方法有助于繪制更準確全面的腦線路圖,增進人們對大腦工作原理的理解,并有助于開發診斷和治療腦疾病的方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神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早在20世紀初,現代測謊技術就在犯罪調查領域有了應用,但至今,它受到的爭議仍然不小。早期測謊是利用個體在說謊時出現相應的生理反應變化作為檢測指標的,然而,生理反應往往可歸因于多種心理過程,這項技術無法避免存在誤判的可能。隨著人類對大腦認知的加深,人們開始寄希望通過大腦自身的客觀反應,捕捉說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