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治療的目的在于摧毀腫瘤,阻止腫瘤生長和擴散。為達到該目標,來自貝勒醫學院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尋找乳腺癌治療策略的新方法。他們首先鑒定一些促進腫瘤生長的蛋白,然后再對實驗藥物進行篩選找到有望中和這些蛋白的潛在藥物分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e Communicaitons上。 文章作者Dr. Matthew Ellis表示:“我們使用了人源化腫瘤異種移植模型和蛋白組-基因組學的方法來找到更為有效的癌癥治療藥物。” 人源化腫瘤異種移植模型(PDX):一種在體的人類腫瘤模型 構建一個人源化腫瘤異種移植模型需要將一個人類腫瘤樣本移植到特殊的實驗小鼠體內。“我們讓直接取自于病人的腫瘤樣本在實驗小鼠體內生長,可以模擬一些腫瘤細胞生長所需要的天然環境——比如一顆跳動的心臟、血管以及其他生物學結構。我們認為這種方法更貼近腫瘤生長環境,比體外培養的細胞更適合用于研究癌癥藥物。”Ellis這......閱讀全文
【Technews科技新報】隨著人類累積越來越多醫學知識,癌癥的治療方式也不斷進步,已逐步發展出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癌癥專科醫師會先綜合評估病患的癌癥種類、病情嚴重程度及病患的身體狀況,之后再擬定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方式。有些病患只需進行某一單項治療就有不錯療效,有些則必須同時合并多種治療
抗癌藥物發展到目前為止,先后出現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的成功不僅革命性地改變了癌癥治療的效果,而且會革命性地改變治療癌癥的理念。相對來說,免疫療法是真正的抗癌革命,是解決癌癥的最合理手段。 《科學》雜志對腫瘤免疫療法的評
“所有的檢測報告都在提示,她已不是一個腫瘤患者,而是一個健康人。”原央視著名主持人郎永淳在妻子赴美治療三年后興奮地透露。2010年,他妻子患上乳腺癌,國內手術后不幸轉移到肝臟,成了晚期癌癥患者。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他不得不放棄央視的工作,下海支持妻子到美國治療。 三年前,他的感受還是“在霧霾深
癌癥等于絕癥嗎?意念比醫生有用嗎?治癌“偏方”可信嗎?生活水平提高了,癌癥發生率為何也在升高……請關注—— 看似離健康人很遠的癌癥,每天都在悄悄地發生。“全世界平均每分鐘就有6個人發病”。對公眾而言,面對癌癥的諸多認識誤區,了解真相尤為重要。 得了癌癥=宣告死亡? 很多人認為癌癥是不
編者按:癌癥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疾病之一。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二分之一的男性有可能會在一生中會遇到癌癥。我們該怎么打敗它? 作為一個成功的科技企業家,肖恩·派克(Sean Parker)曾與扎克伯格一起創立在線社交網絡公司Facebook,并擔任創始總裁。由于自身過敏和免疫疾病,派克很早就對免
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游客相比,從中國去日本的人員中一個比較大的特色是,獲取“醫療滯在”(看病)簽證訪日的人特別的多。日本外務省每年都發布簽發簽證的具體數字,其發出的醫療滯在簽證在2013年只有299份(其中給中國的為168),2014年611份(中國507),2015年946份(中國829)。去日本
最近,國外網站總結了西方社會中流行的十個關于癌癥的謠言,其中很多謠言在我們周圍也有廣泛的傳播,其中包括癌癥是人為導致的現代疾病、“超級食物”可防癌、有治愈癌癥的靈丹妙藥、癌細胞愛甜食等。 最近,國外網站總結了西方社會中流行的十個關于癌癥的謠言,其中很多謠言在我們周圍也有廣泛的傳播。 謠言1:癌癥
“直到不久前,癌癥的治療基本上還是不成功的,除了對少部分癌癥類型。而目前一個令人振奮的新的治療技術,即依賴免疫應答的免疫治療技術,對許多種不同的癌癥都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澳大利亞悉尼Garvan醫學研究所教授,2015年美國免疫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美國免疫學會前主席(1998-2002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分子靶向藥,真的能命中癌癥的靶心嗎?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是近年來治療癌癥的新寵。這類藥價格高得離譜且療效并不穩定。動輒花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僅能為病人延長短暫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是難以立足的。 寫下這個題目,我的心情頗為沉重、復雜。原因在于將時下癌癥診療領域的一些隱
近日,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發布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癌癥相關基因變異數據庫。NCI在一份聲明中稱,基于基因組學研究的新數據庫將對全球開放獲取,預計將有助于研究人員加快新藥的開發,同時能夠更好地將患者與療法進行匹配。 NCI對全球公布迄今為止最大的癌癥相關基因變異數據庫,再次證實了現代
近兩年來,以免疫檢查點為藥物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癥受到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青睞。但是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癌癥患者因接受免疫藥物治療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最終出現不得不提前終止治療的情況。 而寄居在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癥,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對該療法
在國會山的簡報中,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宣布免疫治療為年度癌癥研究的首要進展。在剛剛發布的——《2016 年度報告:ASCO臨床腫瘤學進展》(以下簡稱《報告》)中,描述了免疫治療近期的重大研究突破以及其他60項重要的癌癥研究進展。ASCO的報告中呼吁持續強勁的聯邦資金用以癌癥研究,并強調了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是近年來治療癌癥的新寵。這類藥價格高得離譜且療效并不穩定。動輒花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僅能為病人延長短暫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是難以立足的。 人非圣物,自然有天敵,癌或許就是。面對琢磨不透的癌,我們人類還是顯得相當無奈,只得把希望寄于未來。于是就有人預言,再
世衛組織最新公布數據表明,全球每年880萬人死于癌癥,占全球每年死亡總人數近六分之一。每年1400多萬新發癌癥病例,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到2100多萬。癌癥治療始終是醫學上的一個難題,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研究癌癥診斷途徑、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癥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及多
大約每40秒,就有一個美國人心臟病發作。美國心臟協會指出,心臟病仍然是美國的頭號死因。Greg Hundley醫學博士表示,人們通常沒有意識到的是心臟病影響著已經在與癌癥作斗爭的人群。他是弗吉尼亞聯邦大學(VCU)健康中心的主任,也是VCU梅西癌癥中心癌癥預防和控制項目的研究人員。 事實上,對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腫瘤免疫療法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JCI:為何癌癥靶向免疫藥物有時會失效? DOI: 10.1172/JCI128644 近日,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做出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發現有助于科學家理解為什么某些腫瘤微環境中缺乏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MSK)的科學家和醫生堅信我們正步入腫瘤研究和治療的黃金時代。盡管嘗試揭示和控制癌癥的征程充滿挫折,但是近年來許多癌癥研究和治療方面的進展著實讓人驚喜。盡管依然布滿荊棘,但是我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戰勝癌癥的未來終會降臨。以下就是其中五項令人振奮的癌癥治療理念。 (一)精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MSK)的科學家和醫生堅信我們正步入腫瘤研究和治療的黃金時代。盡管嘗試揭示和控制癌癥的征程充滿挫折,但是近年來許多癌癥研究和治療方面的進展著實讓人驚喜。盡管依然布滿荊棘,但是我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戰勝癌癥的未來終會降臨。以下就是其中五項令人振奮的癌癥治療理念。 精準醫療
人乳頭瘤病毒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的形態 對HPV的新認識能夠幫助醫生治療癌癥,并最終依靠疫苗有效防治癌癥。 Maura Gillison漫步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校園里,思考著她關于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最新發現。這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病原體,幾乎所有人都會被其感染,而她發現
有一個冷笑話,說的是有人吃大餅,吃到第七張大餅才感覺飽。這人于是感慨:早知道直接吃這第七張就好了,省了前面六張大餅的錢。 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沒吃過大餅,也吃過飯,這飯需要一口一口吃才能吃飽。 但是說到癌癥治療,有個情況大家都很不明白,為什么新出的藥都是來治療
有一個冷笑話,說的是有人吃大餅,吃到第七張大餅才感覺飽。這人于是感慨:早知道直接吃這第七張就好了,省了前面六張大餅的錢。 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沒吃過大餅,也吃過飯,這飯需要一口一口吃才能吃飽。 但是說到癌癥治療,有個情況大家都很不明白,為什么新出的藥都是來治療晚
近日,據美國一項在20世紀70年代至1999年對患癌兒童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盡管近些年來患癌兒童的生存率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患者的生活質量依然非常低,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患者的預后往往表現較差。 大約70%的兒童癌癥幸存者都會經歷療法引發的副作用,包括患第二種癌癥等,隨著患者生存率改善,兒童
研究人員在新加坡ESMO亞洲2016年大會上報告,常規的血液檢查可以預測姑息治療中癌癥患者的存活時間。 首席作者日本京都大學腫瘤學家Yu Uneno博士說,“需要姑息治療中癌癥患者誠實和準確的預后信息,但這種信息很敏感,必須尊重患者。” “患有晚期癌癥的患者及其家屬必須對治療做出決定,何時壽
以納米技術為基礎的治療藥物將為癌癥治療帶來一場革命。日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著名美籍華裔教授何鼎(Dean Ho),在The Scientist雜志上撰寫文章介紹了用納米藥物對抗癌癥的最新進展。 傳統的癌癥治療方式主要面臨著兩個挑戰,藥物循環時間短和難以對腫瘤位點進行局部治療
在癌癥的治療上,在普通老百姓當中,流行兩個極端觀點,一個極端認為癌癥是治不好的,治了死得更快,所以只要得了癌癥,就抓緊時間吃點好的,在家里等死;另一個極端則認為治療癌癥就是要想方設法把癌癥弄掉,只要能切掉,不管是不是有轉移也想盡辦法所有可見的瘤子切掉;化療也是要將癌癥全部消滅掉,不管代價有多大。
近年來,研究者們在腫瘤的預防與治療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臨床上手術、放化療以及免疫療法的結合使用也大幅提高了患者的壽命以及生活質。然而,在很多情況下,腫瘤組織還是會出現較強的抗藥性,使得治療結果往往不佳。因此,進一步探究癌細胞的耐藥性的產生以及尋找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本期為大家帶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精準醫藥為患者帶來了希望,但與此同時,負責管理醫療支出的機構,卻難免會產生擔心。相關的患者能否生活更長時間,生活得更健康?社會能否負擔得起?這些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近日,JAMA發表哈佛大學應用經濟學Otto Eckstein講習教授David M. Cutler博士文章,分析了進入精準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