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跑量子技術突破天空限制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自然》雜志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斯感慨“這是十分令人激動的消息(very exciting stuff)”,并給出評價:“以前人們會說量子技術的極限在天邊,但這說法其實有些保守了。”潘建偉團隊這些實驗中,量子技術就已經突破“天空的限制(gone beyond the sky)”,并將應用型量子通信技術方面的研究提升到如此的“天文高度(astronomical height)”。 一個多月前,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將成果發表在6月16日的《科學》雜志上,完成了“墨子號”一項科學任務即“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如今則將另外兩項......閱讀全文
中國“墨子號”領跑量子通信
2018年3月3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首次開啟“委員通道”。當天中外記者云集,在通道前,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有“量子之父”之稱的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的話擲地有聲:“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我國處于全面領先地位。” 時間回到兩年前,2016年8月16日凌晨,中
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科學家制訂了后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并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
天宮二號與地面站完成空—地量子保密通信試驗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院士團隊,通過“天宮二號”和4個衛星地面站上的緊湊型量子密鑰分發(QKD)終端,實現了空—地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實驗演示。相關論文近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光學》上。據了解,科研團隊通過高精度自動跟瞄系統與“
“墨子號”成果入選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
12月22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主導完成的“墨子號”衛星完成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物理》網站以“衛星量子密碼”為題報道了該成果,認為這項成果為建設基于衛星的全球“量子互聯網”帶來了福音。 該成果于2018年1月19
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成功發射
搭載量子微納衛星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量子保密通信基于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提供了目前唯一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中國科大牽頭研制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基于糾纏的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等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空間量子科學實驗,并
“墨子號”成果入選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
近日,美國物理學會下屬《物理》網站公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與奧地利科學院Anton Zeilinger研究
中國領跑-量子技術突破天空限制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自然》雜志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
“墨子號”之后,中國空間量子科學往哪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81.shtm“低軌量子密鑰衛星組網、中高軌量子科學實驗平臺是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10月15日,在第三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說。2016年8
2017中科院亮點:量子信息科學-從“理想王國”到“現實王國”
量子信息科學從“理想王國”走到了“現實王國”。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有關單位,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支持下,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
潘建偉:量子衛星群將實現量子通信“全球通”
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
潘建偉:量子衛星群將實現量子通信“全球通”
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是如何促進量子技術發展的?在昨天的論壇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透露,我國未來將發射更多量子衛星,形成量子衛星群,實現大容量傳輸,并用于深空探測。 首次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力學是正確的,但有些認識還有待填補。”潘建偉說
中國科大等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可行性
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題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
潘建偉:“墨子”開啟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潘建偉等在《現代物理評論》發表綜述論文
記者7月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日前,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題為“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的長篇綜述論文。 論文從量子信息理論的基本概念、早期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相關原理性實驗、面向衛星的地面大空間尺度驗證實驗,以及“
“墨子號”何以激起空間量子科學熱潮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權威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長篇綜述論文《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 據了解,由于在遠距離量子通信特別是“墨子號”量子衛星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潘建偉等受邀為《現代物理評論》撰寫的這篇46
潘建偉:“墨子”開啟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國外稱贊“墨子號”實現破紀錄量子糾纏
繼去年成功發射后,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再次引起世人關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刊登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團隊的重要論文,稱“墨子號”成功將糾纏光子傳回地面并在相距1203公里的基地間保持糾纏不變,從而創造了量子糾纏距離的新紀錄。《新科學家》《科學》《自然》以及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協會《光譜學
我國太空量子通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基于衛星
高軌量子衛星在研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了解到,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之后,在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又在進行高軌量子衛星的研發工作。高軌量子衛星將能在白天進行量子密鑰分發。 圖為研究人員在進行前期實驗研究。
高軌量子衛星在研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了解到,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之后,在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又在進行高軌量子衛星的研發工作。高軌量子衛星將能在白天進行量子密鑰分發。圖為研究人員在進行前期實驗研究。
我國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結合“京滬干線”與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讓中國的主動光電載荷遨游太空
嫦娥激光三維敏感器工程樣機測試。? 本文圖片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承擔“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科學與工程載荷研制任務,為世界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研制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兩大主載荷,為“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研制祝融號火星車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這背后是一支在實踐中
我國量子科學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實現多項突破
8月16日凌晨1點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在我們仰望星空,暢想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等科學實驗帶來的無限未來時,不妨也俯瞰大地,認識一下與“墨子號”隔空“對話”的量子“捕獲者”——我國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學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 17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地面望遠鏡研
量子通信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這樣回應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么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么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說“墨子號”:能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
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慧眼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5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取得了一批先進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他對我國空間科
證實了,“幽靈作用”延綿千里
“墨子號”實現1203公里量子糾纏6月15日,德令哈量子衛星地面站的科研人員李雙林在整理實驗數據6月15日,在烏魯木齊南山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美國《科學》雜志封面 升空整整10個月之后,“墨子號”終于再次傳來好消息,當地時間6月15日,美國《
中國科大發表空間量子實驗綜述論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581.shtm 論文全面介紹了國際空間量子科學研究近二十年來取得的成就,重點闡述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從前期關鍵技術攻關,包括衛星系統、科學應用系統等六大系統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建設和研制
潘建偉:已實現255個光子計算原型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11.shtm ·2020年,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在求解高斯波斯取樣的特定問題上,速度是當時最快的經典超級計算機的10萬倍。近期潘建偉團隊已經實現了255個光子的933號光量的計算
路雖遠,行則至-事雖難,做必成”
時間和空間,非凡卻又平凡。它們是哲學世界中聯系世間萬物的線索,是物理學家的星辰大海,卻也是每一段回憶的坐標軸和里程碑。 “我們用了10年時間,把空間量子通信實驗從十幾公里做到100公里再到1200公里;從實驗室做到青海湖,再到萬米高空的星地之間。”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兩周年之際
墨子號”成果獲克利夫蘭獎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設立克利夫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