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rI-like蛋白廣泛存在于原核與真核生物中,并被注釋為小分子結合蛋白。GyrI-like家族環丙基水解酶賦予微生物對YTM和CC-1065的抗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唐功利課題組與周佳海課題組以及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袁曙光合作,以抗腫瘤抗生素谷田霉素(YTM)和CC-1065為研究對象,報道了GyrI-like家族的一個亞家族蛋白具有水解YTM和CC-1065環丙基的特性,且這類酶能夠賦予微生物對YTM和CC-1065的抗性。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Nat.Commun.2017, DOI: 10.1038/s41467-017-01508-1)。 谷田霉素家族化合物是一類來源于微生物、含有環丙烷藥效團的高活性天然產物,目前包括YTM、CC-1065和多卡霉素。這些化合物主要是對細胞內的遺傳物質DNA進行烷基化修飾,從而達到殺死細胞的目的(IC50為pM級)。唐......閱讀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非活化碳碳雙鍵的環丙基化盡管在化學合成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但是該過程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中卻鮮有報道。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功利課題組在天然產物CC-1065生物合成研究過程中,報道了由一個HemN家族蛋白(C10P)和一個甲基轉移酶(C10Q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鞠建華課題組,通過開展生物合成途徑的解析、體內外生化實驗表征及生物活性檢測等系列研究,揭示了海洋鏈霉菌產蒽環類抗生素自我解毒的抗性機制,論文以CytA, a reductase in the cytorhodin biosynthesis pathway, inac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鞠建華課題組通過開展生物合成途徑的解析、體內外生化實驗表征及生物活性檢測等系列研究,揭示了海洋鏈霉菌產蒽環類抗生素自我解毒的抗性機制。相關研究12月6日發表在《通訊生物學》。據悉,博士生桂春為論文第一作者。 微生物可生產結構多樣的活性次級代謝產物作為化學防御分子
結構獨特、活性顯著的天然產物是大自然進化的結果,而要合成這些高活性化合物同時又要避免其對宿主可能造成的自身傷害是關鍵前提之一。為此宿主生物進化出多種自抗性保護途徑:如外排泵將化合物排出細胞外,對化合物減毒的化學修飾或屏蔽,針對作用靶體的多拷貝、修飾或修復等。最近中國科學院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二萜化合物是一類廣泛分布在植物、真菌、細菌和海洋生物中的天然化合物,結構豐富多樣并且多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包括臨床上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紫杉醇(Taxol);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銀杏內酯、丹參酮(Tanshinone)以及抗炎止痛的pseudopterosin A等。由于二萜化合物重要的醫用價值,
二萜化合物是一類廣泛分布在植物、真菌、細菌和海洋生物中的天然化合物,結構豐富多樣并且多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包括臨床上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紫杉醇(Taxol);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銀杏內酯、丹參酮(Tanshinone)以及抗炎止痛的pseudopterosin A等。由于二萜化合物重要的醫用價值,
馬上就要過年了,吃貨的春天又將來臨,想必大家都已經準備好了上好的食材,時刻準備著磨刀嚯嚯向豬羊。或與家人團圓歡聚,或與朋友把酒言歡,或暢談發小一吐不快,或智斗姑姨險避相親,但是都逃不開一個字兒:吃!那么問題就來了:怎么海吃海喝才能不長肉呢?我們來看看達爾文怎么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什么意思
關于印發十二五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計〔2011〕5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單位,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加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疾病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Transl Med: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6870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
1 植物群體遺傳蛋白質組學 1.l 遺傳多樣性蛋白質研究基于基因組學的一些遺傳標記,如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SR(Simple Sequen
環狀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種新興的內源性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是繼microRNA (miRNA)以及long noncoding RNA (IncRNA)后非編碼RNA家族中極具研究潛力的新成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環狀RNA具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9月22日,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糖復合物專業委員會主辦,復旦大學承辦的2018年全國糖生物學會議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邀請了國內糖化學及糖生物學研究領域知名的專家和學者,介紹糖化學生物學合成、糖生物學、糖藥物、糖組學、糖鏈結構分析、糖生物工程與技術等糖相關領域的
三月即將過去,生物谷在3月為大家推薦了不少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小編盤點了3月份生物谷推薦的最受歡迎的10篇研究報道,與大家分享。 TOP 1 :Cell Metab:科學家發現攻克1型和2型糖尿病的關鍵機制 DOI: 10.1016/j.cmet.2017.02.004 如果身體出現胰島素
一個著名的天然化合物家族——被稱為“萜類”,有一個奇怪的進化起源。特別是,一個有關未來藥物發現的問題讓科學家們十分困惑:大自然究竟是如何制造出了這些分子? 來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佛羅里達州校區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填補了這個進化之謎的一個缺失環節,從而確定了制造這些化合物不可或缺的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1. Sci Sig:炎癥機制研究新突破 炎癥反應是機體應對損傷或者感染時發生的免疫反應,然而這一過程如果失控之后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最近,來自莫納什生物醫學研發研究所的研究者們發現了炎癥反應過程中的關鍵生物學事件。該發現或許能夠促進新的治療炎癥疾病的療法的開發,例如動脈粥樣硬化、中風以及II型
細菌通過次級代謝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抗生素從而清除異己,爭奪環境中的資源,那抗生素產生菌如何避免抗生素對自身產生傷害呢?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功利課題組在高活性天然產物萘啶霉素(NDM)的生物合成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分泌型、FAD依賴的氧化還原酶Na
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闡明了多種天然化合物在抵御人類疾病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比如近日,來自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楊黃恬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從天然小檗科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或有望治療心肌缺血/復灌損傷;又有研究人員發現,天然化合物角鯊胺有望用于帕金森病臨床治療,天然化合物角鯊胺于20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對于機體健康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營養的攝取,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以及代謝穩態的維持。作為基礎醫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在此,我們簡要梳理一下近一段時間來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大家喜歡! 1. Science子刊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