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新技術:耐鹽堿水稻的生長密碼
在鹽堿地上種水稻,將荒涼灘涂變良田,這個昔日難以實現的愿景,如今隨著土壤改良等多項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正在越來越多地變為現實。圖片來源于網絡 12月7日,以“鹽堿地稻作改良”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海水稻論壇在青島開幕,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荒漠化協會、越南水稻研究所、埃及水稻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數十家科研院所專家和企業的百名代表齊聚一堂,廣泛交流和研討鹽堿地稻作改良及問題土壤修復的前沿新技術。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保障糧食安全,有兩條重要途徑。一是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二是擴大耕地面積。當前我國單位面積產量已經非常高,提升空間有限。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可耕土地面積越來越少,利用廣大的鹽堿地灘涂等土地資源,發展耐鹽堿水稻,將對保障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多位與會專家也表示,鹽堿地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全文
把土壤修復當作良心工程來做
國務院印發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全面戰略部署,對污染土壤的治理與修復提出了具體要求。 伴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量落后產能被淘汰,很多傳統污染企業搬遷或關閉。對工業污染土壤進行修復是再利用的前提條件,在我國許多地區特別是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對工業污
我國土壤修復能否早入正軌?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后,受益于土壤環境保護的政策紅利,國內土壤修復市場熱度空前。據業內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潛在市場巨大,面對這一“掘金場”,國內外眾多資本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企業怎么才能通過技術創新,抓住其中的機遇? 國際污染場地創新及可持續修復技術中國應用報告會近日在北
土壤污染修復的“標尺”在哪里
“怎么定義土壤污染?污染一定是和相應標準相比較得出的結論。反過來,既然污染了,治理、修復,或者風險管控到什么地步才是安全或者可接受的?”近日,在江蘇南京召開的第二屆污染場地(地塊)治理修復紫金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易修復生態平臺創始人黃錦樓發問。黃錦樓拋出的上述問題也引發了
歐盟修復農業土壤技術取得突破
自工業革命以來,集約化農業生產加速土壤“肥力”的持續流失,促使農莊更頻繁大量使用化肥如氮、磷、鉀等,以滿足農作物產量剛性需求。然而農業土壤需要一定的時間重新平衡各類營養元素,特別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碳元素,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與養分、滋養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保持農作物健康優質高產和鎖定地下溫室氣體(
PPP模式對土壤修復有用嗎?
就目前來看,資金投入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與政策法規的不完善,是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其中資金短缺是制約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當前,土壤修復項目的資金大多依賴政府財政,融資渠道單一,導致土壤修復產業的資金缺口非常大。與大氣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修復起來成本高、周期長
山西土壤修復實驗室通過驗收
7月14日,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山西省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開發實驗室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該實驗室自建設以來,承擔了化工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發、場地調查和風險評估、土壤污染快速檢測和精確分析等任務,獲得6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明專利。實驗室開展了焦化場地試點修復、污灌區土壤聯合修復技術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與修復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的活動將重金屬帶入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明顯高于其自然背景值,并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隨著人口快速增長,工業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引發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已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重金屬污染不僅導致土壤物理、化學和生
土壤修復項目及市場進展趨勢預測
2014年以來,國家在多地啟動了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同時地方性試點和項目近期明顯變多,項目建設進度有所提高。從行業情況來講,從業企業數量也從當初“從無到有”情形演變成了數量激增的階段。政府對土壤治理修復企業的監管逐步規范的同時,民間也衍生出相應的自律機制。目前土壤修復包括五大盈利模式。
微生物修復土壤低碳環保
一塊被污染過的土地是否只能慘遭遺棄?或許不用那么悲觀。自然界最重要的污染物分解者——微生物已逐步被運用到治理土地污染中。 日前,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研究會主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土壤修復專家、北京三色微谷集團董事長王立平說,應用他們研發的“三色原菌劑”,可針對性改良因長期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土地板結,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化學修復
1.引言 重金屬污染已成為備受關注的全球性環境污染問題之一。我國重金屬污染也十分嚴重。有資料表明[1]:我國重金屬污染的農業土地面積約2500萬m2,每年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多達1200萬噸;農業部環保監測系統曾對全國24省、市320個嚴重污染區8223萬畝土壤調查發現大田類農產品超標面積占污
上海組建土壤污染控制修復中心
經環境保護部批準,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城市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工程技術中心近日開始建設。記者從環保部門獲悉,上海市今年有望出臺土壤環境保護專門法規,今后企業搬遷前,必須要檢測評估其對土壤有無造成污染,并落實“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這一中心是目前我國唯一以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為目標、面向國家
土壤修復行業及市場現狀深度分析
1. 土壤修復行業現狀? 1.1 土壤污染的定義和種類 土壤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使得土壤環境質量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惡化,對生物、水體、空氣或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或可能有危害的現象。 按被污染主體,土壤污染主要可分為城市用地污染、農業耕地污染兩類,具體污染源結構及危害等見圖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化學修復
目前,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和修復主要從兩方面著手:(1)活化作用增加重金屬的溶解性和遷移性,去除重金屬;(2)鈍化作用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降低重金屬的遷移性和生物有效性[2,3]。基于這兩種原理,人們提出物理、生物、化學等修復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排、換土等工程措施,該法效果顯著、穩定,但工程
院企攜手共同防控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
近日,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 ——“長江下游農業面源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控技術示范”項目組與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在無錫簽署合作備忘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施衛明,安利大中華研究開發副總裁陳佳出席發布會。 據了解,“長江下游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防控技術示范”是“十三
專家診療:給鹽堿地開“中藥方”
“鹽堿地咋治理?有的是以藥治堿,有的是以肥調堿,我們是通過中藥微生態技術用嗜鹽堿的生物菌‘吃鹽’。”王大慶是遼寧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業務經理。去年,他們在吉林省大安市紅崗子鄉,搞了5畝鹽堿地做治理試驗,修復出當地原生態的堿性黑鈣土壤。 “吃鹽”能吃出效果?這不,離水
西安確定土壤環保優先區域-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2015年11月24日西安市政府辦公廳告知,西安市將以源頭控制土壤新增污染為切入點,以保護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土壤環境質量為重點,全力推動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 解讀 優先區域如何確定 以耕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以及其他需要保護的區域為主,確定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明
南京土壤所在聯合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方面取得進展
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技術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并顯得迫切需要。為探索重金屬重度污染土壤治理技術,評價不同修復材料和植物聯合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效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靜研究員課題組依托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課題“微/納米材料對重金屬重度污染土壤修復的原理及其示范(2013CB934302)”、國
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達150億-土壤修復市場待啟
作為“土十條”的落地之年,今年以來,從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加速推進防治土壤污染的相關工作。2017即將收官,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開始密集進行,多個省份圍繞耕地保護的農用地修復工作成效顯著。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我國的土壤修復產業仍在起步階段,市場規模逐年增長,未來有望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場地污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污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污染物的降解和修復。因此,高效、低成本和環境友好活化材料開發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基于此,中國科
“土盟”在京成立-致力于全面改善我國土壤環境質量
11月10日,中關村眾信土壤修復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下簡稱土盟)成立大會在京舉辦。據土盟秘書長高杰介紹,土盟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等30余家企事業單位聯合發起,致力于搭建土壤與地下水修復行業權威的智庫組織和產業技術孵化與成果交易平臺。 據高杰介紹,當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
實施健康土壤戰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糧食安全問題是每年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但今年普遍角度有所不同,在“十三五”期間,如何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成為焦點。這其中,如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更是糧食產能問題的核心要義。朱保成委員聯合牛盾、劉身利、劉平均等委員共同提出“實施健康土壤戰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萬物土中
世界土壤日:專家學者齊聚南京-論道“向鹽堿地要糧”
12月5日是第8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防止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生產力”。當天,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邀請多位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共探如何“治鹽改堿”,向鹽堿地要糧、向科技要糧。 中國科學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劉小京研究員表示,鹽堿地資源的農業利用潛力巨大,土壤鹽漬化是土壤退
土壤修復技術和產品將迎黃金期
6月26日,在山東濰坊舉辦的全國土壤修復技術成果分享高峰論壇上,業界專家指出,土壤修復是農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一批修復技術和產品將迎黃金期。要加快為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和農資從業人員普及推廣土壤修復的知識和技術,推動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隨著工業快速發展、農業粗放式生產,我國土壤
土壤重金屬修復刻不容緩
近些年來,我國重金屬污染事件頻發。只是2011年1-8月,全國就發生11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其中9起為血鉛事件;2010年,重金屬污染發生了14起,其中的9起是血鉛事件; 2008年—2009年,重金屬污染進入事故頻發期,貴州、湖南、廣西、云南、河南、陜西均出現特大重金屬污染事件,如2009
中國開啟修復之門破題土壤污染困局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鶴山村,一個只有700多人的小村莊,近日被媒體曝出雄黃礦區造成土壤和水嚴重砷污染,村民中近一半人砷中毒,引起成為全國關注。 早在1998年就在這個地區著手砷污染土壤修復研究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坦言,這么多年來石門地區砷污染情況沒能得到
中國首個土壤修復眾創園區落戶北京
4月15日,在“土十條”即將發布之際,由中國生態修復網發起設立的中國首個土壤修復眾創園區——易修復·眾創空間亮相北京。當日,由中國生態修復網聯合行業內相關單位共同組織的“第十期生態修復沙龍——中國土壤修復現狀與問題”也在易修復·眾創空間舉辦。 此次沙龍旨在討論目前中國土壤修復的現狀、存在的主要
城市污染土壤修復產業標準亟待規范
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調查結果日前公布,學校周邊“常隆地塊”在土壤修復中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近年來,從廣東、湖南等地發現“毒大米”,到江蘇常州“毒地”,我國土壤污染帶來的危害性不斷升級。專家指出,隨著越來越多化工企業退出市中心,今后將有大量原化工用地改建為住宅、商業用地,再加上全國各地為數眾多的
土壤地下水修復產業能力仍弱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將于4月1日~2日在京舉辦第七期污染場地調查與修復技術培訓班。本期培訓旨在強化土壤地下水修復產業能力建設,將著重于土壤調查評估實踐中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土壤修復目標值的確定、土壤修復技術和工程實踐、地下水調查修復技術,以滿足實際調查評估修復項目的需要。 2014
所謂的千億土壤修復市場究竟在何方?
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對土壤的保護和治理。隨著“土十條”落地并執行,以及“十三五”關于土壤修復政策的提振,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報告顯示預計2017年土壤修復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40億元。而且還測算,“十三五”100個重點項目包括1000萬畝耕地修復,以修復成本5萬/畝計算,未來五年年均土壤修復市場空間
發展土壤污染修復產業需練好內功
“目前我國農用土壤修復技術日趨成熟,工業用地修復需求逐漸上漲,但修復效果參差不齊,制定規范化的技術標準將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簡稱土壤所)所長沈仁芳日前在第一屆全國土壤修復大會上表示。 土壤修復技術逐步完善 20世紀60年代,氮磷鉀等肥料被廣泛施用于土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