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學者們對DMF和溶瘤病毒構成的組合療法在抗癌效果上的新發現意味著從臨床開發角度上看,研究人員有一條清晰的路徑來通過臨床試驗檢測這一組合療法在人類患者中的療效。 溶瘤病毒(oncolyticvirus)是癌癥治療領域的一種新興療法。這些病毒能夠根據腫瘤細胞與健康細胞在免疫能力上的不同,特異性地感染腫瘤細胞,并且在其中復制增生。當新生的病毒突破細胞進一步擴散時,就是腫瘤細胞的死期。2015年美國FDA就批準了安進(Amgen)公司的Imlygic溶瘤病毒療法用于治療黑色素瘤。盡管已有溶瘤病毒獲批上市,但它的療效卻仍有不少提高的空間(圖片來源:Imlygic官方網站) 然而,很多患者都會對這種病毒療法產生抗性,例如基于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StomatitisVirus,VSV)的溶瘤病毒只在三分之一的癌癥中有效。原因是腫瘤細胞的免疫系統雖然與健康細胞相比有些失常,但是面臨病毒入侵時還是會產生抗病毒的免疫反應......閱讀全文
加拿大溫莎大學首席科學家潘迪教授證實蒲公英根提取物對治療癌癥有效 “只不過是在試管或動物身上” 其不僅可以殺死癌細胞,還能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人體臨床試驗正在做,目前進展緩慢” 對于網絡上流傳的“科學發現蒲公英根可在48小時內殺死98%癌細胞” “我敢打包票,這是從我的論文上抄的。
導語:腫瘤一直以來都是塊難啃的“硬骨頭”,醫生和科研人員為了“啃碎”它,忙的焦頭爛額;平常人對它是“談癌色變”;患者和家屬對它則“寢食難安”。在菏澤市抗癌協會上我們邀請到菏澤市抗癌協會會長、菏澤腫瘤康復研究院院長、正大醫院王在峰董事長,看看他對腫瘤的診療有著怎樣的見解。 轉化醫學網:王院長您好
7月14日,南方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研究攜帶綠色熒光蛋白和目的基因的癌細胞。姚開泰院士。 最新成果 ●團隊在蔬菜里找到一類硫氰酸類物質,試驗證明能殺死和預防腫瘤干細胞。再利用患癌的模式生物進行試驗,發現和驗證了其針對腫瘤干細胞的效果,目前正在研發硫氰酸類藥物。 ●團隊能在
2月27日,據CCTV2財經頻道報道稱,中國有一位科學家已經研制出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即從自身的細胞里找到了抗癌的勁敵。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是這一項目的負責人,他們的工作是在人體眾多的細胞中,尋找并培養出對人類健康有益的免疫細胞。 一項針對惡性腫瘤的免疫療法有望在清華大學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亮點研究成果,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Cell 【1】Cell:揭示增強免疫療法療效、對抗免疫抵抗性癌細胞的新方法 doi:10.1016/j.cell.2019.06.014 免疫療法刺激病人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癥。然
抗癌藥物發展到目前為止,先后出現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的成功不僅革命性地改變了癌癥治療的效果,而且會革命性地改變治療癌癥的理念。相對來說,免疫療法是真正的抗癌革命,是解決癌癥的最合理手段。 《科學》雜志對腫瘤免疫療法的評
起底10億元海外醫療詐騙案 2018年12月28日,公安部督辦的“4·24”特大海外醫療詐騙案偵查終結,浙江省嘉興市公安局秀洲區分局將案件移送檢方審查起訴。 免費坐飛機出境游、免費參加高端海外醫療說明會、免費接受“國際權威醫學機構”體檢……這是嘉興市某美容院為會員提供的誘人福利。然而,當他們
眾所周知,基因突變是導致腫瘤的重要因素,而對腫瘤患者樣本進行基因檢測已成為臨床常用是檢驗內容。基因檢測,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測序等手段對基因位點進行檢測。最初的基因檢測只是檢測基因載體——染色體的數目異常,之后測序技術使得人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基因序列。2005年第一臺高通量測序儀Genome Seq
10月9日,國際醫學期刊GUT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王慧研究組關于肝癌治療的最新研究成果《靶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CCL2/CCR2信號治療肝癌》(Targeting of tumour-infiltrating macrophages via CCL2/CCR2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檢測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癌癥檢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J
2015年10月,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投入上億美元啟動了“抗癌七大挑戰”項目,意欲在5年內從癌癥疫苗、挖掘癌癥標簽、構建腫瘤微環境、開發智能藥物等7個領域攻克癌癥,開創出新的抗癌策略。其中,研發出預防非病毒性癌癥疫苗作為挑戰之首,一直是眾多科研機構及生物企業正在攀登的高峰。 疫苗的問世曾讓人類與傳
2015年10月,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投入上億美元啟動了“抗癌七大挑戰” 項目,意欲在5年內從癌癥疫苗、挖掘癌癥標簽、構建腫瘤微環境、開發智能藥物等7個領域攻克癌癥,開創出新的抗癌策略。其中,研發出預防非病毒性癌癥疫苗作為挑戰之首,一直是眾多科研機構及生物企業正在攀登的高峰。 疫苗的問世曾讓人類與
納米機器人構造 (示意圖) 納米機器人是根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制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也稱分子機器人;而納米機器人的研發已成為當今科技的前沿熱點。 目前,不少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機器人這種新科技的戰略高地。《
1】Oncology Letters:大豆卵磷脂與非甾體抗炎藥組合可預防癌癥且副作用更小! doi:10.3892/ol.2018.8098 當德克薩斯大學健康醫學中心(UTHealth)的科學家將大豆卵磷脂和一種非甾類抗炎藥(NSAID)一起應用時,他們發現其抗癌性增加且副作用減輕了。這一
PARP抑制劑是一種靶向聚ADP核糖聚合酶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的癌癥療法。它是第一種成功利用合成致死 (Synthetic Lethality) 概念獲得批準在臨床使用的抗癌藥物。它的原理不難理解:攜帶BRCA1或BRCA2種系基因突變(germline
“我30年前當醫師時,很少有35歲以下的胃癌患者,現在很多了。”樊代明院士一席話讓記者的胃驟然緊張:“胃癌是中國人第二常患的惡性腫瘤。每3分鐘就有1個人因為胃癌死去,我們坐在這里1個小時,20個胃癌病人已經走了。” 第四軍醫大學校長樊代明和他的研究團隊今天獲得了國家
幾十年來,原發部位不明確腫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site, CUP)讓患者本人、患者家屬,以及患者的主治醫生們都傷透了腦筋,因為只有在明確了腫瘤的原發部位之后才能根據原發灶(組織)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制定出合適的轉移瘤處置方案。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多種模型,可
【1】Nature:開發基于DNA包裝的新型血檢可檢測多種癌癥 doi:10.1038/s41586-019-1272-6 近日,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新型血液檢測方法,通過發現癌細胞脫落的DNA碎片在血液中循環的獨特模式,可以檢測七種不同類型癌癥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2 癌癥診斷的發展 癌癥的診斷在抗癌戰役中的發展比不上癌癥的基因分子生物學研究,在5 年之內,科學家將研制出多種癌癥的早期診斷方法,期望在癌癥的萌芽階段將癌瘤控制。今后診斷的發展只需簡單驗血就能發現多種癌癥。或用基因芯片可以在只有幾個癌細胞出現時就能診斷出來。《Science》雜志刊登了有關美
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起官方網站上對加工肉制品和新鮮紅肉的致癌性進行了評價并發表聲明[1]:將加工肉制品列為致癌最高等級(致癌);新鮮紅肉被定
導語:前面幾期欄目我們給大家介紹了CAR-T這一新型細胞療法的基本原理及發展歷程,一方面是為了讓讀者更準確全面地認識CAR-T,同時也期待借此把握以CAR-T為代表的新型細胞療法及其臨床轉化應用在國內外的發展脈絡,逐步勾勒出CAR-T免疫療法的發展圖景。領略了CAR-T神奇多彩的一面,內心是不是有點
單克隆抗體是針對腫瘤(癌癥)的特異性藥物。單克隆抗體不僅為基礎醫學研究提供極有價值的抗癌載體,而且在臨床醫學上也得到廣泛的實際應用,為腫瘤、自身免疫等許多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了新的手段,是人類治療腫瘤的希望所在。 單克隆抗體具有三種獨特的作用機制。主要包
今天,包括癌癥疫苗在內的各種免疫治療藥物和方法已經被公認為是攻克癌癥的幾個主要手段之一。盡管每個研究人員或臨床醫生偏重的方法不同,但是已經沒有人懷疑免疫治療的作用。用一句專業術語來說免疫治療醫藥已經進入了癌癥治療的主流(“Mainstream”)。但是發展癌癥免疫治療的這段歷程卻走得十分坎坷。
癌癥是一種異質性疾病(heterogeneous disease),而且不同的癌癥亞型之間也有著不同的遺傳根源,因此多種類型的癌癥往往會依賴于多種途徑得以發展,而且其對抗癌制劑的反應也并不相同,目前對于研究人員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精確地定義癌癥利用的多種途徑,以及尋找癌癥易感性來幫助開發新型抗癌療
曠場實驗和水迷宮實驗相關-黃芩醇提物干預 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尿液代謝組學研究黃芩醇提物干預 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尿液代謝組學研究摘要: 研究黃芩對 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的影響, 初步探討黃芩的抗衰老作用機制。將SD大鼠隨機分為5組, 即空白組、模型組
腫瘤免疫治療,實際上分為兩大類。一種把腫瘤的特征“告訴”免疫細胞,讓它們去定位,并造成殺傷;另一種是解除腫瘤對免疫的耐受/屏蔽作用,讓免疫細胞重新認識腫瘤細胞,對腫瘤產生攻擊(一般來說,腫瘤細胞會巧妙偽裝,逃脫免疫的監視)。 第一種情況,因為要利用機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因此,目前多為免疫細胞治療
2016年有三大舉世矚目的黑天鵝事件—— 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戰勝李世乭,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有人將上述事件集中爆發歸結為經濟下行,大國式微。 再看醫藥行業,在這個高風險的“日不落”產業,太陽底下更不缺“新鮮事”—— 魏則西離世,Theranos放棄血檢業務,天士力明星中藥被
近些年來,一場癌癥治療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除了依賴于一種又一種的人工分子來診治癌癥,科學家們正在尋求通過病人自身免疫功能治療惡疾的方式。 現在,癌癥免疫療法主要面臨著三大任務:增強癌細胞免疫靶標性,提高特異免疫分子的癌細胞擊殺率以及提高免疫細胞的腫瘤靶向性。 自腫瘤免疫治療出現伊始,這一領域
1.微生物-------生物產物的來源不管過去、現在和將來,微生物是各種生物活性產物的豐富資源。生物活性物質很多,有微生物的初級代謝產物,如氨基酸、維生素等;有微生物的次級代謝產物,如抗生素等。要獲得所需生物特性的新產物,關鍵是:生物產物的來源-----微生物的選擇;采用什么樣的篩選方案(檢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