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水土流失嚴重,干旱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這種惡劣環境背景下,尋找長時間序列的高分辨率代用資料來進行過去氣候變化研究尤為重要。該區域由于人為活動較強,目前適合進行樹木年輪學研究的樹木樣本也比較少,崆峒山自然保護區的殘存的油松樣本已經是黃土高原西部地區為數不多的樹輪采樣點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宋慧明博士及劉禹研究員利用樹木年輪資料重建了崆峒山地區過去283年來的PDSI (Palmer干旱指數)變化歷史,建模時段(1940-2005年)內的方差解釋量高達66.4%。研究表明,崆峒山地區的PDSI變化可以代表黃土高原地區的干旱變化歷史。上世紀20年代末,發生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干旱事件在重建中有顯著體現。在年代際尺度上,崆峒山地區的樹輪年表還與鄰近的黃龍和日本北海道地區的溫度重建有良好對比,說明崆峒山PDSI變化一定程度上也響應了溫度的變化。 ......閱讀全文
喜馬拉雅地區獨特的環境,為研究氣候變化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高海拔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了理想的場地。最近,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與國外團隊合作,從喜馬拉雅冷杉對環境變化的長期生理和生長響應入手,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喜馬拉雅地區樹木的生長速率。 喜馬拉雅山脈具有復雜的生物地理歷史、豐富的生態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雄偉的山脈,具有復雜的生物地理歷史、豐富的生態系統類型和獨特的山地環境梯度。喜馬拉雅地區過去幾十年經歷了快速增溫過程,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喜馬拉雅地區獨特的環境梯度(溫度、降水),為研究氣候變化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高海拔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了理想的場地。研究喜馬
記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先后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培養人才,服務地方,蘭大在融入西部的發展中即將迎來百年校慶。 作為蘭州大學眾多科研
定年是考古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之一。在考古領域有許多斷代測年方法,而樹輪定年是最精確的一種定年方法,可以精確到年,甚至到某個季節。樹輪年代學(Dendrochronology),也叫樹輪定年(Tree–ring Dating),是對樹木年輪年代序列的研究,科學的樹輪年代學是美國的天文學者道格
定年是考古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之一。在考古領域有許多斷代測年方法,而樹輪定年是最精確的一種定年方法,可以精確到年,甚至到某個季節。樹輪年代學(Dendrochronology),也叫樹輪定年(Tree–ring Dating),是對樹木年輪年代序列的研究,科學的樹輪年代學是美國的天文學者道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全球持續變暖的情況下,地球上的風雨帶向北推移,這可能致使中東、美國西部和亞馬遜河流域等地區更為干燥少雨,同時使得亞洲季風帶和非洲的赤道地帶更加多雨。該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歷
高寒地區的樹木生長通常被認為對極端氣候響應敏感。但同時樹木存在一定的生態彈性去抵抗環境脅迫并從中恢復。這種樹木自身產生的生態彈性可以解釋青藏高原森林在極端事件頻發背景下未發生大規模衰退或死亡的現象。然而,目前對于時空尺度上樹木生態彈性的定量化依然存在困難,對影響生態彈性變化的因子仍知之甚少。
植物葉蠟氫同位素記錄了植物生長/合成葉蠟利用水源的氫同位素信息,是陸地水文環境研究的主要指標。然而,目前人們對陸地植物葉蠟氫同位素所反映的水文環境信息的理解尚不清楚,究竟是反映了大氣降水的氫同位素組成,還是降水量的變化,抑或是蒸發的強度?這影響了人們對地質記錄中葉蠟氫同位素組成的解譯和過去水文環
10年來,智利中部一直遭受著無情的干旱:降雨量比正常情況減少了30%,綠植枯萎、水庫干涸,超過10萬頭家畜死亡。這場旱災持續了如此之久,以至于研究人員稱其為“百年不遇的大干旱”,堪比幾個世紀前的干旱期。而這與8000公里外持續了10年之久的美國加州干旱并沒有什么不同,這里的干旱直到今年才有所緩
近期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考察、多年環境變化研究成果和過去60年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歷程均表明,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結合的協同發展是“退耕還林還草”后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大方向。延安等地干部群眾的實踐和科學研究證明,2011年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黃土高原“治溝造地”重大方針是極富戰略遠見的。很有必要將“治溝造
加州的極端干旱事件應該成為水資源管理方面的一次教訓。 自從2012年起,美國加州一直籠罩在一百多年來最嚴重的干旱之中,氣溫不斷打破紀錄,年降雨量持續下降。該地區森林、漁業、野生動物以及區域經濟在掙扎中艱難前行。 加州被看作是美國的“沙拉碗”,因為當地盛產水果、蔬菜以及堅果。但2014年,該州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生理生態研究組與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地理研究所合作,在云南現代和歷史氣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國際氣候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及著名地學雜志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張齊兵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青藏高原的森林年輪數據,系統分析了器測氣候資料以來3次極端干旱事件中的樹木生態彈性的變化情況及其影響因素,有望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森林樹木生態彈性的評估提供更多科學依據。相關成果于日前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全球變化生物學》。 研
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為首的國際團隊經過10年的潛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o 4區)厄爾尼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了目前全球最長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溫度(SST)變化序列,它對分析未來熱帶太平洋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全球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過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
防護林對維護生態脆弱區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保護工程,過去40年中在防治我國北方水分受限地區土地退化和沙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氣候變暖導致干旱加劇的背景下,該地區出現了較大范圍的樹木衰退死亡現象,已有研究確定水分是“三北”地區樹木存
隨著地球人口越來越多,人口所需糧食也需要更多的土地來耕種。為了獲取更多的耕地,人類伐林擴耕,霸占了不少林地的面積,一度讓地球上的樹木深受重創。當人類意識到樹木對于地球的重要性后,退耕還林、保護森林的政策頻出。那么,在人類行為的頻繁干擾下,全球林地面積與耕地面積有何變化?其他土地覆被情況又是如何呢
樹木年輪學是一門研究年輪特性,并利用年輪來定年和分析過去環境變化的科學,近年來隨著學科的發展和測量手段的豐富,其學科內涵不僅限于對活樹或原木或木制品進行精確定年,利用年輪固有的信息追索或重建自然環境演變的歷史過程,研究河流的變遷、氣候變化、地下水變化和突發地質事件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領域所應用,甚至天文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貴州黔西南山區的布依族山民在趕墟喊山:順山橫山仰山山都應該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們,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們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里所后天練就——地勢的空曠和高海拔,就是為他們天造地設的排練場和演習廳。 陜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編者按 201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以下簡稱《戰略》),這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規劃,對于提高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綜合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氣候變化及其適應行動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為了幫助各級部門和全社會多方面深入了解《戰略
為適應新時期國家對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和生態修復戰略需求,促進植物水分與抗旱生理生態學科領域的快速進步與提升,1月18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共同組織召開了植物水分與抗旱生理生態學科發展研討會。
1707年,蘇格蘭正式加入英格蘭。在此之前,火山噴發導致的氣候變冷可能加劇了經濟蕭條。圖片來源:CHRONICLE/ALAMY STOCK PHOTO 在17世紀90年代恐怖的7年里,莊稼歉收,村莊荒蕪,由此導致的嚴重饑荒在當時奪去了蘇格蘭15%的人口。 這種所謂的“蘇格蘭病”(以《圣經》中的瘟
我國物種數量居北半球國家之首,但據相關媒體報道,我國有近2000種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今年歷史罕見的旱情令亞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魚大面積死亡……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多個物種、一個星球、一個未來”,人類活動使物種滅絕正以比自然淘汰高達1000倍的速度進行。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搞了一輩子水保的朱清科平時話不多,可一聊起黃土地,馬上滔滔不絕。 項目“找上門” 這位60歲的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專心跑野外,從不跑關系要項目。 相反,國家重點項目總是主動“找上門”,國際合作項目也不例外。 ——主持“淳化黃土殘原溝壑區開發治理與農業持續
天然物質霍霍巴油是一種深受化妝品青睞的原料。然而,極少有人知道霍霍巴(Jojoba)的拉丁名種加詞是“中國”(chinensis)。實際上,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零星引種霍霍巴,幾乎沒有規模種植。這個命名的陰差陽錯源于,19 世紀早期的發現者從美國一個植物園收集的霍霍巴種子與另一在中國收集
“引渤入新”示意圖 瘋子的幻想?智者的良策? 11月5日,烏魯木齊。一場由一家新疆省級智囊機構、一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和一所新疆高校主辦,兩個地區發改委參與承辦的“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上,上百位水利工程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論證了一項名叫“海水西調、引渤入新”的科學設想。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冰期—間冰期變化是解釋第四紀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經典理論。安芷生團隊基于中國黃土和其他生物地質記錄的野外觀測和大陸環境科學鉆探的研究,將野外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論和過去亞洲季風變遷的動力學,解析了亞洲環境變化的機理,得到國際認可。 作為
全國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空間差異大,以草地、森林、農田和荒漠為主,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82.8%。由于氣候、地理條件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對人類活動的干擾十分敏感;同時,悠久的歷史、巨大的人口數量和高速的經濟發展導致的高強度資源開發,對我國森林、草地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生態系統
加強南方水資源和糧食安全協同發展建設及戰略研究 我國南方干旱頻發。南方水熱資源匹配較好,但近十年來干旱頻發,如云南發生了連續5年的冬春干旱。2010年春季,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省都遭遇大范圍持續干旱,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2011年中國南方五省包括江蘇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楊保與英國氣候研究組相關學者合作,通過使用改進的樹輪氣候學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東北部4600多年的祁連圓柏樹輪寬度年表。該年表序列是目前中國樣本量最大、年代最長的樹輪序列,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年表之一。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