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升空。21時33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宣布: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升空。21時33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宣布: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白瑞雪、張汨汨)記者在北京飛控中心指控大廳的飛船艙內實時畫面上看到,神七發射全過程中,3名航天員表現沉穩、輕松。 發射前一分鐘,航天員一起向攝像機揮手,向人們作飛天前最后的告別。翟志剛端處中央,左右兩側分別是劉伯明和景海鵬。 火箭點火、起飛,航天員專注地看著面前的儀表板。在火箭完成一二級分離、拋逃逸塔等關鍵動作時,他們不約而同地多次揮手致意,似乎是在回應指控大廳里工作人員的陣陣掌......閱讀全文
4月25日上午,記者從中國載人空間站名稱征集會上了解到,中國目前正在進行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飛行任務的準備工作,下半年先后發射升空,兩者還將進行交會對接。在此基礎上,載人空間站于2020年前后建成。 4月2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名稱征集活動發布會。26日起,全球華人
神舟九號擬于6月中旬擇機發射 6月中旬,神舟九號飛船將搭載3名航天員擇機發射升空,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我國首位女宇航員也將搭載飛船進入太空,這也是我國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神舟九號進入發射塔架 昨日(6月9日),執行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飛船、長征二F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國科技界把攢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評委會只得忍痛割愛。 由科技工作者、資深科技記者和廣大讀者評選出來的2013年十大國內科技新聞,堅持以往的全面視
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航天局長論壇23日在京舉行。論壇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馬興瑞表示,除了今年底我國將發射嫦娥三號衛星,并實現月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后續將實施月面采樣返回任務以外,未來五年我國將繼續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逐步建立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同
衛星矢量圖 嫦娥四號通過中繼衛星“鵲橋”的通信支持,在月球背面進行科考(假想圖) 地月系統拉格朗日點示意圖。其中,中心處
我國打破美俄壟斷 掌握航天冰箱自主技術 繼9月29日天宮一號成功發射之后,全球矚目的神舟八號飛船(以下簡稱神八)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飛天,實現與“天宮一號”的完美交會對接。此次神八搭載了海爾4℃血液保存箱(航天冰箱),是中國的航天器首次搭載制冷產品,其主要用于保存航天員的生理樣本,從事
隨著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已處于世界一流地位。5月15日,超級抗原神七太空育種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包括劉昌孝院士在內的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發布會。 此次搭載神七成功進行太空育種的4個超級抗原生物菌種是經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聯合推薦,經中國微生
“我們舉辦國際天文年紀念活動,紀念伽利略,不僅為了紀念他對科學的巨大貢獻,更要學習、繼承和發揚他勇于創新、善于創新、探索和為科學真理而獻身的精神,為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科技工作者應有的貢獻。” 12月29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了“科學與中國
將幫助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月球表面的幾臺儀器已安裝到該局新的月球探測器“月球偵察軌道器”(LRO)上。這些功能強大的設備將更細致地對月球進行觀測,使人類更深入地洞察這個地球的近鄰。探測器總裝測試團隊的工程技術人員正幾乎夜以繼日地工作在NASA戈達德航天
6月29日,我國發射的神九飛船勝利返航。但不為大眾所知的是,神九航天員們此次返航,也帶回了我國首次空間站心理學實驗的寶貴實驗數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紓研究員、蔣毅研究員率領其研究團隊參加了這次實驗。 從“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話到“星際迷航”,人類一直夢想著在太空生活,甚至移民到新的星球。
執行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八號飛船、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于10月26日上午開始進行垂直轉運,這標志著神八發射已進入倒計時。中新社發 宿東 攝 備受矚目的“神舟八號”飛行任務10月29日下午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進行了全區聯
今天在全國政協科技界小組會間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委員在回答航天員人選問題時,向記者明確表示:“只有王亞平會參加這次選拔,她是唯一參加選拔訓練的女航天員。” 周建平前天曾對媒體表示,預期“神十”還有女航天員參加飛行,保持兩男一女的搭配。 “神九”去年發射前,王亞平曾與劉
上世紀80年代初、中期,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86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亦開展了高光譜成像技術的獨立發展計劃。我國高光譜儀的發展,經歷了從多波段到成像光譜掃描,從光學機械掃描到面陣推掃的發展過程。 根據我國的使用情況先后開發出了滿足海洋環境監測和森林探火的需求的以紅外和紫外波段以及以中波和長波紅外
昨日(6月20日)6時18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組合體在太空中進行了第一次姿態調整,使其從交會對接的倒飛狀態進入正常飛行姿態,為預計在24日進行的手動交會對接做準備。19日晚 劉洋閑暇展示熊貓玩具 19日晚,3名航天員利用閑暇時間,盡情體
三中全會部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11月9日至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進行系統部署。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等。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即48年前的今天,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登月、第一座國際空間站、
●我們教給學生什么東西,其實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學生走入社會,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他們切身感受到的社會現象,如果與他們在大學里受到的教育大相徑庭,學生就很難有堅定的信念走下去。 ●我堅信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我們要揚其精華,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經輝煌
9月30日凌晨2點多,天宮一號快運行到第XXX圈時,指揮決策室內,一項重大飛控事件——交會對接前天宮一號第一次調相控制還要不要按計劃進行的技術討論如火如荼。由各系統專家組成的測控通信指揮部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見。專家們把征求意見的目光投向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軌道專家,航天飛行動力學技術重點
世界能源的1/3最終消耗在哪里? 答案是,消耗在摩擦上。除此之外,全球一半以上的機械零件失效由磨損引起;摩擦和磨損造成的損失相當于全球GDP的2%左右…… “對抗”摩擦,潤滑是重要一途。而在航天航空領域,固體潤滑技術更是直接關系重大工程的成敗。 目前,在這一國際前沿領域,中國已占據一席之地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獲悉,執行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八號”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于昨日(10月26日)順利轉運至發射區,這標志著“神舟八號”飛船發射進入倒計時。根據計劃,“神舟八號”飛船將于11月初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 可自動手動交會對接 據
太空中,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都以每小時2.8萬公里以上的速度運行。在交會對接過程中,即使是一個很小的誤差,也會將飛船拋到離目標飛行器很遠的地方。因此,航天員景海鵬將手控交會對接形象地稱為“百米穿針”。 6月24日12時55分,神舟九號成功實現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手動交會對接。激動人心的成功
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科技。在歷史上,煉銅、煉鐵以及火藥等化學技術的發展極大推動了軍事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前進。在今天,化學工業對于國防軍事的重要意義依然非凡。改革開放40年,石化行業通過新材料等技術突破,為我國國防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復神鷹碳纖維公司已經實現了T1000碳纖維生產。圖為工人
月亮圓缺變化的28天恰巧與女性的生理周期相似;世界各國的神話中,與月亮相關的神多為女神;眾多文學藝術作品中,月亮是女性的化身;而在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中,有許多女科技工作者貢獻著她們的智慧。 令嫦娥羨慕 傳說中嫦娥因偷吃了丈夫的長生不死藥,飛入月宮再難回到人間與丈夫團聚。嫦娥四號探測器研
航天員慶賀對接成功 6月24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再次形成組合體,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三位試航員走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后手舉國旗揮手致意 6月24日,“蛟龍”號
俄羅斯媒體11月11日報道說,盡管俄地面測控站已兩次發出聯絡信號,但仍未能同停留在近地軌道的俄“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恢復聯系,而與其“搭話”是挽救這顆探測器的首要步驟。 俄媒未報道“螢火”消息 俄塔社援引俄航天人士的話說,為挽救“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俄需要付出的首要努力是通過地面信號啟動
6月26日上午,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于內蒙古中部草原主著陸場,3名航天員健康出艙。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6月26日在內蒙古中部主著陸場安全著陸,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順利出艙,身體狀況良好
新華網北京飛控中心9月27日電(李玲 孫佳悅李非)27日17時,42歲的航天員翟志剛完成中國首次太空漫步。當晚,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北京飛控中心指揮大廳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楊利偉現在是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同時還是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對于戰友今天的表現,一向平和冷靜的
6月14日上午,“神九”任務各系統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了最后一次全區聯合演練。 此次聯合演練從發射前3小時程序開始,比兩天前首次演練縮短了一個小時。航天員、發射場、飛船、火箭及測控通信等各參試系統全部參加。演練從綜合信息檢查、火箭點火、助推器分離直到最后的船箭分離,完成了所有實際發射程
中國將首試空間飛行器無人交會對接 中國將在2011年下半年進行首次空間飛行器無人交會對接飛行試驗。全國政協委員、神舟飛船原總設計師戚發軔3月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2011年下半年,中國將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隨后發射神舟八號飛船與之進行第一次無人交會對接。神舟九號、十號飛船將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