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2008年11月24日布魯塞爾,一位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者在歐盟總部大樓前進行的抗議活動中展示被畫上鬼臉的轉基因玉米。 歐洲農民很可能將在世界糧食市場上落于劣勢,因為歐盟的糧食消費者們對轉基因糧食充滿敵意,這阻礙了科學家對培養高產量抗蟲害的糧食作物的研究。 目前歐盟只批準了一種轉基因糧食,即一種被命名為“孟山都抗蟲害MON810號”的玉米。但歐盟消費者的強烈反對導致德國、奧地利、希臘、匈牙利、盧森堡和保加利亞都立法禁止這種玉米的種植和生產。歐盟最大的糧食出口國法國在去年11月因法律沖突問題取消了之前對這種玉米發布的暫緩令。但法國政府表示,在本月底春耕開始前會重新發布禁令。 不過,農民們和科學家們均認為,這種轉基因玉米確實能夠提高糧食產量并減少成本。 法國油籽作物技術中心Cetiom董事法比恩·拉加德(Fabien Lagarde)對路透社記者說:“很明顯,那些采用轉基因技術的大陸在農業上的發展......閱讀全文
根據轉基因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和“十二五”實施計劃,為更廣泛地凝聚和整合國內優勢力量,進一步推進各項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現安排一批重點課題,采取自由申請、專家評審、擇優支持的方式遴選承擔單位。 一、申報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范圍之內,超出指南范圍的不予受理
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道研修班近日在長春舉行,重點討論了轉基因安全性與安全認證的相關問題,并針對中國當前轉基因產業化的路徑和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國家轉基因發展前沿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期間,擔任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總工程師的中國工程院萬建民院士,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生物安全與知識產權
欄目主持:潘鋒 本期話題:第二代植酸酶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問世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完成的“利用玉米種子生物反應器生產高活性植酸酶”項目,日前通過農業部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由李振聲院士等國內著名遺傳育種、分子生物學和動物營養學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以玉
“在轉基因問題上,不掌握基因專利等核心技術,產業發展必然受制于人。”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4月26日是第18個世界知識產權日。 目前我國只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木瓜商業化生產。但是,如有未來我們要商業化種植其他轉基因作物,專利將是繞不開的坎。
編者按:本文系馬克·林納斯在2013年10月15日芝加哥食品誠信中心峰會上的發言。馬克.林納斯對隨后華盛頓州的投票持悲觀態度,這是他陳述“轉基因應標識”的一個背景。在力主轉基因標識的聲音中,馬克·林納斯顯然更有誠意,他沒有僅
自轉基因技術出現的那一天起,圍繞它的爭論就一直不絕于耳,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是力挺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專家之一,在剛剛閉幕的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黃大昉又一次指出:“轉基因技術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
細心的消費者會發現轉基因食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已隨處可見,超市中在售大豆油難覓非轉基因的蹤影。在調查中,幾乎所有品牌的大豆油都注明使用了轉基因原料,而配料中有大豆油和菜籽油的調和油基本使用的是轉基因大豆和菜籽。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的年度報告,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
兩生物公司入圍“紅鯡魚亞洲百強” 以關注科技創新、未上市私營公司聞名的“2007年紅鯡魚亞洲100強”名單日前在香港出爐,中國以41家上榜高科技創新企業,位居獲獎國家或地區榜首。而入選的中國企業中,真正跟生物醫藥行業相關的,有北京科美東雅生物技術公司和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兩家。 “紅鯡魚
在過去的10多年里,中國社會輿論中爭訟最為激烈和持續的焦點話題之一,是一個普通人看似幾乎插不上嘴的專業科學問題:轉基因農作物應不應該商業化? 而有關轉基因問題的論戰,現在越來越異化為不同政治立場之間的紛爭,乃至謾罵。它實際上已經完全脫離了最初的科學研究和食品安全范疇,淪為一場迷失了目標的情
一方面是科學家們的“力挺”,另一方面是“反轉”人士的大聲疾呼,轉基因技術面臨“冰火兩重天”的包圍。科學家們還是普遍認為,轉基因是一項技術,其本身是中性的,不能籠統地說安全或者不安全。 一面是科學家們的“力挺”,另一面是“反轉”人士的大聲疾呼。在“冰火兩重天”的包圍下,轉基因技術何
在第四屆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勝利就生物煉制與生物經濟的相關問題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采訪。 本世紀末會形成生物經濟 記者:生物經濟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楊勝利:上個世紀9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自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產業化以來,全世界商業化的主要轉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土豆以及苜蓿、番木瓜、甜菜、西葫蘆(squash)等其它幾種小作物。其中轉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分別占各自作物全球種植總面積的75%、80%、75%、35%。美國一半的農田種植的是轉基因作物。全世界7
圍繞轉基因食品,除了傳統的“挺轉”和“反轉”對峙雙方外,是否必須標示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即便是將于10月1日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已經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顯著標示”,關于是否標示、如何表示的爭議也并未停歇。 反對標示者以標示是對轉基因食品的歧視、標示的代價極大、知情權應該
近日,轉基因食品又成為了輿論熱點。先是農業部網站刊文對“轉基因食品致癌、影響生育”等說法進行了回擊,后是“黃金大米品嘗會”上有專家透露“61名院士曾聯名上書領導人要求推廣轉基因水稻”。毫無意外,這些聲音引發了輿論的激烈反彈,許多網友以非常極端的態度來反對轉基因。相比起前些日子袁隆平超級稻破產量紀
目前的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究竟是什么狀況,有什么樣的發展前景?《科學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石元春,中國科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朱禎,以及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 生物產業不是泡沫 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嘉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吳孔明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彭于發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研究員 徐海濱 近期,一些媒體報道對轉基因技術提出多種質疑,如“中國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的區域是腫瘤發病集中區”“歐洲、美國禁止老百姓食用轉基因
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在中國實施二十余年,是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隨著我國植物新品種申請量和授權量的不斷攀升,植物新品種糾紛數量不斷增加,糾紛類型不斷增多,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日益復雜,尤其是相關案件的社會影響也在不斷增強,備受社會各界,包括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從植物新品種司法保護實踐來
談起孟山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轉基因、草甘膦、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但你無法否認的是,孟山都在農業科學領域幾乎一直是標桿一般的存在。從過去的轉基因、RNA 干擾,到時下火熱的大數據、基因編輯,在孟山都手中無不以驚人的速度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農業產品。 2050年世界人口將膨脹至100億,為保證
她見證了第一個轉基因成果的誕生;她跟反轉基因的人士爭論了十幾年;她參加過多項轉基因作物風險與安全的評估工作——這些經歷使她成為轉基因論戰中鏗鏘有力的發言人。 轉基因技術和產品已經深入人類的生活。早在轉基因農業技術出現之前,用于制藥等行業的轉基因技術已經在造福人類。目前,全球有29個國
一面是科學家們的“力挺”,另一面是“反轉”人士的大聲疾呼。在“冰火兩重天”的包圍下,轉基因技術何去何從—— “轉基因技術就好比汽車或飛機,有可能會發生交通事故,但不能因噎廢食。”在日前由中國科協和農業部聯合舉辦的以“轉基因技術安全管理”為主題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吳
近來,湖南的“黃金大米”、法國開展的小白鼠食用轉基因玉米試驗等,再次把轉基因推于風口浪尖。在兩院院士師昌緒的倡導下,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組織轉基因作物論壇,邀請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針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產業化等問題展開探討。那么,院士專家究竟如何看待轉基因? 保障未來糧食安全 農業部副
用政策構筑生物產業新時代 2007年12月29日,在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等單位的共同支持下,科學時報社在北京舉辦以“用政策構筑生物產業新時代”為主題的2007生物產業政策高級研討會。 來自管理部門和產業界、學術界、金融界的部分專家學者就如何加快發展我國生物產業建言獻策。 國家發改
30年前開始從事轉基因研究時,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沒有料想到,如今他要用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來做轉基因科普,也沒有料想到當初被認為能改變傳統農業面貌的技術,會面臨如此洶涌的反對浪潮。 近日,科技日報社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由于誤解相關知識和信息
30年前開始從事轉基因研究時,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沒有料想到,如今他要用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來做轉基因科普,也沒有料想到當初被認為能改變傳統農業面貌的技術,會面臨如此洶涌的反對浪潮。 近日,科技日報社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由于誤解相關知識和信息
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們將十多年來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運用到生物新物種的培育上以來,對轉基因技術的爭論就已開始,并且從未停止。 2012年9月19日,法國凱恩大學塞拉利尼教授發表論文,稱用轉基因玉米NK603進行大鼠兩年飼喂研究,引起大鼠產生腫瘤,此消息一經發出便引起廣泛關注,使轉基因
前段時間,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轉基因作物為何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度?轉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帶著疑問,《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許智宏。 許智宏認為,人們之所以對轉基因作物的質疑如此強烈,其實是因為利用轉基因技術來進行作物育種的歷史畢竟較短,公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20年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特別是重大專項的實施逐漸使我國與國際縮短了差距,但遠遠沒有實現對農業產業發揮作用,這其中有科技、社會認識、國家政策、國際輿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為一項技術,我國必須積極參與并引領其發展。” 28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召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會議,與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