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走上科研道路,不要讓自己那么累,不要試圖讓自己每門功課都要最好。” ●“要去享受生活,慢慢水到渠成。” ●“每天集中注意力工作4~6小時,其他時間多半就是玩兒。” ●“最重要是效率!” ●中西方最大的不一樣,朱健康的感受就是“科學精神”。也因此,“差別會慢慢擴大”。 朱健康保持著瘦削的身材,沒有像他的很多同齡人那樣大腹便便。 作為9位到場院士之一,日前,在“第11屆明天小小科學家”頒獎系列活動中,美國科學院院士、普渡大學植物生物學教授朱健康,受邀到北京八中校史館與一組參賽學生進行交流。 朱健康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他本人也是全世界發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植物生物學家之一。 因植物基因研究而備受各界重視,于是在這場交流中,朱健康最開始被追問的,很多都是植物基因相關話題。令朱健康高興的是,現在的中學生知識都很豐富,很多問題很專業。愛好、鍛煉很重要 “您有什么愛好?” 《中國科學......閱讀全文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近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經院主席團審定的521名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名單詳細列舉了有效候選人的姓名、年齡、專業、工作單位和提名渠道,提名渠道分別是院士提名和中國科協提名。 據了解,有效候選人大多數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少部分來自企業和軍隊等。為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中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
演講人:丘成桐 時 間:2010年12月25日 地 點:海南·三亞 演講人簡介: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廣東汕頭。1983年獲得素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迄今仍是華人數學家中唯一的獲獎者。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轉向振興祖國數學事業上,先后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近年來不斷有人指責中醫是偽科學,還有的人提出要取消中醫,中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處境。 然而,吳儀副總理在即將退休之際,公開熱捧中醫藥,并表示退休后要繼續學習和研究中醫藥學,大大鼓舞了國內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的各界人士。 中醫到底能治哪些病?中醫是不是科學?中醫是否依附于西醫? 3月13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在免疫學領域做出開創性工作的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博伊特勒、法國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表彰三位免疫學家“發現先天性免疫激活新機制”和“發現樹突狀細胞及其在獲得性免疫應答中的作用”。 三位諾獎得主的原創性工作揭示了先天性和獲得性免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
李四光、竺可楨、錢三強、華羅庚、錢學森、陳景潤……這些為中國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雖然各自的研究領域不同,卻都與一個機構息息相關——中國科學院。 正是因為擁有如此多大師級的頂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才能在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對國家社稷民生的體貼關懷,心懷蒼生,科研事業高度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關注國際科學前沿,及時追蹤領域最新趨向,活到老學到老,眼界開闊,此成其“高”。 田波(1931年12月~) 著名病毒學家,中科院院士。山東桓臺人。1954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
朱健康近影 朱健康 國際著名植物生物學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首批“千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 1967年生于安徽,1988年赴美留學,2000年受聘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正教授,曾任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整合基因組學研究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第34屆中國質譜學會學術年會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西寧召開,其中每位參會者手提袋上及每位SCIEX人T-shirt背后的“讓質譜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的口號隨處可見,成為會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前,質譜只與專業人士有關;但它如何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分析測試百科網小編現場采訪到SC
41歲的王曉東成為最年輕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之一,他也成為從新中國走出去的華裔科學家能夠在美國取得的最高地位。但是他并沒有滿足這些,而是毅然回國創建北生所,從而不斷推動中國生命科學事業的發展。王曉東:守望科技改革試驗田 初夏5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簡稱“北生所”)舉行運動會。 3000米長跑隊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這37個字的表述不僅受到科技界的關注,也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討論。 院士制度改革為什么會受到如此關注?科技工作者對院士制度改革又有哪些建議和期待?公眾關注度何以居高不
新華社發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這37個字的表述不僅受到科技界的關注,也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討論。 院士制度改革為什么會受到如此關注?科技工作者對院士制度改革又有哪些建議和期待? 公眾關注度何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 MAL
北京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新增美國國家科學院士84位,外籍院士21位,他們來自15個不同國家。在此次新增院士名單中,華人學者風采依舊,共有7人入選,其中一位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葉玉如入選此次外籍院士名單。 據了解,文革后大陸畢業生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總計不到
多色熒光蛋白在所跟蹤細胞中的圖示。 下村修現年80歲的下村修1928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1960年獲得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后赴美,先后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波士頓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所工作。他1962年從一種水母中發現了熒光蛋白,被譽為生物發光研究第一人。 ▲馬丁·沙爾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施一公,1967年生,清華大學教授,“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全職回國前,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曾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多個世界科學領域重要獎項。2013年12月19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為新當選的院士施一
年逾古稀的我有一個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建立全國兒童白血病/腫瘤基金會,成立全國的兒童腫瘤中心!我懇請各位領導能審閱并批準我們建立兒童白血病/腫瘤基金會的報告。 胡亞美(1923年3月24日~ ) 1947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1947~1952年,在北京私立兒童醫院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許振超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山東榮成人,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高級經理,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兼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施一公,世界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2008年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現為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科技部蛋白質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會長。日前,他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
王曉東(右三)在指導學生做實驗 在國內科研領域,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是一個獨特也是孤獨的存在。它的“誕生”有點兒石破天驚的意味,它被賦予的意義和承受的壓力也同樣具有先行者的分量。 不像一般的研究院所有所謂的行政級別和編制,它更多的是像學人治所的形式,以及科學研究上的極大自由
7月4日,在中國社區衛生協會成立大會上,陳竺首次以衛生部長的身份在公眾場合亮相。近15分鐘的致辭,平實而嚴謹,完全沒有脫稿發揮,顯出他的低調和審慎。 外界在談論這位6月29日接受任命的衛生部“新掌門”時,大多都會猜測他將制
2018年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 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