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之最!“夢想”實現了
來自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消息:今天(12月18日),全球最先進,也是我國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鉆探船正式命名為“夢想”號,并將于近日在廣州南沙開啟首次試航,這也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能力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作為全球最先進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不僅鉆探深度是世界最深,還建有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船載實驗室,涵蓋海洋科學、微生物、古地磁等九大實驗室,采用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可實現鉆采作業全過程監測、科學實驗智能協同。 按計劃,“夢想”號還將在碼頭完成相關準備工作,于12月22日啟航,完成首次試航任務。......閱讀全文
我國大洋鉆探船北部母港啟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68.shtm5月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在鰲山灣畔揭牌。該碼頭是我國深海探測“國之重器”——大洋鉆探船的母港之一。大洋鉆探船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鉆探的超深
大洋鉆探:半世紀后迎來更大機遇
50年,3700多口井,取芯40多萬米,大洋鉆探計劃是迄今為止深海研究領域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研究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國際合作項目。 展望未來,大洋鉆探作為“航母”和“旗幟”的作用仍將繼續,但是未來還有沒有新意?科學上的突破口在哪里?中國科學家能夠在其中發揮什么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報》記
鉆到海底“窺探”地球:大洋鉆探有多牛
一望無際的美麗南海再次迎來了藍色的“決心”號,中外科學家在這里開展第三次大洋鉆探。近半個世紀以來,利用大洋鉆探的先進技術,科學家鉆到海底“窺探”地球,創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學一個接一個學術亮點。 從夭折的“莫霍計劃”到大洋鉆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長
我國首艘超深水科考鉆探船實現主船體貫通
今天(12月18日),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鉆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鉆探船,在廣州市南沙區實現主船體貫通,即將下水,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領域重大裝備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大洋鉆探船是我國首艘超深水科考鉆探船,隸屬于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設計排水量達4.2萬噸,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
超1萬米!我國首艘超深水科考鉆探船主船體貫通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鉆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鉆探船實現主船體貫通 。 圖片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大洋鉆探船實現主船體貫通 圖片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12月18日,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鉆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鉆探
超1萬米!我國首艘超深水科考鉆探船主船體貫通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鉆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鉆探船實現主船體貫通 。圖片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大洋鉆探船實現主船體貫通 圖片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2月18日,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鉆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鉆探船在廣州市南沙區實現主船體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南海大洋鉆探即將實施
1月23日,同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將于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
日本深海探測船創海底鉆探新紀錄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日前說,該機構“地球”號深海探測船在宮城縣近海鉆探到了海面以下7740米深處,刷新了海底鉆探的世界紀錄。 據介紹,“地球”號深海探測船4月15日開始在宮城縣牡鹿半島外220公里的海域執行任務,幫助探明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機制。研究人員向水深6883.5米的海底插入鉆
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進入“下半場”
這一次,要講述的,是南海如何從陸地變成海洋的故事。故事的挖掘者,是正停在香港招商局碼頭的“決心”號大洋鉆探船;故事的解讀者,則是來自全世界各個領域的科學家。 這是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它包括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和368兩個航次,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66名科學
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告捷-我國躋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圓滿完成了2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12日,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中國辦公室、同濟大學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此次南海新一輪大洋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大洋一號”科考船啟航
7月31日,經自然資源部批準,“大洋一號”科考船從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執行我國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自然資源部供圖 本航次主要任務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開展資源環境的綜合調查工作,履行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開展深海生態環境調查;開展深海裝備試驗性應用;進行海洋
南海是怎么成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至此圓滿完成了兩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這次鉆探,掀開了3800萬年前南海一帶地球大陸板塊分裂奧秘的神秘一角。雖然從南海深處鉆取的
我國科學家主導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
2月8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挪威、日本、印度等國家的33名科學家在香港的招商局碼頭登上美國“決心”號大洋鉆探船,即將奔赴南海執行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第367航次任務,探尋地球海陸變遷之謎。這也標志著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正式拉開序幕。 此次南海大洋鉆探計劃在南海
我們離鉆穿地球“莫霍面”的夢想還有多遠
人類科學探索的手段,早已經抵達浩渺太空;但對于腳底下的地球深部,卻還是難以觸摸。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科學家就夢想打一口超深的鉆井,一直鉆穿地球殼幔邊界的“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長什么樣? 六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夢想至今沒有實現。但由此發展起來的大洋鉆探計劃,已經成為地球科學史上規模最大
南海大洋鉆探:南海海底兩百萬年前濁流激蕩
根海底巖芯樣品中既有四十萬年前的化石,又有兩百萬年前的化石,是“時空穿越”,還是另有內情? “看,取出來了!”伴隨著一陣歡呼聲,2月1日凌晨,鉆探船“決心號”成功在南海4250米深處獲取了第一根近10米長的巖芯。 “第一周的工作完全顛覆了南海‘安靜’的形象,200萬年前這里曾發生劇
開啟新航程!遠望7號船新年度首航奔赴大洋
今天上午9時許,隨著一聲汽笛響徹江畔,遠望7號船緩緩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大洋執行海上測控任務,正式開啟2023年度全新航程。據了解,在遠望7號船離港后不久,遠望3號、5號船也將相繼出航。至此,遠望號船隊全面開啟全年高密度海上測控任務之旅。
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首獲多項重大發現
記者2日從設在同濟大學的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中國辦公室獲悉,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鉆探首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鉆探后,于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標志著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圓滿結束。 IODP349航次共
我國科學家主導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起航
1月28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從我國香港起航。這是新十年(2013~2023)“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首航,也是我國時隔15年后第二次在南海實施大洋鉆探。 據悉,IODP349航次由美國深海鉆探船“決心”號執行,將歷時
實現“海洋強國”目標-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使出“洪荒之力”
地球上大約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發展海洋科技、開發海洋資源已成為當下的必然選擇,而這些自然離不開人才和技術的支撐。22日下午,“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活動采訪團來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近距離參觀了這個世界上第七大海洋研究機構。 國內首個海洋科技實驗室 實現“
“海洋六號”深海獲“白加黑”巖芯樣品
太平洋當地時間8月23日,執行中國大洋23航次的“海洋六號”船已對中太平洋的3座海山成功實施了22個鉆探站位,首次獲得最長98厘米的鉆探樣品,科考隊員興奮地稱這種富含結殼的巖心樣品為“白加黑”,大家紛紛手捧樣品合影。并在其中一座海山鉆獲了令人滿意的富含結殼的巖芯樣品。 早在
2018年我國深海裝備有哪些新亮點
深海大洋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和科學奧秘。進入深海大洋,離不開深海裝備。2018年,我國有哪些深海裝備值得期待?圖片來源網絡 “2018年,大洋協會將繼續推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三龍’大型裝備體系和11000米遙控潛水器系統的升級改造、試驗和應
2018年,我國深海裝備有哪些新亮點
深海大洋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和科學奧秘。進入深海大洋,離不開深海裝備。2018年,我國有哪些深海裝備值得期待? “2018年,大洋協會將繼續推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三龍’大型裝備體系和11000米遙控潛水器系統的升級改造、試驗和應用工作。”中
地球化學儲庫:地幔有多少未解之謎
新華社“決心”號12月27日電 (記者張建松)地幔堪稱最大的“地球化學儲庫”,但迄今,人類尚未能直接從地幔取樣,因此對其知之甚少。目前,“決心”號大洋鉆探船正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開展的大洋鉆探,最終目標就是鉆穿地殼,“觸摸”地幔。 神秘而龐大的地幔充滿了許多未解之謎。在2013-2023年度的
日本在海底鉆探1.6公里-收集地震數據
鉆探用的導管 正在海上作業的地球號 據美國《連線》雜志網站報道,上月末,日本科學家成功地在世界上最活躍的海底地震帶鉆探約1.6公里深,這是第一個用于收集地震數據的深海鉆探工程。 深海鉆探船“地球”號使用一種叫做隔水導管鉆井的特殊技術鉆探距離日本東南部約58公里處的地震帶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在歡快的鑼鼓聲中,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4月8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63天,圓滿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務。“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中山站——
“大洋一號”科考船圓滿完成首次中尼聯合海洋考察
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8月29日完成為期9天的中國尼日利亞聯合海洋調查航次,返航停靠尼日利亞拉各斯阿帕帕港。 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中國駐拉各斯總領事劉顯法和尼日利亞農業部部長代表、尼海洋研究所所長等中尼各界人士近200人參加了在阿帕帕碼頭舉行的迎船儀式。 專程趕至拉各斯迎接科
記汪品先院士:求解深海之謎
“你看,大西洋是這樣裂開的……”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指著辦公室墻上的一幅海底地形圖,引導記者理解深海的概念。他有一個觀點,就是海洋強國一定要體現在深海大洋上。 這位年逾古稀的科學家是推動中國深海研究的先行者,是首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的首
從上海,到海上:中國海洋科考的“上海印記”
如果將我國漫長海岸線比作一張滿弦的弓,萬里長江就好像一支蓄勢待發的箭,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正是箭頭。每年,我國有許多考察船都從上海起航,奔赴藍色的大海或白色的極地,探索地球科學奧秘,在建設海洋強國進程中,烙下深深的“上海印記”。 上海是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的家。自從1984年我
82歲院士深潛南海海底
自己認為順理成章的一件小事,卻引起巨大社會反響。“82歲高齡深海下潛3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最近成了“網紅”。近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期間,其他院士們不僅為他點贊,還詳細詢問他的下潛感受。上世紀70年代末,海南島西邊的鶯歌海打南海第一口探井時,汪品先在岸邊為石油井做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籌)揭牌
56位院士集體建議,跨度10年,耗資100多億元的我國深海科學大課題正在報批,上海有望在其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近日,一個由滬上多家海洋科技研究團隊參與共建的科研機構——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籌)揭牌。 據介紹,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將積極服務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上海海洋發展需求,建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