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間,距離“里約宣言”已經整20年。人們在不斷實踐并總結可持續發展經驗的同時不禁要問——靠什么來支撐下一個20年乃至100年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在近日舉行的紀念聯合國環發大會“里約宣言”簽署20周年的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給出了答案:科技創新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白春禮認為,盡管《21世紀議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已實施多年,但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首先是能源資源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源消耗難以持續。其次,是環境問題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第三,人口、貧困、健康等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產業競爭力難以有力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關鍵技術過多依賴進口和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出口同大國經濟不相適應等,也成為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白春禮介紹,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創建新的發展模式,拓展新的發展空間,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閱讀全文
5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代表第八屆學部主席團在會上作了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奮斗”的工作報告。 本次院士大會是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時刻
近日,依據《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制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意味著,在經過17年試點籌建后,我國國家
國家實驗室主要圍繞國家使命,從事基礎性和戰略性科研任務,通過多學科交叉協助,解決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專項規劃》指出,國家實驗室是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國際科技競爭的創新基礎平臺。建設國家實驗室有助于提升我國戰略性和前瞻性科技能力
近日,依據《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制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建設。這意味著,在經過17年試點籌建后,我國國家實驗室建設有望在“
白春禮: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 中科院召開人才工作座談會 3月17日, 中科院人才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座談會請來了16位來自不同研究領域、不同層次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代表,他們沒有任何行政職務。 在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逐一聽取了與會代
中科院召開人才工作座談會 3月17日, 中科院人才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座談會請來了16位來自不同研究領域、不同層次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代表,他們沒有任何行政職務。 在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逐一聽取了與會代表對中科院人才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白春禮作主席團報告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上 白春禮 (2016年6月1日) 各位院士,同志們: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與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時在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3屆院士大會組織委員會會議于8月21日在京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天津市副市長王治平,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張勤,農業部副部長李家洋,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丁仲禮、張亞平,科技部前副部長程津培,天津市政協副主席饒子和等近40位大會組織委員會成員
[央廣網]3月11日13:00-14:00,中國之聲《做客中央臺》將專訪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陳鋼。屆時央廣網將全程直播,敬請關注! [簡介]陳鋼,男,漢族,1958年12月生,江蘇江陰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12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畢業,在職博士
中國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28日透露,據不完全統計,有50多位中科院院士擔任了70多個國際科技組織的主席、副主席、理事等重要職位。 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白春禮代表學部主席團做工作報告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表示,中科院學部一直把加強國際科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7月17日來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他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要結合實際堅持運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經驗,積極回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2016年中國的農歷春節,卻被美國的一則科學新聞刷了屏。引力波的發現,在中國科技界再次引發了關于基礎科學研究的大討論。 更高、更快、更強,這六個字用來形容當今國際科技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能一點也不為過。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孕育興起,加速了學科交叉、新學科涌現以及前沿探索的加速推進,傳統意義上
歷史在這里交匯,又在這里遞進。 2018年1月8日,人民大會堂,中國“火藥王”王澤山、“病毒斗士”侯云德共同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習近平總書記緊緊握住兩位大獎得主的手。 如潮的掌聲,是對復興大道上科技成就的禮贊,也是對中國堅定走創新之路的共鳴。 40年前,同樣如潮般的掌聲曾在這里響
激烈的國際競爭表明,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特別是這個民族的前途命運,最根本的取決于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抉擇。這一戰略如何落地,企業怎樣才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如何辦學才能使創新型人才充分涌現。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環保機械行
編者按:1994年,中國科學院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面向海內外的人才計劃——“百人計劃”,旨在吸引一批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一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20年過去了,這項計劃的實施情況和成效如何?當前中國科學院正在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在“率先建成國家創新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科技智庫,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指明了方向。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縱觀世界歷史,有了思想,人類才能
為應對我國人口健康和生物醫藥發展的重大需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科技事業發展,提升我國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衛生部和中國科學院于6月30日在湖北武漢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衛生部部長陳竺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出席了簽約儀式,并分別代表雙方在協議上簽字。 在深入交流和共同分析新
北方網消息(通訊員張麗 張劍):7月13日,中國化學會歷史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活動——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在南開大學拉開帷幕。包括30余位兩院院士在內的2700余名海內外化學界的專家學者匯聚南開、共襄盛舉,并以“化學與和諧社會”為主題展開研討。 此次會議由中國化學會主辦、南開大學承
近日,肯尼亞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在內羅畢簽署了《關于發展運營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的諒解備忘錄》,將以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為平臺,深化在農業、醫療衛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監測、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中非科研合作。 “希望通過學術交流和培訓合作,推動肯尼亞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助力打造創新創業中心”,肯尼亞
近日,一則喜訊從京城傳到蘇州工業園區,蘇州納米技術國家大學科技園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正式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 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產業方向為主題的大學科技園,改變了以往大學科技園的認定模式,明確了產業方向,是我國首個以專業化為特色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模式的變化預示了什么? 變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12月28日在京召開。會議回顧總結了該組織30年來的歷程,總結了過去5年的主要工作,并成立了第七屆全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出任新一屆全國委員會主任。 白春禮在講話中指出,30年來,全國科技名詞委始終堅持支撐服務的定位,銳意改革、夯實基礎
迎來了61名新院士成員的中國科學院7日下午召開了新當選院士座談會,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為新院士頒發了院士證書。除1人在國外未能參加,其余60名新院士悉數到場。面對這人生中“重要的一天”,這些新當選的院士一致表示,院士稱號是一份珍貴的榮譽,更是一份沉重的責任,成為院士之后,要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
合作項目172項、培養人才174名、發表論文905篇……日前,中國科學院公布了中科院與香港地區聯合實驗室第五次(2013—2017年)評估工作的相關評估結果。 在參與評估的聯合實驗室中,香港方面,香港中文大學與中科院合作的實驗室數量最多;中科院方面,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香港合作的實驗室數
在剛剛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為高起點、全方位、深層次推進國際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謀劃和統籌推進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一帶
簽字儀式現場 8月28日,中國科學院與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西寧召開院省科技合作座談會并簽署第五輪全面科技合作協議。會談期間,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建軍會見了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一行。張亞平和青海省副省長王黎明分別代表院省雙方簽署《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科技合作協議》。 座談會上,王黎明對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戰略與路線圖(2010-2050年)》白皮書正式發布。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中科院今后教育工作的總體目標和戰略重點,推進教育事業的更大發展,結合《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研究報告,在全國
學以致用,千余件真知灼見出思想; 謀者治國,六十載科技諍言建國是。 就在一個月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考察中國科學院,對中科院提出了“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的殷切希望。這不僅是沉甸甸的責任,更是對科技國家隊的充分信任。 此刻,當我們翻開共和國長長的
成都山地所與中鐵二院在川藏鐵路沿線開展聯合野外科學考察崔鵬院士等在中巴公路改擴建工程現場處置堰塞湖災害 當一家科研機構決定向“改革”要發展動力的時候,必然要經歷一個“重新審視、痛定思痛”的艱難歷程。 他需要再次回答“什么是特色”、“主戰場在哪里”、“需求如何帶動學科發展”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并得讓
長春應化所所長安立佳交流LED在山東神馳建成3 萬噸每年的合成天然橡膠工業生產線 “《“率先行動”計劃》定位準確,謀劃全面,目標強勁,措施有力,我們堅決支持和擁護院黨組關于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備受鼓舞之時,我們更加深感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必須進一步增強改革的主動性和堅定性
“惠英,拿茅臺!” 這是上世紀80年代,每次確定了CUSPEA推薦名單,嚴濟慈都會對孫女說的一句話。 CUSPEA即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于1979年提出,78歲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出任委員會主任。嚴老的出面也成為該項目嚴格公正的保證。 嚴惠英記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