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清華大學教授:官本位是對科學精神的嚴重扭曲
科學精神最基本的特質無非是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理性、質疑。在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看來,官本位,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講,都是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的。 劉兵表示,科學的進步和創新需要懷疑精神,而在官本位思想主導下,往往是下級服從上級,似乎人的職務越高,說話的真理性就越強,這與科學精神本質是矛盾的。 “學而優則仕”現象突出 科技日報:您如何看待中國科技界的官本位現象? 劉兵:官本位,通俗來講,是一種以官位高低作為評判人的價值尺度或以追求官位作為人生最高目標的心理意識。 在我國科研界,官本位現象確實存在,而且近些年有加重的趨勢。究其原因,“學而優則仕”在中國影響很大,在研究所和大學,青年研究人員都想當所長、校長,在創造力最旺盛的時候,卻去做了行政工作,這是一種人才浪費。當前,官本位、行政化超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它比科研經費不足、創新力不足等問題的殺傷力還大。 科技日報:對官位的追求和盲從,會對科研工作產生哪......閱讀全文
官本位是對科學精神的嚴重扭曲
科學精神最基本的特質無非是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理性、質疑。在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看來,官本位,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講,都是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的。 劉兵表示,科學的進步和創新需要懷疑精神,而在官本位思想主導下,往往是下級服從上級,似乎人的職務越高,說話的真理性就越強,這與科學精神
訪清華大學教授:官本位是對科學精神的嚴重扭曲
科學精神最基本的特質無非是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理性、質疑。在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看來,官本位,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講,都是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的。 劉兵表示,科學的進步和創新需要懷疑精神,而在官本位思想主導下,往往是下級服從上級,似乎人的職務越高,說話的真理性就越強,這與科學精神本
大學校長痛批高校“官本位”
施建軍:著名教授搶當處長,是一件十分痛心的事情 近日,的《跑好這一棒——我的辦學理念與思考》由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出版,至此,這位擔任了14年南京大學副校長的管理學教授,在對外經貿大學校長的職務上,履新剛滿一年。該書中,這位做過悉尼大學、拉籌伯大學“影子校長”的中國新一代大學校長,展現了他對高等
“高官落選院士”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12月8日,中國工程院公布54名新當選的院士名單,政府高官或曾經任職的高官全部落選。此外,企業高管僅存3人當選,為中石油原副總裁胡文瑞、神華集團總經理張玉卓、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總經理丁榮軍。 在職和卸任的政府高官全部落選,企業高管也僅存3人。這一評選結果,體現了此次院士評選的公平公正,
撤銷造假獎項是對科技撥款體制的當頭棒喝
科技部日前發布公告稱,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獲獎項目“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的推薦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嚴重抄襲和經濟效益數據不實的問題,根據規定,決定撤銷該項目所獲得的獎項,收回證書,追回獎金。 新聞媒體在關注這一事件的時候,多數認為這是我國依法規范
王正國:學術一旦遭遇功利,創新就會成為泡沫
“創新高等教育,推進科技創新,科教興國戰略才能落到實處!” 75歲的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正國一直關注著全國兩會。作為開拓我國沖擊傷學、創傷彈道學和交通醫學研究,引領創傷醫學發展,創造了諸多中國和世界“第一”的老一輩科學家,王正國始終站在科技創新的前沿。
科研經費七成按行政級別分配-權大錢多成慣例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湖北、江蘇等地調研時發現,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反映最多的是科研經費獲取不公平,“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科研管理體制尤其是經費資源分配過度行政化飽受詬病,促使官本位意識泛濫,滋長投機意識,造成學術氛圍不良、科研水平低下等負面影響。科研人員呼吁,要痛下
科協學術沙龍:中國科技需要什么樣的文化基礎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科協第11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專家呼吁摒棄傳統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加強先進文化建設,保障良好的科技體制,注重科學與人文的互動。?“文化是培育科學技術進步的母體,是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土壤,從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方面影響著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
中青報: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評價新機制
當前人才評價存在“六重六輕”,即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輕能力,重資歷、輕業績,重論文、輕貢獻,重近期、輕長遠,重顯能、輕潛能,重數量、輕質量。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眼
劉堯:大學何以去行政化
大學行政化恣意蔓延實在是危害大學的生命。而在我國目前的行政體制下,要去行政化,大學將面臨打破既有權力和利益格局后陷入混亂的風險;不去行政化,大學將面臨背離大學本質被行政權力淹沒成為官場的危險。大學去行政化是耶?非耶?我們不能感情用事,需要冷靜思考。行政與大學行政化 何謂行政?有
施爾畏:創新型國家須有相應創新文化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4月28日說,中國要成為一個創新型的國家,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文化,歷史呼喚著中國科技界有一次思想解放,一次文化革新。 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第98、99場主題報告會,施爾畏做第98場《科學技術進步與經濟
Nature高度關注中國院士評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等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院士代表這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因此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但近些年來,在院士頻頻成為新聞人物或輿論焦點的同時,院士制度也遭到了非議。有人甚至認為院士制度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障礙,應該予以取消。 今年又逢兩年一
專訪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想事干,就有干不完的事
?2015年11月中國科協聯合工信部、北京市政府舉辦了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圖為一位參觀者在同機器人握手。 “‘十三五’規劃建議把創新發展排在新發展理念之首,并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中國科協最大的資源就是科
周忠和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
在基礎研究領域,包括一些應用科技領域,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為建
梅永紅:“誰”在阻礙科技人才成長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人才隊伍數量龐大,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但存在的問題也非常明顯。 一是高層次創新人才極度匱乏。從1900年到2002年,獲得諾貝爾獎、魯斯卡獎、伽德納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日本國際獎、京都獎等八項國際科技大獎的497名科學家中,沒有一名中國國籍的科學家。中國科
“中國科學家用科學回應《科學》”獲菠蘿科學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152.shtm 中新社溫州11月12日電 (鮑夢妮)11月11日晚,2023菠蘿科學獎在浙江溫州揭曉,由中外15所大學100多位師生共同完成的“中國科學家用科學回應《科學》”獲本屆菠蘿科學獎科
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研究所現在欠缺的是執行力
????? 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4月28日舉行第98場報告會,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應邀發表題為《科學技術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演講。 施爾畏在演講中指出,文化是人群或組織共同的概念、價值觀或行為準則。他認為,在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時期,實現工
科學數據,如何科學管理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
科學數據,如何科學管理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
《科學》社論:莫讓創新科學被模仿科學所取代
國家應該加大對年輕科學家創新的扶持力度 11月2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其總編輯Bruce Alberts撰寫的社論——《論創新激勵》(On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稱國家應該加大對年輕科學家創新的扶持力度。 社論說,科學要興旺繁榮,關鍵在于科學界要鼓
嗨,科學!中國科學院科學節·2022啟動
10月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科學節·2022”新聞發布會獲悉,中科院將于10月29日至11月6日舉辦“中國科學院科學節·2022”。活動以“嗨,科學!——好奇探索未知,科學連接未來”為主題,在院屬各單位舉辦百余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中國科學院科學節·2022”活動海報(主辦方供圖)
孫國際:“冒出”創新人才的環境和條件仍待改善
人才首先是人,其自然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其次才能談到“才”。之所以稱得上有才,被視為“人才”,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 社會屬性,簡言之就是社會、環境、機制和文化氛圍等。社會屬性的存在、造化和呈現,使看起來沒有什么自然屬性區別的人群中,有了一個個迥然不同的人才。任何一個取得非凡
《科學》:科學家發現“地獄”隕石
硫磺散發出的惡臭為在去年和今年夏季穿越南極冰蓋的美國“隕石獵人”提供了最初的線索。?據美國《科學》雜志在線報道,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的這塊巖石(如圖)來自太空。然而即便在實驗室中,隕石學家依然無法準確判定這塊石頭到底來自哪里。這塊由化合物、礦物和同位素構成的隕石不同于以往在南極洲發現的4萬塊隕石中的
科學走下“神壇”引爆公眾科學日
今天的北京氣溫驟降,陰雨襲來,不過絲毫沒有影響天文愛好者的熱情。上午9點,國家天文臺的大門前已排起長龍——這是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現場,上千名來訪者到此一探宇宙之美,感受科學魅力。 5月19日、20日,作為我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所屬120個院屬科研單位“
科技雜談:讓科學評價回歸科學
近些年來,科學評價問題引發政府部門和學術群體的高度重視,呼吁改革之聲此起彼伏。那么,科學評價工作究竟應該怎樣改革? 科學研究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其目的在于發現或者實現過去未發現或者未曾實現的事(包括規律、現象、特征、功能等),是對客觀存在物本質和功能的學科性研究。正是由于其高度專業性的特點
科學新聞:科學家如何幫忙
特別是科學記者常常理解他們撰寫的話題并且知道該聯系誰 《自然》雜志的一篇社論說,科學新聞可能面臨威脅,但是科學家仍然可以幫助確保報道知情且準確。 一些科學家把媒體視為一種公共關系服務,用于解釋新的科學、影響公眾的理解,并向政界人士強調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這篇社論說,但
兒童科學繪畫展亮相科學節
10月27日,琳瑯滿目的科學繪畫展品吸引了不少小觀眾。 當天,中科院2018科學節系列活動啟動。此次科學節上,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以下簡稱行管局)推出了中科院幼兒園兒童科學繪畫展和科普劇表演兩項活動。其中,繪畫展由幼兒科學幻想畫展、幼兒立體美工作品展、親子自制玩教具展、“科學家的故事”互動
《科學》:科學家解碼肥胖基因
今年春季,當第一個隱藏在肥胖癥背后的關鍵基因被發現后,科學家們無不感到歡欣鼓舞。然而不久他們便搔起了頭皮。沒有人——甚至包括發現這種基因的糖尿病專家——知道這種名為FTO的基因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如今,一個研究小組向著破譯FTO蛋白質讓人發胖的原因邁出了關鍵一步。 研究人員對影響肥胖的FTO基因
《科學》預測2023年大科學事件
德國一部分地區放寬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的規定。圖片來源:JULIAN RETTIG/PICTURE ALLIANCE/DPA/AP IMAGES近日,《科學》雜志預測了2023年可能成為頭條新聞的科學事件。公共衛生:繼續對抗新冠病毒隨著新冠疫情作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進入第四個年頭,研究人員正在繼
《科學新聞》:朝鮮科學蹣跚而行
在培育出阿拉伯膠樹芽莖一個月后,Un Song Gun的科研小組將這種最堅硬的樣本轉植到野外,這些樹木每年長高2米 近年來朝鮮終于認識到,堅持其“主體性”的原則并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科研,排斥或拒絕他國先進的經驗與技術 在北京的一個重點實驗室,一位女學生指著匆忙走過的一個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