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望7號船首次開赴印度洋
今天上午9時許,遠望7號船再次解纜起航,開赴印度洋預定海域單船執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等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7號船繼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任務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該船入列遠望號船隊兩年多來,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執行任務。 遠望號船隊是我國航天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萬里大洋之上,該船隊用無線電波搭接的一條條“天梯”為飛船、衛星的飛天保駕護航。伴隨著不斷加快的航天強國步伐,僅2016年以來,遠望號船隊已完成35次海上測控任務,執行任務次數超過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組建43年來的“五分之一”,而且單船出海參試更趨常態。 記者今天還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了解到,今年以來,遠望號船隊已完成12次任務,年底前還將計劃執行多次任務,年度執行任務次數歷史紀錄將再攀新高。 此次出航,正是在這種高密度任務背景下進行的。遠望7號船船長周云山說,此航次具有任務類型多、時間跨度長、測量海域新、技術難度大等特點難點,“對此我們提前搭建任......閱讀全文
遠望7號船首次開赴印度洋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魏龍 楊林海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上午9時許,遠望7號船再次解纜起航,開赴印度洋預定海域單船執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等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7號船繼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任務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該船入列遠望號船隊兩年多來,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執行任務
遠望7號船首次開赴印度洋
今天上午9時許,遠望7號船再次解纜起航,開赴印度洋預定海域單船執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等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7號船繼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任務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該船入列遠望號船隊兩年多來,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執行任務。 遠望號船隊是我國航天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萬里大洋之上,該船
“向陽紅10”船赴印度洋科考
12月6日,“向陽紅10”船從舟山起航赴印度洋,執行我國大洋科考第49航次科考任務。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航次具有綜合業務化、資源環境并重、調查手段高精化和瞄準國際海洋熱點等特點。 本航次計劃時間為250天,分5個航段執行,航程超過25000海里,預計2018年8月12日完成所有調查任務返回舟山
東北印度洋冬季航次科考任務完成
“向陽紅03”船2月9日順利靠泊廈門東渡碼頭,標志著“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東北印度洋冬季航次任務圓滿完成。本航次任務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牽頭實施,歷時69天,航程約12000海里,區域覆蓋了東北印度洋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域,圓滿完成了多套潛標布放及回收,調查項目涉及物
印度洋上“大洋一號”會“蛟龍”
“‘向9’過來啦!”當地時間28日晚飯后,“大洋一號”船上的人們開始奔走相告。在這茫茫印度洋上孤獨漂泊了25天,一艘來自自己國家的科考船即將靠近的確讓人興奮。 “蛟龍”號母船“向陽紅9”號24日離開毛里求斯路易港,經過4天航行28日傍晚抵達我國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區,執行大洋35航次科考
“實驗1”號圓滿完成印度洋科考首航
5月29日,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建造的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科考船“實驗1號”航行7900海哩,經48天海上調查,圓滿完成2010年4月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勝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 本航次于2010年4月12日從廣州母港起錨,主要調查印度
我國載人深潛器首次完成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科考
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 這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3月10日攝)。 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 歷時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
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首戰告捷
記者12日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正在執行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的“向陽紅01”科考船近日在印度洋完成了首次定點作業任務,成功布放了7000米級深海氣候觀測系統――白龍浮標。 據介紹,此次布放白龍浮標是該航次的第一個定點作業任務,在“向陽紅01”船到達印度洋的第二天即開
“蛟龍”首赴西北印度洋-開啟大洋38航次科考
搭載著中國自主研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6日從青島啟航,奔赴西北印度洋,開啟為期124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之旅。 本航次分三個航段,將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溝、馬里亞納海溝開展大洋資源和深海前沿科學調查,航次不僅要開展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與環境
遠赴印度洋-的國大洋49航次科考結束
歷時250天,航程29821海里,8月12日,赴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順利回國靠港,返航舟山。 本航次對履行全球首個國際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有什么重要意義?“潛龍二號”水下自主機器人(AUV)等國產裝備深海練兵情況如何?印度洋“體檢”狀況到底怎樣? 西南印
西工大等研發的潛標在印度洋底實現綜合性探測
? 潛標出水 ? 深夜印度洋海潮翻涌,李紫鵬和黃春龍一起連接深海潛標? ? ? ?西北工大提供照片 ? 日前,由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從正在執行航次的“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
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啟航
“向陽紅01”科考船8月28日從青島起航,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這是我國首次將大洋科考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也是“向陽紅01”科考船首次執行大洋和極地科考任務。 科考以中國大洋46航次和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與“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聯合組隊)兩部分為主體任務,在
深海“探寶”這樣進行
? ? ? ? ?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中國大洋協會供圖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強大的海底資源勘查設備輪番上
我國首次在印度洋開展微塑料污染相關科學調查
??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 ?中國大洋協會供圖 ??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強大
我國首次在印度洋開展微塑料污染相關科學調查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 ?中國大洋協會供圖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強大的海底資源勘查設備輪番上陣,采集了大量珍貴樣品和重要
大洋科考采集大量樣品-深海“探寶”怎樣進行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中國大洋協會供圖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強大的海底資源勘查設備輪番上陣,采集了大量珍貴樣品和重要數據
印度洋緣何成為-中國大洋科考前沿陣地
穿越馬六甲海峽、航經安達曼海,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近日駛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國大洋科考的前沿陣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為何吸引了中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年輕氣盛”——地質年代在所有海洋中最小
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赴印度洋科考
中國自主研發設計并海試成功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5日從江蘇江陰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務,這是“蛟龍”號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熱液區作業。 隨船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告訴記者,此
南海海洋所“實驗6”舉行升國旗儀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682.shtm9月29日,在國慶節到來前夕,正在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實驗6”科考船舉行了升國旗儀
我國首次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海洋微塑料調查
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拖網采樣作業,對海洋新興污染物微塑料進行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在此海域開展微塑料調查。圖片來源于網絡 微塑料通常被認為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它源自人類活動,通過物理、化學過程和食物鏈富集,進入生物體甚至人體。微塑料也帶
“實驗6”赴東印度洋海域探索重大基礎科學問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53.shtm9月10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記者獲悉,本
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首次開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調查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8月12日上午,“向陽紅10”科考船載著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員已停靠浙江舟山碼頭。本航次科考自2017年12月6日從舟山起航以來,歷時250天、航程29821海里,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調查等方面取得了五
“實驗1”完成國家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返航
?5月13日中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1”科學考察船完成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順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南海海洋所相關負責人,以及職能部門和課題組負責人等在碼頭迎接,并慰問了出海科考隊員和船員。 國家基金委東印度洋航次由南海海洋所組織實施,航
“實驗3”號科考船凱旋
經過12230海里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 應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邀請,“實驗3”號科考船于2017年12月30日從廣州起航,經馬六甲海峽前往北印度洋,于2018年1月14日抵達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蘭海溝
中美法北極科考聚焦海洋酸化問題
海洋酸化被認為是全球第三大環境問題,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在中國第七次北極科考中,來自中、美、法三國的科考隊員齊聚“雪龍”號科考船,攜手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美國特拉華大學的科學家歐陽張弦介紹說,海洋酸化問題和全球氣候變暖“禍出同因”——都源于主要溫
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考獲階段性成果
近日,“向陽紅01”科考船執行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正式結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科考船將穿越赤道開展后續調查任務。“向陽紅01”船大講堂開講 據了解,本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初步查明了沉積層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實現了海底淺層向殼幔深層的綜合性探測,為探索印度洋海
“實驗6”科考隊員成功救助海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210.shtm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10月12日,正在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的“實驗6” 科考船上的科考隊員成功解救一只海龜。當天上午8點45分
“實驗3”號圓滿完成2020東印度洋航次
??據了解,此次共享航次共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大學等單位的26名科考隊員和30名船員共56人參加,歷時72天,航程12000多海里,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杜巖歡迎全體成員安全歸來,表示本航次是該
“實驗1”號科考船載譽凱旋
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科考船“實驗1”號,近日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勝利返回珠江新洲碼頭。 據介紹,“實驗1”號執行的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從今年4月12日開始,經48天,航行7900海里,主要調查印度洋及南海西部海區。在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
“海洋命運共同體”名家大講堂開講
近日,“海洋命運共同體”名家大講堂首場報告在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開講。活動由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中科院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復旦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聯合發起,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上絲路”資源與環境研究團隊承辦。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海洋科學考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