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人是人類演化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個種。他們最早開始用火,以狩獵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可以制造石器,還能像現代人那樣奔跑。 2012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欒川孫家洞進行搶救性發掘,在原生層位發現了古人類化石。爾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其中驚喜地發現了十分珍貴的直立人兒童化石。近期,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人類學學報》上。 古老兒童生長發育接近現代人 對現代人和現生靈長類研究發現,現代人具有獨特的牙齒生長模式和生活史,明顯區別于其他靈長類動物,表現在牙齒萌出順序不同、恒齒萌出時間及間隔延長、第一臼齒萌出年齡延遲、兒童生長期延長、性成熟晚、首次生育年齡大、壽命長等特點。 而現代人獨特的牙齒生長模式及生活史,在人類演化過程中何時出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至今科學家仍沒有找到答案。該研究指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夠的各階段、各類群的幼年化石材料。 1984年在肯尼亞......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趙凌霞等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人類學學報》(第37卷第2期)報道了欒川孫家洞出土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他們發現了直立人兒童化石,為解讀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提供了證據。圖1 河南欒川孫家洞古人類遺址外景 東亞直立人演化與現代人起源問題爭議激烈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于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后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于熱愛,也來自于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一個個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小化石,被小心翼翼地從巖石中分離出來后,放到顯微鏡下,使用超高分辨率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美洲原住民經常宣稱在這一地區根基深厚。現在,一位古老水手可能支持了這個觀點。科學家測序了一個具有10300年歷史的古人類遺骸的DNA,該遺骸發現自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膝蓋洞穴”,與發現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3個古老骨架有密切聯系,而后者依次與欽西安人、特林吉特人、尼斯加人,以及目
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美洲原住民經常宣稱在這一地區根基深厚。現在,一位古老水手可能支持了這個觀點。科學家測序了一個具有10300年歷史的古人類遺骸的DNA,該遺骸發現自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膝蓋洞穴”,與發現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3個古老骨架有密切聯系,而后者依次與欽西安人、特林吉特人、尼斯加人,以及目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日,國際頂刊之一的《Science》發布了2019年度十大突破!凝視深淵 首張黑洞照片 巨大的、無處不在的黑洞,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大,隱藏在我們的視線中。它們的引力對周圍物體的影響,及其最近碰撞時發出的引力波都揭示了它們的存在。但在4月份之前,還沒有人直接看
iNature 2019年9月4日,中國學者在Nature連續發表了6項成果,涉及生命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不同的領域,iNature系統介紹這些成果: 【1】混合譜系白血病(MLL)家族的甲基轉移酶 -包括MLL1,MLL2,MLL3,MLL4,SET1A和SET1B-在賴氨
生物識別技術因其安全、便捷等優勢近年獲得了用戶的青睞,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利用生物識別技術收集在數據庫中的信息,卻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能否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被復制和濫用就成為影響其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人們的生活高度信息化,一個突出特征就是人們高度依賴由互聯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三峽地區的埃迪卡拉紀足跡化石 ▲恐龍足跡▲山東郯城恐龍足跡點根據地上存留的腳印就可以判斷出腳印主人的體態特征、行走習慣……這看起來像是現代刑偵專家的工作。但在古生物學領域,也有一群人做著類似的工作,他們通過足跡來追尋億萬年前生物的身
科學精神照亮逐夢之路 見證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2019年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說,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中國。其中之一,便是“賽先生”,也就是科學。這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在神州大地回蕩了一個世紀。 一百年過去了,科學精神對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一位科學家從一只吸了恐龍血、嵌于樹脂化石中的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龍DNA,成功復制出恐龍,并最終建成了一座恐龍公園,這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故事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恐龍,這個滅絕了上千萬年的物種,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人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和渴望,甚至有大膽的科學家想要復活這個史前巨獸。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展示的霸王龍骨骼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9月19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霸王龍在白堊紀的食物鏈中處于“塔尖”,但在大多數霸王龍種類最早現身地球的8000萬年里,它們堪稱“侏儒”,還沒有人類塊頭大。 考古學家近年來發現了大量霸王龍化石,僅在去年,就確認
水流湍急 位于阿根廷和巴西邊境的伊瓜蘇瀑布是全球最大的瀑布系統。它只是科學家利用衛星圖像測量的諸多淡水水體之一。他們的發現是什么?全球河水溪流占據的地表面積比預期的多45%。根除雅司病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兒童是雅司病的主要受害者之一。雅司病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引發的細菌感染。梅毒螺旋體通過簡單接觸傳
1、原子水平的生命(Life at the atomic level) 冷凍電鏡技術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其影響自不必多說。 同時,生物探索特推出專題《冷凍電鏡新晉諾獎,想進一步了解就來看這個專題》,詳細介紹冷凍電鏡是如何被開發出來的,其發展歷程上的里程碑事件以及冷凍電鏡在中國的發展,
作者簡歷 王恩多 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慶,原籍山東諸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人大代表。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常務理事,美國生物
昨夜最重要的科學新聞,當屬首張黑洞照片的誕生。事件視界望遠鏡為5500萬光年外的梅西耶87黑洞拍下一張雖然模糊,但意義重大的大頭照。 · 病毒學 · 新成像技術揭示艾滋病病毒的弱點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免疫細胞時,其包膜帶有的蛋白會與細胞膜上的CD4和CCR5結合,引起包膜形狀的變化,感染宿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志封面上的一篇報道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并破解了一些必定涉
軟骨魚類(軟骨魚綱:鯊魚、鰩魚、鰩形目魚和銀鮫目魚),具有至少在4億年前的泥盆紀的化石記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進化的顯著例子。現代鯊魚,是軟骨魚類的一組,具有多樣的身體大小(例如,成年鯊魚20-1200cm)、生理學特性(例如,外溫性到區域內溫性)、繁殖方式(例如,從卵生到胎生)和棲息地利用(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6年1月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老藥新用研究領域上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相關重要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 【1】Cell Rep:老藥新用!一類乳
【1】EMBO J:揭示引發多發性硬化癥患者機體慢性炎癥發生的分子機制 doi:10.15252/embj.2018101107 多發性硬化癥(MS,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機體免疫系統會開啟自身細胞來攻擊宿主自身,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The EMB
置身其中,仿若回到史前。一塊塊久經風霜的化石原石,在他們的手中逐漸被還原出定格時的模樣。 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的古生物化石修復室里,古生物化石修復師黃發忠正在對一塊從安徽巢湖地區發掘的“魚龍化石”進行修復。顯微鏡下,氣動風刻筆精密的筆尖高速振動,與圍巖碰撞發出吱吱聲,部分魚龍骨骼已清晰可見。
南極BICEP2 射電望遠鏡發現引力波———或者是塵埃 2014年或許會因為科學的勝利迅速演變成失望甚至是悲劇而被銘記:干細胞研究和宇宙學研究進展很快受到質疑;商業飛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測器登陸彗星、追蹤人類起源以及協力了解大腦依然是值得慶祝的原因。 太空競賽 千帆競發
縱觀自然科學史,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厚積薄發”的現象:當人類對某個領域的認知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出現一個甚至數個劃破歷史長空的科學巨星,他(們)促使重大發現蜂擁而至、噴薄而出,促使一個或多個相關學科呈現爆發式成長,乃至革命性突變,如此該學科可謂進入了“大發現時代”。 A 自然科學史上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