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為教育發展裝上強大引擎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教育能否改變更多寒門學子的命運,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迫切需要強化科教融合發展,全社會的創新基因能否被激活,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歷史性跨越?如何從根本上破解教育難疾、頑疾,增進民生福祉?新時代賦予中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任。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只有拿出“敢為人先”的勇氣,銳意改革,激勵創新,才能讓教育改革持續深入,才能朝人民滿意的目標穩步邁進,才能為教育發展裝上強大引擎。新時代新跨越,中國教育事業進入新的“改革時間”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改革開啟了向縱深推進的進程。回溯過往幾年,一張改革路線圖清晰可見——從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到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從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到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從百姓最關切的問題入手,從最......閱讀全文
復旦教授葛劍雄:中國教育改革巨大壓力來自社會
復旦大學 葛劍雄教授 作為一名關注社會動向的人文學者,葛劍雄不僅頻頻點評時事,其足跡更遍及包括南極在內的七大洲。 這位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常出差,“家人都習慣了”,且以“云游”之態,不用手機。目前他帶了7個博士生,即便身在異國,也通過電郵指導他們的論文,“我提意見或找他們談方向。
教育部:加強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頂層設計
本報北京10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諸葛亞寒)自1956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北京、上海、廣州、成都4所中醫學院以來,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已走過了60年歷程。今天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表示,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經過一代代中醫藥人的不懈努力
喬新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良好開端
近日,中國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透露,教育部正在推進中國高考成績的國外認可工作。此舉意味著,參加中國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的考生可以直接申請到國外讀大學。 為了解決高考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國家決定各省自主舉辦招生考試。現在看來,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教育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先行者
??近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1周年之際,中辦、國辦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其中提到,探索擴大在深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在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賦予深圳
楊福家:一半學生不想進北大清華了-中國教育改革才有突破
中外高等教育的首要差異是入學標準。學生怎么進大學的呢??中國的景象是:千萬人同考,千萬家長跟隨。這一天不得了,武警都出動,財政部與教育部撥專款保證考試安全。這種規模、氣氛,國外少見。在中國,考試幾乎成了衡量學生能力的惟一指標。一考定終身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北大錄取線600分,復旦錄取線550分,一個
光明日報:南科大預示高等教育多向分流
4月25日媒體報道,教育部已向廣東省政府發出通知,正式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學,并將其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暫定為8000人。南科大校長朱清時院士在接受采訪時強調,8000人是學校的長遠目標,其中還應該包括研究生的數量,“學校在前五年的招生最多為2000人”,因為“我們希望南科大能辦成精品”。 南科
深化改革,為教育發展裝上強大引擎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教育能否改變更多寒門學子的命運,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迫切需要強化科教融合發展,全社會的創新基因能否被激活,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歷史性跨越?如何從根本上破解教育難疾、頑疾,增進民生福祉?新時代賦予中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任。唯改革者進,唯創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推動《學位條例》修改為《學位法》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今年工作要點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日前公布2011年的工作要點,“推動《學位條例》修改為《學位法》的工作”這句話列在八項工作要點的第一位。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3月7日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建議修訂》,呼吁修改現行《學位條例》。他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的迅
朱清時:南科大將爭取獲得研究生招生權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8月18日作客廣州嶺南論壇稱,南科大今年4月份“去籌轉正”獲得招生權,但僅限于本科生,下階段將爭取獲得研究生的招生資格。 南科大號稱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2010年12月,中國教育部批準南科大正式籌建;去年3月,只有45名學生的南科大首度開課,但此時打出
新時代教育改革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就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請介紹一下《實施意見》出臺的背景。 答:普通高校是學歷繼續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是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的歷
教育科研經費可否讓民間智庫分杯羹
教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離不開民間視角 民間學者趕在兩會之前發聲 兩會開幕前夕,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輯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出版新聞發布會、由長江教育研究院主辦的2011年度“北京·長江教育論壇”先后在北京舉行。 無論是北京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還是湖北的長江教
王凌峰:執行力是教育改革成效關鍵
■用兩個詞來展望中國高校的下一個十年,內憂外患、優勝劣汰或許是比較恰當的兩個詞 ■問題不在于改革措施太少,而首先在于很多可行的改革措施并沒有被很好地落實與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旨在落實上半年熱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中青報: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打上了開放印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今天出席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親自為首屆咨詢委員頒發了證書。晚上,劉延東國務委員還宴請了首屆全體委員,并向他們一一敬酒。” 11月18日傍晚,一條先是由微博傳來、后經央視晚間新聞證實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今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
電子科大19位專家入選教育部新一屆教指委
近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會議在北京召開。我校共有19位專家入選新一屆教育部教指委,其中,朱宏教授、黃廷祝教授分別被聘為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數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我校入選本屆教育部教指委人數較上一屆增加8人,入選的委員會涉及綜合、理、工
高等教育專家研討“世界一流大學與中國的發展”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 2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康寧、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王大泉分別為研討會致辭。 靳諾在致辭中介紹了本屆研討會的主題設置
澳大利亞聯邦教育部長:綜合大學并非唯一模式
據《澳大利亞人報》高等教育版報道,2007年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基金(CASR)將重點支持“旨在提高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效率和效益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即通過支持大學之間以及大學內部不同校園、院系、課程之間的整合,實現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重組。這一變化反映了澳大利亞聯邦教育、科學與培訓部部長朱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7月24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選舉產生第八屆理事會,杜玉波當選會長。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鐘登華,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二級巡視員張軍,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出席大會并講話。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楊衛、副秘書長趙忠升,中國教育學會
197所高職學校入選!教育部、財政部“雙高計劃”名單公布!
12月18日,教育部、財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名單,即職業教育“雙高計劃”,這是繼我國普通高等教育“雙一流”后,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一次重要制度設計,“雙高計劃”共有197所高職學校入選。 其中,56所高職學校入選了高水平學校建設,141所高職學校入選了高水平
熊丙奇:中外合作辦學不能盲目大干快上
由武漢大學、美國杜克大學和昆山市政府三方合建的昆山杜克大學已獲中國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2014年秋季全球招生計劃正式啟動。正式設立之后的昆山杜克大學將首先招生全球健康、醫學物理學和管理學三個碩士項目。 這是繼上海紐約大學后,我國引進海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創辦的又一所中外合作辦學學校。與此前其
這個省政協委員:改革高校“行政崗”!
今年是錢學森院士誕辰110周年。16年前,他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也成為困擾中國教育界的頭號命題。 2月3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協獲悉,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山東省政協委員、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院長李天鐸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題為“如何破解
楊振寧:中國教育缺乏“滲透”型學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傳統教育哲學有其合理之處,但并不適用于每個時代。事實上,很多知識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在不斷地實踐和失敗中,不知不覺學會的。我更愿意稱這種方法為“滲透”型學法,這是中國傳統教育不喜歡的,卻是非常必要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出自《
高考時節談高考
在6月,整個中國教育界甚至全社會都在關注高考,從高考前的總動員到6月7日、8日的高考,從高考評卷到高考分數的查詢,從官方禁止公布高考狀元到媒體還是照樣炒作“高考最高分”,從高考分數線的公布到高考志愿的填報,再到第一批高校的錄取……高考是全年一貫的熱點話題,6月更是成為焦點話題。 為什么高考
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發布-專家解讀
教育部6日發布《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2.37萬所,比上年增加1.38萬所,入園兒童2008.85萬人,比上年增加21.07萬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比上年提高2
朱永新:智慧被管死是教育最大問題
“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再談“錢學森之問”: “中國人那么聰明,那么勤奮,為什么培養不出創新性的拔尖人才?”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近日聯合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演講一開始,朱永新就把“錢學森之問”拋了出來。 面對臺下數百名研
高等教育特區,來了?
高等教育特區,來了? 探索在深圳建立高等教育特區 “未來廣東高等教育要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在高等教育發展策略上作一些調整。”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擬向省政協會議提交集體提案24件,其中包括《關于契合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調整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策略的建議》。 提案指出,近年來廣東省不斷加大高
袁貴仁回應“錢學森之問”-通過改革提高人才創新力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今年是“十一五”邁向“十二五”的重要轉折,也是落實教改綱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成就。 針對“錢學森之問”,袁貴仁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本科教育改革的北大樣本
一顆麥粒,開始只是麥粒(正),但它實際上已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就是要長成麥苗。當它真的長成麥苗時,就不再是麥粒,而是達到了麥粒的對立面(反)。麥苗最后還會成熟、結種、產生新麥粒。新麥粒不是麥苗,也不同于原來的麥粒,而是兩者綜合的產物(合)。這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為解釋“正反合”邏輯所舉的例
美國《僑報》:大學校長應是改革者
美國《僑報》3月25日刊載《大學校長應是改革者》一文指出,作為大學的管理者、領航者,大學校長就應當擺脫行政化的牽絆,破除束縛杰出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的精神與舉措,擔當起教育的本職。 文章摘編如下: “爭議校長”周其鳳,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再次引發一番風波。網
教育部最新消息!探索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優化學科……
01月07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內容涉及回顧2020教育工作以及2021年教育工作展開的重點、方向及力度等重要信息。分析測試百科網為您節選了部分針對高等教育部分的講話內容。圖為陳寶生部長 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陳十一:錢學森之問核心是高教能否培養創新人才
“‘錢學森之問’的核心,是中國高等教育能否為國家民族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8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曾有過“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思索。“錢學森之問”背后的中國教育之困,引起中國教育界乃至社會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