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20000蛋白質編碼基因,要精確定位出導致某種疾病的特定基因或途徑,就好比大海撈針一樣。肝細胞癌(HCC)的情況也是如此,研究發現HCC患者的癌癥基因組中有超過10000個突變,因此開發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極其困難。日前,由大阪大學的Tetsuo Takehara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一種新技術,可以找到與肝癌發展相關的基因和傳導途徑,使肝癌早診率提高100%!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PNAS》雜志上。 在西方國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導致肝癌(HCC)發生率上升最快的原因;然而,引起NAFLD-HCC的分子機制仍然是個未知數。為了確定NAFLD-HCC的分子驅動因素。 研究人員在肝臟特異性Pte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PtenKO)和高脂飲食小鼠模型中進行了“睡眠美容”轉座子突變篩選。(Pten基因編碼由403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具有磷酸酯酶的活性。PTEN蛋白可通過拮抗酪氨酸激酶等磷酸化酶......閱讀全文
肝細胞癌(HCC)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原發性肝癌的致病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HBV、HCV)的慢性感染、黃曲霉毒素暴露、嗜酒等,其中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引起的肝癌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除了腫瘤的惡性特征外,肝癌由于起病隱匿,發現時患者往往已失去治療機會,也是
陳文學 鄒學森 陳岳青 黃秀珍 鐘禮瀑 (江西省腫瘤醫院 腫瘤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29) [摘要] 熒光定量PCR技術具有簡便、靈敏、準確等優點,目前已經在乙肝和性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腫瘤方面的應用還處在研究和開發階段。本文綜述近年國內外相關熒光定量P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報告中指出,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動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 而國內外的經驗早已經證明,采取早期預防、早期篩查、早期治療等防治措施,對于降低癌癥的發病和死亡具有顯著效果。 10年前的3月5日,“在農村
日前,在清華大學《清華大學醫療健康大數據前沿論壇》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以《轉化:從疾病診治到健康維護》為題,進行大會報告。 基因測序的應用 報告的開始,程院士就向大家解釋了什么是生物芯片。生物芯片就是能對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等進行高通量、快速并行處理和分析的微檢
隨著基因芯片技術的日漸成熟, 在功能基因組、疾病基因組、系統生物學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 用, 已經發表了上萬篇研究論文, 每年發表的論文呈現增長的趨勢. 芯片制備技術極大地推進了生物芯片的發展, 從實驗室手工或機械點制芯片到工業化原位合成制備,&n
在最新刊出的著名遺傳學雜志Nature Genetics在線版上,同時發表了六項中國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別是乙肝患者患上肝癌的關鍵易感基因玉米籽粒油份遺傳結構分析,iPS細胞重編程過程的一個主要障礙,西瓜基因組草圖,甜橙基因組草圖,以及大熊貓種群歷史與適應研究。國內遺傳學基因研究在國際上的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像影星安吉麗娜·朱莉一樣容易患上乳腺癌?想知道為什么有人喝酒千杯不醉,自己一杯就倒?今后,這些都可以在家門口通過檢測基因來尋找答案。 昨天下午,省內首個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在我市掛牌成立,該中心目前已經開展了80多項基因檢測,涵蓋癌癥、產前篩查、傳染病等領域。該示范中心
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領銜的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肝癌研究領域又有重大科學發現。日前,在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功能基因組學課題組的帶領下,國內多家單位合作,在人類染色體的一個特殊位置發現了一個容易導致肝癌的易感基因區域。 該課題組組長周
統計顯示,我國肝癌病人中80%以上都有乙肝病史。當然,并不是乙肝病人都會發展成為肝癌患者,那么為什么有些乙肝病人發生癌變,而另一些病人不發生癌變呢?由復旦大學牽頭研究的新成果對此作出了回答。《自然―遺傳學》雜志12月16日在線發表了由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余龍教授領銜完成的
摘要對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研究分析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及醫學研究的諸多領域,篩查SNPs的方法很多,各具特色,并一直不斷地發展.本文對篩查SNP的幾種常用及最新方法做一簡要介紹,其中包括PCR-RFLP,分子信標等.細胞外基質
2015年被業內稱為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的元年。 4月8日,浙江迪安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迪安診斷”)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杭州迪安醫學檢驗中心有限公司取得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資格。 “公司將積極研究腫瘤篩查與靶向藥物伴隨診斷技術等,為腫瘤病人設計
肝癌(liver cancer)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高,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全球 50% 以上的肝癌發生在我國,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 肝癌發病率居高不下,原因在于:極少的個體會接受乙型肝炎檢測,導致三分之二的乙型肝炎個體并不知道他們已經感染 HBV(HBV 感染是肝癌的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基因檢測行業自2015年迎來高峰,隨即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基因檢測應用范圍也逐漸拓寬。目前華大基因、貝瑞基因依靠無創產前篩查等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已于2017年相繼上市并成為該細分領域頭部公司。但腫瘤基因檢測領域市場格局仍未穩定。全國每年約400萬腫瘤新增病例,根據
9月19日,在2019年CSCO大會上,PreCar肝癌早篩項目宣布其前瞻性臨床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基于和瑞基因自主開發的肝癌患者分類模型,項目較現有診斷金標準提前6-12個月篩查出極早期肝癌患者,(即PreCar,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for very Early h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RNA干擾篩查腫瘤-睪丸(cancer/testis,CT)基因,確定了DUSP21是人類肝癌的一個潛在治療靶點。相關研究論文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665)接受并在線發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韓澤廣(Ze-Guan
我國是肝癌的主要高發區,因其起病隱匿,病程短,預后差,不僅嚴重影響公眾健康,也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負擔。本文對我國原發性肝癌的現狀、發病因素、預防以及早診、早治做一綜述。 一、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 (一)HBV和HCV感染 有研究發現HBsAg陽性者罹患肝細胞癌(HC
作為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因組測序項目近些年來持續火熱,自2015年國內基因檢測行業不斷走向新的高度,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基因檢測應用范圍也逐漸拓寬。目前無創產前篩查等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已于2017年相繼上市并,然而,腫瘤基因檢測領域市場格局仍未穩定。 全新的思路探索肝癌的早篩 中國是
由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的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肝癌研究領域又有重大科學發現:在人類染色體的一個特殊位置發現了一個容易導致肝癌的易感基因區域。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2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肝癌仍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效果最不理想
黃曲霉毒素是一種強效致癌物質。研究估計,大約有80%的肝癌與黃曲霉毒素的暴露有關。由于黃曲霉毒素通常會在霉變的玉米、花生和葵花籽中存在,一不留神,人體就會將這種致癌物質攝入體內。 最近,MI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用于檢測細胞是否曾暴露在黃曲霉毒素中。這種篩查可以用來預測罹患肝癌的潛在風險
1、屠呦呦,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談及她的獲獎歷程,最耀眼的榮譽莫過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了。她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榮獲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的科學家、女科學家。 屠呦呦創新性地使用了低溫萃取方法提煉出了可以治療瘧疾的青蒿素。作為目前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抗瘧藥物,
基因檢測能“解碼生命”嗎 花上幾百元,收到一個基因試劑盒,采集一點唾液或血液,再寄回基因檢測公司進行檢測。過一段時間,你就能得到一份關于自己基因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患病風險、祖源信息、天賦技能、情緒社交……最近,這類基因檢測在網上很火爆,不少網絡紅人都有推薦。隨著生活水平
花上幾百元,收到一個基因試劑盒,采集一點唾液或血液,再寄回基因檢測公司進行檢測。過一段時間,你就能得到一份關于自己基因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患病風險、祖源信息、天賦技能、情緒社交……最近,這類基因檢測在網上很火爆,不少網絡紅人都有推薦。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更加關心和注重自身
來自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Menin通過表觀遺傳上調Yap1的轉錄促進了肝癌的形成。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10月7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廈門大學金光輝(Guang-Hui Jin)教授,金教授早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探討疾病發病進程中
21世紀之所以能成為生物學的世紀,這是因為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溫飽問題早已解決,并催生了“大健康產業”成為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2012年全世界共新增1400萬癌癥病例并有820萬人死亡,癌癥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由于基因突變導致腫瘤形成,人以群分,腫瘤以基因突變分,二代測序為繪制腫瘤基因突變譜
日前從科技部傳來喜信,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消化內科吳斌教授作為課題負責人所申請的項目《重大疾病藥物新靶點及治療機制研究》獲得了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基金的資助(2012CB526701)。 吳斌教授作為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從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引進加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3-4
肝癌,是全球癌癥死亡的第三大原因,2018年發病人數超過84萬。其中,據《全球癌癥負擔報告》,50%以上的肝癌發生在我國。因乙肝病毒感染而發展的肝癌,是當前的一大負擔,也是中國科學家的攻堅對象。前不久,我們剛剛報道過,中國科學家團隊在肝細胞癌(HCC)的早期階段找到富有治療前景的新靶點。很快,我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鑒別了,在早發和晚發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和整合模式。該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權威雜志Hepatology(影響因子11.665)。 第二軍醫大學的孫樹漢(Shuhan Sun)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孫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分子遺傳學研究,近年來
2月29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暨表彰大會上,全國10名“三八”紅旗手標兵中有一名文職少將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王紅陽。 王紅陽是我國最年輕的女院士之一,她1997年在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
近日,我國科學家研發出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細胞游離DNA突變和蛋白標志物進行肝癌早期篩查的技術方法,可以從無癥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中發現早期肝癌。這項技術經過嚴格的臨床驗證后,有望建立更加便捷、無創、標準化的肝癌早期篩查方案。該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12日由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研究人員證實,G蛋白偶聯受體(GPCRs)重要調節蛋白β-Arrestin1通過炎癥介導的Akt信號推動了肝細胞癌變。這些研究成果發布在6月1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吳斌(Bin Wu)教授和陳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