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還多10倍。 腸道細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壁菌門(Firmicutes,大約占60%~65%)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 大約占20%~25%),另外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 大約占5%~10%)和放線菌(Actinobacteria, 大約占3%)也占了一部分,還有古菌門(Archaea)、脫鐵桿菌門(Deferribacteres)、梭菌門(Fusobacteria)、螺旋體門(Spirochaetes)、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Melainabacteria等占比極小(<1%)。圖1. 腸道微生物組 腸道菌群與人......閱讀全文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腸道菌群研究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時他們發現腸道菌群與機體多方面的健康都有著密切的關聯,那么近期腸道菌群領域又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此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 Med:腸道微生物能夠預防食物過敏 doi:10.1038/s41591-018
11月11日,精彩紛呈的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在一片掌聲中落下了帷幕。作為此次年會的重要分論壇之一,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微生物組學與技術專業委員會(籌)與商圖信息BMAP共同主辦的2018人體微生態與健康論壇聚焦近年來大熱的微生物研究與產業轉化,開展了12場精彩的專題講演。中國科學院微生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過敏反應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 Med:腸道微生物能夠預防食物過敏 DOI: 10.1038/s41591-018-0324-z 新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有助于防止牛奶過敏的發展。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健康的人類嬰兒供體的腸道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動脈粥樣硬化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磅!阻斷氧化磷脂的抗體有望阻止炎癥和動脈粥樣硬化! doi:10.1038/s41586-018-0198-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能夠利用一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的焦
本期為大家的帶來的是有關癲癇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大進展!首次解析出人突觸GABAA受體的三維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癲癇等神經疾病的新型藥物 doi:10.1038/s41586-018-0255-3 許多藥物---不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都作用
抗生素在對抗細菌感染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已經拯救了數十億人的生命。本文中,小編整理了抗生素領域最新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1】Nat Microbiol:局部抗生素或能誘發意想不到的抗病毒反應DOI:10.1038/s41564-018-0138-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icr
3月的上海,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玉蘭花開滿街頭,帶來濃濃的春意。對食品領域來說,如何在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的同時,生產出更多創新產品,讓大家吃的更營養、更放心,更美味,是整個行業共同的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必定離不開科技創新。3月20-21日,由《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聯合食品伙伴網共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 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研究員說,希望在人類代謝性疾病并發癥和中草藥調控腸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關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開始發現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腸道菌群或與高血壓和抑郁癥發生直接相關 近日,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高血壓科學會
提到肥胖,我們可能會關注如何減肥,如何有效預防肥胖,可科學家們不這樣認為,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在肥胖研究上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研究發現,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Cell:移民到美國會改變人的腸道微生物組,因而更容易讓人變肥胖 doi:10.1016/j.cel
受孕后不久,人類胚胎便開始組裝一個對其生存至關重要的器官——胎盤。胎盤是胎兒與母體之間物質交換的重要器官,它將母體血液中的氧氣、營養素和免疫分子運送到正在發育的胎兒身上,同時胎盤也是防止感染的屏障。一個多世紀以來,醫生們認為這種短暫的結構——就像胎兒和子宮本身一樣——是無菌的,除非出現了什么問題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腸道菌群微生物組學是近年來研究熱點,腸道菌群在維持宿主生理平衡和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人和動物疾病治療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調節宿主基因表達。隨著研究的深入, 腸道菌群和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也越來越多被發現,特別是通過表觀遺傳影響宿主的基因表達。如最新研究發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9月22日,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糖復合物專業委員會主辦,復旦大學承辦的2018年全國糖生物學會議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邀請了國內糖化學及糖生物學研究領域知名的專家和學者,介紹糖化學生物學合成、糖生物學、糖藥物、糖組學、糖鏈結構分析、糖生物工程與技術等糖相關領域的
2018年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 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馬上就要過年了,吃貨的春天又將來臨,想必大家都已經準備好了上好的食材,時刻準備著磨刀嚯嚯向豬羊。或與家人團圓歡聚,或與朋友把酒言歡,或暢談發小一吐不快,或智斗姑姨險避相親,但是都逃不開一個字兒:吃!那么問題就來了:怎么海吃海喝才能不長肉呢?我們來看看達爾文怎么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什么意思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并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系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
三月即將過去,生物谷在3月為大家推薦了不少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小編盤點了3月份生物谷推薦的最受歡迎的10篇研究報道,與大家分享。 TOP 1 :Cell Metab:科學家發現攻克1型和2型糖尿病的關鍵機制 DOI: 10.1016/j.cmet.2017.02.004 如果身體出現胰島素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2018年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腸道微生物組竟能控制肝臟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doi:10.1126/science.aan5931; doi:10.1126/science.aat8289
世界上居住著超過76億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膚色和特征。而在我們的腸道這個小世界里,居住著超過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包括細菌、古細菌、病毒和真核微生物。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和繁衍不斷改造著這個世界,而當我們降臨在這個世界上時,腸道中是沒有任何微生物的。隨著微生物進駐我們的腸道,它們也與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脊髓損傷修復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Sci Rep:科學家有望利用鼻細胞成功治療人類脊髓損傷 doi:10.1038/s41598-018-28551-2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
疾病模型,作為各種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機制、藥物篩選及開發、藥物藥效及作用機制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膜型并不容易,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生活習慣、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我們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