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爾大學領導的,發表在Science雜志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與自然棲息地環繞的果園相比,被農業用地包圍的蘋果園的蜜蜂種類的多樣性較差。相應的,為果園授粉的蜜蜂種類越少,親緣關系越密切,蘋果的產量就會受到影響。相反,在被自然棲息地包圍的果園里,有更多種類的蜜蜂給蘋果花授粉,產量增高。 研究人員檢查了27個紐約州蘋果園10年的數據。這項研究描述了圍繞這些果園的景觀類型,測量了蘋果產量,并調查了進入每個果園的蜜蜂種類。 研究人員還重建了紐約本地蜜蜂物種的進化歷史和相互關系,以更好地了解在這些果園蜜蜂群落中出現的物種模式。這種重建是由一個相關物種的分支樹樣圖呈現的,稱為系統發育。 “果園中的蜜蜂群落彼此關系較為密切的,在果實產量方面表現較差,而系統發育范圍更廣的群落表現更好,”該論文的第一作者,Katja Poveda實驗室的博士后、昆蟲學副教授、該研究的合作者Heather Grab博士說。Brian Danforth昆蟲學......閱讀全文
現如今,科學家已經證明,遺傳物質就像音樂樂譜一樣,指揮著銅樂,弦樂,打擊樂器等創作出交響樂來,當單個細胞中的基因開啟時,我們可以通過技術組合揭示細胞是如何發揮其特殊的作用,從而以驚人的力量,逐個細胞,實時追蹤生物和器官的發育。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
201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基礎研究不斷深入,全年共發表科技論文6429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3094篇,同比增長8.3%。在《Science》《Nature》《Cell》《PNAS》四大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2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涌現了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裝配機制解析、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1月3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在神經元突起中,單核糖體偏好性地翻譯突觸mRNA doi:10.1126/science.aay4991 RNA測序和原位雜交揭示了神經元樹
理論上,中國需要生態恢復的土地超過100萬平方公里,如用來種芒草,按10噸/公頃的保守產量計算,一年干芒草產量能達10億噸,如用于燃燒發電,即能達到2007年全國總發電量的45%;而如果拿出5億噸轉化成乙醇,則能取代中國2010年全年的汽油用量。 在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提法正變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制圖:Dom McKenzie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很難找到像學術出版一樣匪夷所思的行業:無數科研人員為之免費供稿、審稿,卻還要花錢看論文;來自政府資助的科研經費沒有讓科研人員成為高收入群體,卻給出版商帶來勝過蘋果、谷歌的收益率;訂閱費用壓得預算喘不過氣,高校卻不敢不買;同類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競爭激烈,收
記者從今日舉行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完成的1項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6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圖片來源于網絡 蜜蜂研究所研究員吳黎明牽頭完成的“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及質量控制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慶文牽頭完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The scientist雜志盤點了近期各大雜志上最熱門的基因組測序成果,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又從測序中獲得了什么新知識吧。 種屬:家貓(Felis catus) 基因組:3.1 billion bp 家貓會患上白血病也會受到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為了更好的理解相關疾病,一個跨國科研團隊測序了
摘要:綜述了RAPD技術的一些理論性問題,包括RAPD與其它分子標記技術相比的優點,影響結果重復性的因素,顯性標記產生的原因,條帶取舍的標準等。提出在實驗中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方法:嚴格控制反應條件,采用單倍體和單劑量標記,系統學研究中要結合其它方法進行分析,定位基因時要選用合適的群體等。
油藏位于地下深部,具有厭氧、高壓、高溫和高礦化度等環境特點。油藏環境中棲息的厭氧微生物,形成了獨特的微生物類群。作為地下生物圈的組成部分,油藏環境微生物獨特的物種多樣性與代謝功能多樣性,使其不僅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生物技術領域也有巨大應用潛力。 微生物采油技術(MEO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興奇帶領的科研團隊,首次對云南野生稻從DNA分子、細胞、植株、種子到原生地、異地集中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野生稻保存保護網,并有重要發現。近日,該項目獲得云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專家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在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了豐富的變異類型、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簡稱BEF)是生態學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以往在草地生態系統中的研究顯示,物種減少會削弱草地生態系統功能。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之一,約占陸地表面的30%。相比于草地生態系統,森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樣性,樹種間的生態位可能更相似,樹木個體壽命也更長,因此森林B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簡稱BEF)是生態學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以往在草地生態系統中的研究顯示,物種減少會削弱草地生態系統功能。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之一,約占陸地表面的30%。相比于草地生態系統,森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樣性,樹種間的生態位可能更相似,樹木個體壽命也更長,因此森林B
近些年來,很多科學家都將研究焦點轉移到了對腸道微生物和機體健康的研究上來,同時很多突破性的研究結果都闡明了腸道微生物和多種疾病發病的關聯,比如癌癥、肥胖、神經變性疾病等;2016年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腸道微生物的重磅級研究有哪些呢?為此,小編盤點了2016年關注度較高的10篇腸道微生物
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合作項目集中征集期間,共接收項目申請145項。根據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40項申請:序號科學部受理號申請人申請人單位項目名稱合作者合作者單位111110099張煥喬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30Si+208Pb極深壘下熔合反應研究Ale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人類具有改變大自然的能力,這是我們物種幾千年來的一個特點,現在,這項能力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我們改變生命遺傳學的能力,以前只局限于家養動物,如牲畜和農作物。現在它延伸到了整個生物圈,包括我們自己。 全球范圍內的基因工程,是科幻小說的夢想,有時也是噩夢。但現在,這個可能性已經到來。第一次,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18日報道,自然環境保護者18日警告說,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來逆轉人類“對自然的侵襲”,英國人最喜愛的某些農田鳥類、野花和蝴蝶將在25年內從農村消失。 他們已經列出了10種最有可能被逼上絕境的物種名錄,包括5種農田鳥類和2種野生花卉——灰山鶉、普通鵪鶉、石
由羅氏454生命科學公司分別與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以及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系,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學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兩篇報道近期都公布在著名的科學雜志《Science》上,分別揭示了黃蜂(W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一、視頻光學接觸角測量儀對環境是否有要求,如風速,溫濕度,塵粒等。溫濕度的要求取決于用戶測試要求。由于溫度不同,接觸角及表面張力值不同,因而通常情況下控制溫度是大部分用戶必需要的。有的用戶想測試不同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的樣品接觸角值或界面張力值。因而,溫度和濕度的要求取決于用戶的測試需求。僅僅從儀器使用
繼啟動萬種動物線粒體基因組計劃(MT10K, https://www.mt10k.org)之后,深圳國家基因庫成功研發出一套應用線粒體基因組監測生物多樣性的宏線粒體基因組重測序方法(mitochondrial metagenomics,以下簡稱“全線粒體混合多樣性分析法”)。此方法高效、準確且可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在研究中被他們所忽視的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被再次重視起來,多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比如風濕病、機體衰老、炎癥甚至癌癥等;當然了腸道菌群也是研究人員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關鍵靶點,科學家們往往會利用機體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肥胖、糖尿
1月8日是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召開的日子。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團隊部分成員黃瓜的馴化過程 清晨,黃三文和顧興芳在進入人民大會堂參加大會之前合了一張影,成為他們科研友誼的見證。 他們同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同樣研究黃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