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程立峰透露,我國已將南極立法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交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牽頭起草和提請審議。 南極并非中國領土,我國為什么要就南極立法? 事實上,南極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沒有明確主權歸屬的大陸。1959年12月簽訂的《南極條約》規定,南極只用于和平目的,鼓勵開展科學考察和科研合作,并凍結了對南極的領土主權要求。 在凍結南極主權要求之后,南極的環境保護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 據南極旅游組織協會(IAATO)統計,2018年南極游客人數突破5萬人,而中國已經成為南極游客第二大國。 南極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人類活動的逐年增加無疑增大了南極的環境壓力。為此,原國家海洋局2018年出臺了《南極活動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提出“南極活動組織者及活動者應當采取必要措施,保護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最大限度減少活動對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與損害”。 不過,一份管理制度文件畢竟在督查手段上缺乏......閱讀全文
2010年藍色星球獎(Blue Planet Prize)近日揭曉,美英兩名科學家獲獎。每名獲獎者將獲得約55萬美元(5千萬日元)的獎金。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主任一直主張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他獲獎的工作包括對地球氣候的建模,預測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對全球變暖后果的警告。另一位獲獎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綠色的污泥在縱橫交錯的管道里安靜地冒著泡。它吸收著荒漠的陽光,吞噬著附近工廠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長著。每天,工人們刮掉一些污泥,將他們帶走轉化為石油。照這樣看,人們在一天內做著地質學上要4億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確實,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屬于一類神奇的“負碳”燃料,能
所謂宜居帶是指液態水可以穩定存在于行星表面的距離范圍。這張示意圖所展示的不同恒星周圍行星系的宜居帶范圍大小含氯氟烴曾經被廣泛用于發膠和其它產品之中 將一些原本不適宜居住的星球進行改造,使之轉變為宜居環境,這一過程被稱之為“地球化改造
魚類之間竟有交談聲;一種名叫“豬齒魚”的魚會使用工具來敲開蛤蜊;章魚會利用貝殼為自己打造一身盔甲來迷惑他的敵人;寬吻海豚懂得用海藻分泌的液體保護自己免受感染,人類得此啟發,開發出相關藥物……1月1日,電影《海洋:藍色星球》在廣東科學中心IMAX 3D巨幕影院上映。影片不僅拍攝到了多種海洋生物令人
示意圖:從海王星最大的衛星海衛一上空觀察海王星的景象。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7月12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因為12日是海王星被發現后整整“一周年”——海王星年。 海王星距離太陽約28億英里(約合45億公里),圍繞太陽公轉一圈(一年)需要165個地
最新研究顯示,宇宙射線輻射直接影響其它星球生命體的存活性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道,目前,科學家發現宇宙高能粒子射線將限制外星球生命體的存在。宇宙射線接近光速穿行太空中,且具有不可思議的巨大能量,是地面最強大粒子加速器能量的數億倍,科學家認為宇宙射線絕大多數是質子,或者氫原子核。 當宇宙射線轟
行星GJ 1214 b過境的藝術家演示圖。藍色球體代表宿主恒星GJ 1214,前方的黑色球體則是行星GJ 1214 b。 這張藝術家印象圖顯示了GJ 1214 b和兩顆假設的衛星。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近日對距離地球40光年的超級
中國人口眾多,是垃圾產生大國,據環保部統計,2016年,中國214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達到18850.5萬噸。面對日趨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中國自上而下,都在為保衛家園環境付諸行動:作為過去30年的全球“垃圾工廠”,中國已于2018年1月開始禁止塑料和紙張等大多數外國的可回收固體廢料進入中國;多個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在報道中指出,從在宇宙各處發現生命的存在到研發出智能機器,科技讓人類的未來處處充滿無限可能。 人類將在本世紀末到達瓶頸:技術的不斷發展有可能會給我們現在居住的星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但也有可能將人類從人為困境中解救出來。 未來的文化有可能是一個由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迭,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
可能撞擊毀壞了熔化狀態的核心,改變了內部循環,影響了磁場 火星上的維多利亞坑 北京時間10月11日消息,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科學家發現,可能曾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在火星表層撞出一個大洞,破壞了這個紅色星球的磁場,毀掉了火星演變為地球一樣的藍色星球的機會。 地球磁場由地核
美國宇航局網站近日公布了國際空間站宇航員拍攝的十佳地球照片,展示了從距地面240英里的國際空間站上俯瞰地球的壯觀畫面,使我們能夠以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角看到這個神奇的藍色星球。 以下就是國際空間站宇航員拍攝到的十佳地球照片: 1.克利夫蘭火山噴發壯觀場面 這張照片是
北京時間9月26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最新的火星軌道器照片顯示,散布在火星崎嶇表面的撞擊坑顯示,火星赤道附近有次表層水冰。這些水冰的純度可能高達99%,而不是科學家以前認為的由骯臟
很多人都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這也被稱為“綠碳”。 可你知道“藍碳”是什么嗎?圖片來自互聯網 地球被稱為藍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蓋。國家海洋局大洋辦黨委書記胡學東說,藍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藍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科學研究不必一味追求高深莫測、玄之又玄的領域 ■“小人物”也能拿諾獎,真正有價值的創造只能出自對科學探索的堅守,而不是在乎論文和各種量化指標 ■跨界或者交叉已經是現代科學突破的應有之義,在基礎理論難有重大創新的今天,“制造”工具和借助工具發現自然奧秘一樣重要 2014年諾貝爾獎自然科學
美國宇航局改變了這種圖片的顏色,用來反映植物的生長情況,因為與紅光或者綠光相比,植物對近紅外光的反射更強這是由“阿波羅”號的宇航員拍攝的具有標志性的著名“藍色彈珠”圖片的升級版。這張數字圖像是用幾顆衛星1997年從肉眼大約可見的地球軌道里收集的數據合成的,通過附加的藝術授權,月球成為它的背
盡管人們正在慢慢忘記,但甲型H1N1流感的威脅并未遠去。 至少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官方網站上,與甲型H1N1流感有關的內容仍然被放在醒目的位置,僅次于為前往南非世界杯的球迷們做出的“衛生建議”。 而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系的研究者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豬身上進行
科學家在火星陡峭的懸崖上發現了厚厚的冰。 本報訊 十多年來,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學家Colin Dundas每天都有一項例行工作——檢查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每天傳回的幾十張高分辨率的圖像。幾年前,在這顆星球銹色外表下突然出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東西:一片淡淡的藍色。
這張概念圖展示了美國“火星科學實驗室”正在接近火星。 據香港《文匯報》1日報道,正當全球網民熱烈討論一條裙子應該是藍黑色還是白金色時,一個新的顏色爭議也于外層空間展開。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近日鉆探火星表面的巨型巖石“電報峰”時,發現當中存在相對高含量的硅,這意味著火星
■成勵 今年1月8日是斯蒂芬·霍金的70歲生日。在生日前夕他預言說,未來人類將移民到火星。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7日報道,這位科學大師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中指出,未來1000年內地球會因某場大災難而毀滅,如核戰爭或者溫室效應。因此他強調人類必須移居其他星球:“萬一地球毀滅,人類
美科研人員近日“繪制”出木衛二歐羅巴最好的一張“肖像”,這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首次發布他們用現代圖像技術處理后的版本。 該照片色彩分明,以最高的清晰度展示了木衛二表面的大部分地方。比如說,那些看起來呈藍色和白色的地方存儲著相對來說更為純凈的水冰,紅褐色的部分則包含高濃度的“非冰
《科學》雜志近期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自1950年以來,地球海洋的整體含氧量下降了2%,而低含氧量的沿岸海洋死區數量從50個左右增加到了近500個,增加的面積相當于整個歐盟地區。各方面的研究證據表明,這一切皆由污水排放和溫室效應加劇所致。圖片來源于網絡 陸地上,既有生機盎然的熱帶雨林,也有難
雖然眾所周知,70%的地球表面確實是被水所覆蓋,但是那真的只是薄得不能再薄的一層罷了。 北京時間5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盡管從太空中看過來地球大部分區域被美麗的藍色海洋所覆蓋,但實際上相對來說地球上的水資源并不算多。美國地質勘探局勘測結果顯示,地球所有的水資源都匯集到一起也只能形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發起了“清潔海洋”運動,敦促各國制定防治政策;12月4日~6日即將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污染將是重要議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海涌著謎一般的深邃,詩一般的靜謐,撩撥著人們悸動的情愫,它激發人類熱情,催動人類征程,賜予人類財富。 為了揭開
從楊利偉到景海鵬、劉旺和劉洋,在我國當前的載人航天活動中,航天員在太空中呼吸的氧氣、喝的水、吃的食物都需要從地面帶上天,航天員的排泄物則需裝在特殊的袋子里帶回地球。 而在今后,這樣的情況或將完全不同。通過建立一個受控生態生保系統,航天員在太空中所需要的氧氣、水和食物均能在系統內部得以再生利
9月10日天文專家介紹,海王星將于9月12日“沖日”,在天氣晴朗的條件下,在此后10多天中,有興趣的天文愛好者借助天文望遠鏡將可目睹到這顆淡藍色神秘星球的風采。 自從冥王星被逐出“行星家族”后,海王星就成了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遙遠的行星。由于在大望遠鏡中這顆行星呈現出淡藍色,不免使人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恒星的宜居帶,只有位于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并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 對于類太陽恒星,宜居帶位于1個天文單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對于紅矮星(其輻射強度比太陽低得多),宜居帶位于大約0.1個天文單位附近。海洋熱量輸送的氣候效應將使得該宜居帶變
這是凱克望遠鏡自適應光學系統拍攝的紅外光波段的海王星圖像這是海王星和它的衛星:海衛一(右下方)這是紅外波段拍攝的天王星。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光環,左上角的亮點是天衛五,右側微弱的亮點是天衛十五,而天王星表面看到的亮點則是高空云層 北京時間9月28日消息,位于夏威夷群島上,口徑10米
6.引力波 引力波(圖片來源:MODIS/NASA) 如果認為照片呈現的是新西蘭南島沿岸海域,那就大錯特錯了,照片中看似沖向陸地的“波浪”并非出現在海洋,而是太空,也就是所謂的大氣引力波現象。照片由美國宇航局的地球觀測衛星于12月21日拍攝。 這種引力波在浮力推動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