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紅綠燈”失控導致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精神疾病,因其發生機制不甚清楚,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療法。3月19日,《神經元》報道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徐晗團隊利用自主構建的小鼠模型,在前額葉皮層發現一條導致小鼠社交恐懼行為的神經環路。 研究人員首先研發出一套小鼠條件性社交恐懼造模系統。經歷過社交恐懼造模的小鼠對同類小鼠表現出強烈、持續的社交恐懼和社交回避反應。 運用該模型,徐晗團隊發現當實驗小鼠經歷社交恐懼表達后前額葉皮層有大量c-fos激活,而用藥理學方法失活前額葉皮層則大大降低小鼠的社交恐懼程度,表明前額葉皮層直接調控社交恐懼的表達。利用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記錄,研究者發現當社交恐懼發生時,前額葉皮層表達小清蛋白(PV)的抑制性神經元的動作電位發放活動顯著下降,而興奮性神經元的活動顯著升高。進一步的藥理遺傳學實驗證明上述現象導致了小鼠社交恐懼的表達。 神經元好比神經環路中的“紅綠燈”,當“綠燈”PV神經元正常工......閱讀全文
大腦“紅綠燈”失控導致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精神疾病,因其發生機制不甚清楚,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療法。3月19日,《神經元》報道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徐晗團隊利用自主構建的小鼠模型,在前額葉皮層發現一條導致小鼠社交恐懼行為的神經環路。 研究人員首先研發出一套小鼠條件性社交恐懼造模系統。
社交恐懼怎么辦?《Cell》解讀“長期獨處”改變大腦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止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還有“我站在你面前 你卻在玩手機”。 當社會交際成本日益升高,人們為降低現實生活帶來的應激,保護私人空間的意識逐漸增強。與外界隔離的“宅文化”悄無聲息地走入大眾生活。很多人寧愿對著電腦/手機屏幕玩網絡游戲,也不愿出門交際。 現代人享
大腦神經環路“紅綠燈”失控會導致社交恐懼
美國東部時間3月18日,國際期刊《神經元》報道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徐晗教授團隊利用自主構建的小鼠模型,在前額葉皮層發現一條導致小鼠社交恐懼行為的新神經環路。 目前,社交恐懼癥發生機制不甚清楚,且尚無令人滿意的療法。徐晗團隊自主研發了一套小鼠條件性社交恐懼造模系統。運用條件性社交恐懼小鼠模
浙大學者發現社交恐懼的大腦神經環路“紅綠燈”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團隊在小鼠腦部發現了一條導致社交恐懼行為的神經環路,該成果將為臨床上開發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法提供理論支持。3月18日晚間,相關論文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神經元》。 徐晗介紹說,社交恐懼癥又稱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
存儲恐懼記憶,大腦很節能
一聲巨響、凄厲的尖叫……被嚇得呆若木雞,一動不動的體驗,你有嗎? 再次聽到類似聲音,即使時隔多年,恐懼也會被重新勾起。大腦如何存儲恐懼記憶的?昨天23點上線的《自然-神經科學》雜志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科學家的最新發現,他們不僅發現了大腦存儲恐懼記憶的重要神經通路,還順藤摸瓜,找
大腦發育早期就會本能恐懼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自然賦予的、無需學習的對天敵或其他危險刺激的本能恐懼起于大腦發育早期。 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徐楠杰課題組與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孫蘇亞博士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這篇論文,正是分子ephrin-B3引領神經元在大腦的海馬與杏仁核間形
社交恐懼的分子基礎:microRNAs與社會行為有啥聯系?!
自從發現microRNAs是許多生物過程的關鍵調節因子,有關這些分子對健康和疾病影響的研究就呈現出爆炸式發展。 最近,EMBO報道了一個可以調節突觸強度并參與控制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microRNA簇。研究人員推測,這項發現可能為治療自閉癥譜系障礙或精神分裂癥等無法治愈的神經發育障礙提供新治療策
新研究發現:大腦保持年輕,社交很重要
“你不見得要成為派對的核心人物,但這項研究支持這一理論,保持強大的社交網絡似乎與認知衰退延緩有關。”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認知神經學副教授Emily Rogalski說。 這項研究共調查了31名年齡超過80歲的超級老人和19名平均水平認知的同齡人,并讓所有人完成一份
美研開發仿真交談軟件-助社交恐懼癥者克服障礙
據美國《星島日報》2日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日前成功開發了一個動畫仿真真人計算機軟件,旨在幫助那些患有社交恐懼癥、在公眾場合不善言辭、與陌生人交流時易膽怯的人。研究人員希望它可幫助克服社交障礙,更好的應對面試等場合。 據報道,這款名為MACH(My Automated Conve
無意識大腦訓練輕松擊敗恐懼癥
別害怕直面你恐懼的事物,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被“融化”掉。一種治療恐懼癥的新方法能夠讓人們無意識地思考他們的恐懼,幫助他們輕松無壓力地忘卻與恐懼相關的事物。 恐懼感通常通過“接觸療法”治療,這種療法是指安全的環境中向人們展示他們畏懼的東西,讓他們不再害怕。但很多人發現該療法“壓歷山大”,他們一開
如何克服恐懼?科學家找到大腦“勇氣”中心
人為什么會產生恐懼感?如何克服恐懼? 以色列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一個特定區域在產生恐懼感后會變得活躍,從而使人產生勇氣。 科學家希望據此研制出可以激發“勇氣”中心神經細胞活躍度的藥物,幫助人們戰勝恐懼癥。試勇氣 為探索大腦神經機制與勇氣產生之間的聯系,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
浙大發現老鼠大腦中的恐懼開關
每個人都有自己恐懼害怕的東西,有人怕躲在暗處的蛇,有人怕毛毛蟲。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院士和汪浩研究員領銜的團隊,昨天發表一項世界級的科研成果,研究的對象就是“恐懼”。 他們發現,老鼠大腦中有兩類關鍵的神經元,對控制老鼠因為氣味導致的先天性恐懼,起決定性作用。發現這個恐懼的開關,為
人體大腦內杏仁體是恐懼“發源地”
美國一些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大腦內杏仁體是恐懼“發源地”。在這一大腦區域中做文章或許有助于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 不害怕 美國艾奧瓦大學神經學和心理學教授丹尼爾·特拉內爾及其研究團隊就大腦杏仁體如何主導恐懼展開研究后撰寫論文,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
科學家發現喜社交的動物大腦發展更快
英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對一些哺乳動物及其祖先化石進行的分析顯示,猴子、狗等比較喜歡社交的動物,其大腦發展的速度要快于貓和其他愿意獨處的動物。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報告說,他們分析了500多種哺乳動物的生理數據,并與它們祖先留下的化石數
習慣性查看社交媒體或影響青少年大腦發育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者在首批關于青少年神經發育和科技使用的長期研究中報告稱,青少年習慣性查看社交媒體會引起大腦對周圍世界的反應變化。相關研究1月3日發表于《美國醫學會兒科學》雜志。 新研究表明,隨著社交媒體使用量的增加,青少年的大腦在預測社會獎勵和懲罰時可能會變得更加敏感。“
Nature:大腦神經細胞間也存在社交網絡-堪比Facebook
近日,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報告說,大腦中的神經元連線起來就好似人類社會的社交網絡,每一個神經元細胞都和其它細胞連接在一起,相關研究發表于國際雜志Nature上。 研究者Thomas Mrsic-Flogel表示,神經細胞可以形成一種讓人費解的網狀連接組織,其被稱之為突觸,每個細
無法消除恐懼?Nature發現腸道菌與大腦間更多的神秘聯系
腸道,也被稱為“第二大腦”。研究人員對它研究得越多,就發現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的聯系越多。腸道細菌似乎會影響從抑郁癥到自閉癥的所有疾病。近日發表在《Nature》上一項有關小鼠如何克服恐懼的研究開始揭示出更多關于腸道與大腦之間的神秘聯系。該研究對飲食、感染和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健康,以及對
恐懼或源于遺傳祖先的恐懼記憶
有些人會對特定的動物、場景等表現出特別的恐懼,醫學上稱為“恐懼癥”。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恐懼記憶會讓實驗鼠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發生化學改變,這種變化會遺傳給后代,讓它們對某種事物產生天生的恐懼感。 美國埃默里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通過電擊等手段讓實驗鼠對櫻花的氣味產生恐懼感,然后讓它們進行繁殖。
nature:-大腦中控制社交記憶的區域同時引發攻擊性行為
哥倫比亞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個可以幫助機體做出什么時候攻擊入侵者以及何時接受入侵者的決定的大腦區域。這個大腦區域稱CA2,是海馬體的一部分。海馬體是一個更大的腦結構,此前相關研究表明海馬體對于機體感受其它人,地方,事物和事件的記憶至關重要。 已知CA2專注于社交記憶,即記住與他人相遇的能力。令人
暗示與關聯條件恐懼(場景恐懼實驗fcs)
暗示與關聯條件恐懼(cued and contextual fear conditioning)是基于巴普洛夫條件反射而建立的。它測定動物學習、記憶不悅經歷(aversive experience)和環境暗示之間關聯的能力。常用聲音或光暗示作為條件刺激(conditioning stim
恐懼感如何產生?又該如何應對?
提到恐懼,可能很多人都經歷過,比如社交恐懼癥、一些恐懼害怕的記憶等等,那么恐懼感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克服恐懼癥呢?看看下面的研究或許能夠幫到你! 【1】恐懼不可怕,抹除就好 DOI:10.1016/j.neuron.2017.08.004 加利福利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新方法——減弱參
密集恐懼——CML
前? 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屬于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MPN)。源于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異常,具有特異性Ph染色體和/或BCR-ABL1融合基因。[1]?
狗狗“社交”有遺傳
近日,歐洲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了與狗的人類導向社會行為可能有關的基因。一項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識別出了比格犬基因組中的兩個區域,這些區域中共含有五個基因,可能與尋求關注、待在人類附近等行為有關。 瑞典林雪平大學的Per Jensen及同事記錄了在一項無法解決的任務
尿糖加號的恐懼
? ? 一位老年新發糖尿病患者,口服藥吃了之后,血糖降下去,尿糖的加號卻多了起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血糖、尿糖,以哪個為準? ? 一位患者打來電話,講述他的困惑。原來,這是一位65歲的糖尿病患者,他在7月份的一次檢查中,偶然發現尿糖有一個加號。醫生提示他可能有糖尿病,讓他查血糖。后來查出空
研究揭示青春期前額葉皮層小膠質細胞塑造成年認知功能
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是大腦中調節不同認知功能的重要區域,其在青春期持續發育并影響成年的認知成熟,但在這一過程中小膠質細胞的作用仍不清楚。近日,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Adolescence is a sensi
(場景恐懼實驗)條件恐懼訓練對大鼠行為活動的影響
摘要:目的 誘導焦慮反應模型,觀察焦慮反應對大鼠行為活動的影響。方法 條件恐懼訓練,行為檢測。結果 連續4d的條件恐懼訓練后,與對照組相比, F344大鼠在木僵行為實驗中木僵反應增多884%( P
科學家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大腦來治療恐懼癥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日本和美國科學家設計的一個新系統將為嚴重恐懼癥患者(phobias)帶來新的希望。它基于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來真實地“看到”患者何時想象他們害怕的事物。 image.png 該實驗技術由日本國際先進電信研究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
科學家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大腦來治療恐懼癥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日本和美國科學家設計的一個新系統將為嚴重恐懼癥患者(phobias)帶來新的希望。它基于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來真實地“看到”患者何時想象他們害怕的事物。 該實驗技術由日本國際先進電信研究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首先,科學家對30
社交網絡“傳染”機制:人以群分
Facebook,加還是不加?這是一個問題。你或許認為最終的選擇取決于有多少朋友已經在使用這一社交網站。 然而一項新的研究卻發現,重要的是都是哪些朋友在使用這些網站,而不是到底有多少個朋友。這項研究第一次表明,朋友的類型——而非朋友的數量——對于社會趨勢如何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條件性恐懼實驗相關: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恐懼記憶消退...
條件性恐懼實驗相關: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恐懼記憶消退訓練的研究進展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儲存、提取、消退等過程,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CS),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