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為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維護公眾健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科技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簡稱《條例》)。 《條例》規定:為臨床診療、采供血服務、查處違法犯罪、興奮劑檢測和殯葬等活動需要,采集、保藏器官、組織、細胞等人體物質及開展相關活動,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執行。 《條例》規定: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全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有關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工作。 《條例》規定:國家加強對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開展人類遺傳資源調查,對重要遺傳家系和特定地區人類遺傳資源實行申報登記制度。 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我國人類遺傳資源調查,制......閱讀全文
-ORFeome:基因組規模的人類ORF資源
一個國際合作組織,包括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已經在創造人類細胞中不同蛋白質的成千上萬的完整基因圖譜庫的工作上達到了一個里程碑。開放閱讀框ORF(編碼蛋白全長的基因)的集合,是科學家研究人類細胞基礎機制和疾病中的過程的重要資源。 在2月25日發表在Nature Method上的文章,
首次揭示人類胚胎的遺傳啟動
最近,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首次定位了在人類受精卵最初幾天里處于活性狀態的所有基因。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對于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提供了一個深入的了解,科學家們也希望,這一研究結果將有助于尋找新的治療方法,來
人類天生會“用眼”有遺傳依據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在人類成長初期只能“用眼觀察”來收集信息,這種能力居然是可遺傳的,而自閉癥患者的此功能受損。這是科學家們首次直接能追蹤的人類遺傳影響。 美國埃默里大學科學家華倫·瓊斯及其同事,此次開展了一系列眼動追蹤實驗來評估人類面對社交場景時的差異,包括對
科技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工作的通知
科技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工作的通知 國科發社〔2013〕6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廳(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 人類遺傳資源是研究生命規律,開展醫學科學研究,控制重大疾病,推動新藥創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資源。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人類遺傳資源,國務院
“基因泄密”:我們的遺傳資源還安全嗎?
六家企業卷入人類遺傳資源泄露風波讓公眾吃驚,但業界卻并不意外。“很多流傳于江湖的故事終于浮出了水面。” 非法采集的資源已由傳統人體組織、細胞等實體樣本轉向人類基因序列等遺傳信息,出境途徑也由攜帶樣本轉變為通過互聯網發往國外。“隱蔽性越來越強,這很難發現。” 網上下單、支付,兩天內收到采樣盒,
Nature-Genetics:特殊的遺傳研究為人類健康提供遺傳起點
生物通報道:為什么裸鼴鼠可以活到31歲,而它們的遠親:實驗室小鼠最“高壽”的也只能達到4歲?為什么青蛙只能回到蝌蚪的階段,才能重新生長尾巴,而水生蠑螈卻能夠再生四肢,頜骨,脊椎甚至大腦?如何利用這些差異造福人類呢? 這些問題為遺傳學研究奠定了經典的起點。當遺傳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特殊特征時,他們
人類部分DNA或遺傳自未知“幽靈”祖先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些西非人可能繼承了未知祖先的基因。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分析50名西非約魯巴人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發現其中大約8%的DNA來自一個未知“幽靈”祖先。 雖然智人可能是唯一留存到今天的古人類人種,幾萬年前,地球上生活著若干種古人類。他們
人類遺傳多態性的主要類型介紹
人類基因的研究較為深入,從分子生物學上看,人類遺傳多態性主要有染色體多態性、酶和蛋白質多態性、抗原多態性、DNA多態性等五類。染色體多態性染色體的多態性又稱異態性(heteromorphism),是指正常人群中經常可見到各種染色體形態的微小變異。這種變異主要表現為同源染色體大小形態或著色等方面的變異
中科院遺傳資源研發中心(南方)項目奠基
5月18日上午,中科院遺傳資源研發中心(南方)項目奠基儀式在常州舉行,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江蘇省副省長徐南平等出席儀式。 張亞平表示,近年來,中科院與常州市的合作不斷充實,合作領域不斷拓展。作為中科院面向常州市乃至江蘇省開展科技服務的主要窗口,中科院常州中心已累計引進近30家中科院屬科研機構到
哈佛遺傳學大神George-Church談基因技術:人類增強還是人類異化?
George Church:分子技術專家,DNA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5年參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是這個計劃的負責人。他發明的新方法開創了個人基因組研究的時代。基于他發明的直接基因組測序的方法,自動測序軟件被成功開發,并在1994年第一次
人類消耗自然資源速度加快-地球今年已經透支
地球今年已經透支 全球足跡網絡計算,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加快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北京代表處說,今年的8月19日是2014年地球生態超載日(又稱生態越界日、生態負債日)。過完這一天,人類已經用完了地球2014年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總量。 也就是說,在今年剩下的四個多月里,地球將進
人類大腦進化遺傳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巨大的大腦容量和復雜的認知能力是人類區別于我們的近親-非人靈長類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在人類起源中發生這一顯著變化的遺傳學機制尚不清楚,特別是表觀遺傳調控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的作用我們知之甚少。 最近,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宿兵研究員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石磊與博士研究生林強)對4個大腦容量調控關鍵
人類遺傳物質中首次發現前核小體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8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在人類遺傳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物質并將其命名為“前核小體”。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新物質是位于染色質和核小體之間的中間物質,新發現有望讓生物教科書小小地“變臉”。相關研究發表在8月19日的《分子細胞》雜志上。 染色質是細胞周期間期細胞核內能被堿性染料染色
遺傳學新動向:人類基因敲除研究
數十年來,生物學家們一直在小鼠或其他動物模型中,通過失活目的基因來進行功能研究。現在這種基因敲除(knockout)研究有了更理想的模型,那就是人類。 當然,這并不是說像處理小鼠那樣,對人類進行遺傳學改造。事實上,研究者們是通過分析成百上千的人類基因組,在其中尋找失活某個基因的天然突變。他們希
跳躍基因:物種跨越,人類進化的新型遺傳方式?
Sourc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跳躍基因 跳躍基因(或轉座子)是指能夠進行自我復制,并能在生物染色體間移動的基因物質。它們具有擾亂被介入基因組成結構的潛力,并被認為是導致生物基因發生漸變(有時候是突變),并最終促使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 轉座因子約占人類基因組的
俄編輯人類基因用于治療遺傳病
俄羅斯“醫學遺傳研究中心”科學機構突變實驗室主任研究員、醫學副博士斯維特蘭娜·斯米爾尼辛娜日前表示,俄羅斯將在技術安全性得到證實后,開始編輯用于治療遺傳疾病的人類基因,第一批成果將在三到四年之內獲得。 斯米爾尼辛娜表示:“技術上可以實現對成人和胚胎的基因進行編輯,但該技術將首先在安全性得到
我國正式加入《名古屋遺傳資源議定書》
2016年9月6日,我國正式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關于獲取遺傳資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以下簡稱《名古屋遺傳資源議定書》)締約方,這標志著我國生物產業進入惠益共享時代,生物遺傳資源監管工作將邁入日趨規范化的法治軌道。 一、相關背景 生物遺傳資源是國家戰略資源,是生
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遺傳資源序列ZL分布情況
2018年6月6日出版的《科學進展》雜志(Science Advances)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總部位于德國的世界最大化學品生產商巴斯夫公司注冊了1988年至今的全球所有海洋遺傳資源序列(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MGRs)ZL的47%。該研究報告顯示,通過對已記
陳凱先院士:遺傳資源保護不應阻礙新藥研發
“一個臨床試驗項目如果在20家醫院進行,這20家醫院就必須各自先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然后分別向科技部遺傳辦申報,且不說工作量巨大,還大大延遲了試驗進程。一年多來,我國新藥研發機構普遍對此反應強烈。”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陳凱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了解,凡是有外資醫藥
水生所中俄鯽魚資源遺傳評價和遺傳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被認為起源于歐亞大陸東部的鯽魚復合種由二倍體鯽和三倍體銀鯽組成,其二倍體鯽行有性生殖,而三倍體銀鯽已通過人工繁育試驗證實具有有性生殖和單性雌核生殖的雙重生殖方式,這些特殊性已使鯽成為研究脊椎動物進化問題的一個獨特物種。最近, 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主持的中俄鯽魚資源遺傳
llumina向ClinVar數據庫貢獻人類遺傳變異
近日,來自圣地亞哥的消息– Illumina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ILMN)宣布,它已向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主辦的公共數據庫ClinVar貢獻了超過95,000個人類遺傳變異(信息)。Illumina所貢獻的信息包括從致病變異到良性變異在內的各種類別的變異,這些變異是在Illu
美用廢棄的遺傳物質培育人類卵子
這對不孕女性來說也許是一個好消息。美國科學家10日報告說,他們利用一種通常被廢棄的遺傳物質培育出有功能的人類卵子,這能讓不孕治療的成功率提高一倍。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干細胞》雜志上。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馬虹介紹,在卵細胞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會經過兩次分裂產生卵
人類新遺傳疾病“卵子死亡”被發現并命名
人類新的孟德爾遺傳病、糖基化疾病及離子通道疾病——“卵子死亡”被中國科學家發現并命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匡延平團隊與復旦大學桑慶、王磊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PANX1突變致病機制,同時提供了首個深入研究PANX1病理學功能的鼠模型。 3月28日,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
陳潤生:人類遺傳密碼的“暗能量”備受關注
在自然科學中,沒有一個領域受到如此強烈的關注。 “物理當中我們尚未解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暗能量,它大約占整個物質世界的70%,非編碼序列在整個人類遺傳密碼中實際上也是這個數量級的。”6月23日,在中國第一屆分子診斷技術大會上,生物信息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說。
深海生物DNA價值突顯-共享海洋生物遺傳資源
水母是DNA已被申請ZL的上百種海洋生物之一。圖片來源:PASQUALE VASSALLO/GETTY IMAGES 生物遺傳資源被認為是繼石油之后又一戰略資源。占世界海洋面積2/3的公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和尋找有價值基因的公司。 一家跨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擁有13000
公海DNA便宜了誰-如何共享海洋生物遺傳資源
生物遺傳資源被認為是繼石油之后又一戰略資源。占世界海洋面積2/3的公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和尋找有價值基因的公司。 一家跨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擁有13000個海洋生物DNA序列的近一半ZL。目前,這一數字正在推動聯合國展開一項極具爭議的談判:如何公平地管理在公海上收集的基因的開發。這次談
地理資源所提出人類易損性預測的評估方法
傳統的基于概率風險或分區的風險分析方法尺度較粗,考慮的影響因素有限,基于概率的定量分析可能會因未融入定性化的因素導致重要信息的缺失,使得預測精度較低;分區的聚類的方法雖然融入了定性因子,但因為缺乏歷史經驗的訓練數據,也使結果可能是有偏的,達不到預定的精度。傳統的方法輸出也未充分考
全自動月壤資源化利用-有望助力人類向外定居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熊宇杰教授、龍冉教授等團隊與南京大學鄒志剛院士/姚穎方教授團隊緊密協作,發現“嫦娥五號”取回的月壤可以進行原位資源化利用(ISRU),作為電催化劑驅動地外燃料和氧氣的生產。他們進一步展示了利用機器人實現從催化劑制備到地外燃料和氧氣生產的全過程無人化操作。這種高效的地外
Nature關注遺傳學新動向:人類基因敲除研究
數十年來,生物學家們一直在小鼠或其他動物模型中,通過失活目的基因來進行功能研究。現在這種基因敲除(knockout)研究有了更理想的模型,那就是人類。 當然,這并不是說像處理小鼠那樣,對人類進行遺傳學改造。事實上,研究者們是通過分析成百上千的人類基因組,在其中尋找失活某個基因的天然突變。他們希
美人類遺傳協會給兒童基因檢測8大建議
美國人類遺傳協會7月2日發表報告聲明,兒童和青少年的基因檢測會引發道德問題,同時檢測的臨床試驗研究會引發其他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該協會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基因檢測提出了幾點建議。 該報告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上,報告主要對1995年《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和《美國大學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