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對亞洲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化負有直接責任——這是來自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一個研究組的結論。這篇題為《棕色云增暖南亞》(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論文曾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科學家近年對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結論。 與Scripps研究所主要依據無人駕駛飛機收集的數據,再加上地面和衛星的觀測數據等手段不同,在過去3年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對不同氣候區多條冰川表面雪樣或雪坑樣進行了采集,同時,獲得了時間跨度不同的7支冰芯。 冰芯形成的過程會封住一部分空氣,研究人員使用一系列手段,從中“取”出甲烷,對其含量進行分析。而甲烷是一種用來檢測氣候變暖的重要參數。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亞洲高海拔地區,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最為發育的區域,其冰芯記錄無疑能為研究人類活動對氣候環境的影響提供最直接的證據......閱讀全文
交流會現場 9月11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8個項目“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記錄、幅度、速率、周期、突變、原因”2011年度中期研究進展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舉行。會議由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葛全勝研究員主持;專
青藏高原南部冰芯穩定同位素記錄的氣候解釋一直存在爭議。準確地理解降水穩定同位素變化過程是揭示冰芯穩定同位素記錄氣候意義的基礎。隨著對西風和季風兩大環流對青藏高原水汽傳輸認識的逐步深入,急切需要進一步深入認識其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冰芯穩定同位素的影響過程和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
20世紀氣候變暖受到廣泛關注,但其變暖幅度和原因具有不確定性。判斷目前氣候變暖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現在的氣候同過去相比較,目前的變暖程度取決于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幅度。全新世作為文明出現和迅速發展階段,其變
報告會現場 5月12日,應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康世昌研究員邀請,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Dr. Susan Kaspari訪問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并作了題為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s Infer
“我問他,現在還有像陳景潤一樣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嗎?”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元青回憶與友人聊天,“對方是搞數學研究的,他笑了,意思是大家心知肚明,現在這樣做研究幾乎不可能了。”古生物和數學都不那么“熱鬧”,兩人心有戚戚。 “他們大部分還是出于熱愛,科學研究本身是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后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余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
大多數關于人類活動對長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都集中于氣候變暖,對于溫度年循環幅度(夏?冬溫差)變化的研究則局限于器測時段。這主要是因為基于代用資料的溫度重建往往被限制于某一季節,難以同時獲取均一的、兩個不同季節的溫度信號。盡管基于器測資料的研究發現溫度年循環在近幾十年有弱化趨勢,并且這一趨勢
冰川退縮后,在珠峰北坡形成的越來越高的戈壁灘。科學家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東絨布冰川區埡口建起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氣象觀測站 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這是氣候學的“蝴蝶效應”理論。而
1.5萬年前,一些水在青藏高原上結冰,成為冰川的一部分。當人類忙于馴養狗時,每平方英寸的冰塊封住了數百萬個微生物。許多微小的生命形式死亡了,它們的基因組---證實它們曾在那里存在的唯一證據---緩慢地降解。在2015年,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往冰川下鉆了50米,看看他們能發現什么。 5年后,
根據我委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雙邊合作協議,雙方于2016年繼續共同資助中國與法國科研人員之間在科學研究基礎上開展的合作交流項目。經過公開征集,共受理有效申請96項。根據中法雙方評審結果并經雙方機構共同協商,將對以下12個項目予以資助,項目執行期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 “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 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這
藏東南具有全球最高海拔的林線和樹線,而且受人為干擾較少,是研究樹線位置和群落結構變化對氣候變化響應的理想地點。然而,人們對過去樹線波動歷史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了解甚少。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梁爾源研究員及合作者圍繞藏東南色季拉山急尖長苞冷杉樹線(圖1),利用樹輪生態學的方法,調
納木那尼冰川正在減少新德里]新的證據表明喜馬拉雅冰川正在縮減,這讓人們增加了對該地區到2030年可能遭遇嚴重缺水的擔憂。 科學家在青藏高原邊緣的海拔6050米的納木那尼冰川鉆取冰芯,他們本來預料將在冰芯中發現50年前核試驗留下的
[新德里]新的證據表明喜馬拉雅冰川正在縮減,這讓人們增加了對該地區到2030年可能遭遇嚴重缺水的擔憂。科學家在青藏高原邊緣的海拔6050米的納木那尼冰川鉆取冰芯,他們本來預料將在冰芯中發現50年前核試驗留下的放射性。然而,他們只發現了和背景放射性差不多的放射性水平。 納木那尼冰川正在減少 來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報道了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第三極環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計劃”,科學家們聚集一堂,準備通過開展這一國際研究計劃來理解和減輕“第三極地區”的環境變化。以下是全文譯文。 環境變化與冰川變
福島,在核危機警報拉響的那一刻,民眾與政府,欲望與理性,注定要展開一場艱難的博弈。 丁楠套上白大褂,從一間墻壁足有1米厚的屋子中取回那幾只被核輻射的白鼠。它們已經在鉛容器里,被關了兩個多小時。 這幾只小白鼠將被蘭州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輻射生物醫學研究組,用于重粒子束治療癌癥的臨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日前公布,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棟。 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
30年來,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嚴重“縮水”。昨天,以“地球之極,挑戰極限”為主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在上海科技館舉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漢在講壇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溫度變化的關鍵地區,伴隨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部分區域的冰川外圍往高海拔方向退縮
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2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黃菊、李長春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獲得20
人類活動對地球大氣的污染是多方面的,而痕量元素的污染是其中之一。研究發現,早在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有色金屬礦產的開采和冶煉就導致北半球局部大氣受到痕量元素的污染。在1980年和1990年間格陵蘭雪冰中Pb的濃度降低了7.5倍,同期Cd和Zn的濃度減小了2.5倍。加拿大北極D
記者1月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 維加獎設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對杰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后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
喜馬拉雅山是古氣候學研究的重要區域之一,分布有各種古氣候代用資料,如冰芯、樹輪、湖芯等。在這些代用資料中,δ18O是最為通用的化學元素指標。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代用資料氧同位素反應的氣候信號卻不相同。樹輪氧同位素主要反映了季風強度 (降雨量或干濕等水文氣候信號),而冰芯氧同位素卻指示了溫度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縣東汝鄉阿汝冰川前,豎起藍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隊旗幟。這標志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在阿里地區正式啟動。 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科考隊將在這一區域探究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阿里地區冰川的特殊變化。考察的目標主要是通過
何元慶(左一)及其團隊在玉龍雪山。 “一次我踩到了被積雪覆蓋的玉龍雪山冰裂縫上,在即將掉入幾十米深冰縫的一剎那,手里的冰鎬正好搭在了冰縫的裂口上,我雙手死死抓住冰鎬才撿回了命,現在 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是中科院寒旱所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玉龍站)站長何元慶博士的一段真實經歷。近日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歷時八年科學調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日前發布了《第二次冰川編目》,使我國成為世界冰川分布大國中首個實現兩次冰川編目的國家。 此次發布的中國冰川編目是在2006年啟動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項目成果。在專家組組長秦大河的指導及項目負責人劉時銀研究員的
研究者發現冰凍中的怪異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質病毒、天花病毒和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種類——— 近年來聯合國以及各國的專家都在不斷發出警告,全球變暖正促使極地冰川以及其他地區比如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冰川融化,以現有趨勢,幾十年內,可能地球上的冰川就會完全消失。而這一切給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電影《后天》中所描述
當今地球是否處于一次前所未有的快速變暖過程當中?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是什么?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真的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嗎? 1月13日,在南京舉行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上,來自古生物學、地球生物學、地層學領域的26位院士、500余名專家對地球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