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林斯頓大學L. Resplandy等人在Nature 發表題為"Quantification of ocean heat uptake from changes in atmospheric O2 and CO2 composition"的研究論文,但是沒想到,短短4天以后,同行專家Nicholas Lewis發表了一篇長達1500字的博文,質疑該文章的統計方法出現嚴重錯誤,在2019年9月25日,該文章應雜志的要求,被撤回。 出版后不久,由于Nicholas Lewis的評論,我們意識到由于我們將某些系統錯誤視為隨機錯誤,因此所報告的不確定性被低估了。 此外,我們在不確定性分析中意識到了幾個較小的問題。 盡管更正這些問題并沒有實質性改變海洋變暖的中心估計,但它導致不確定性增加了大約四倍,大大削弱了對海洋變暖和氣候敏感性向上修正的影響。 由于這些影響較弱,因此《自然》雜志的編輯要求我們撤稿。 盡......閱讀全文
醫學論文成撤稿重災區 2015年12月18日,Nature出版集團宣布撤稿三篇來自中國的醫學論文。據稱,調查顯示這些文章的同行評審過程被人為操控,存在貓膩。在一份公開發布的聲明中,Nature出版集團學術期刊編輯主任David Bull 暗示這些論文審稿人的電子郵箱是假的,審稿報告被人偽造:
根據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的報道,在阿拉巴馬州大學調查發現它的前雇員,蛋白質研究專家H.M.Krishna Murthy在蛋白結構研究上造假,發布的多個蛋白質結構“是篡改和/或偽造的”這一真相6年之后,1月4日《自然》(Nature)雜志撤回了他發表于2006年的一篇蛋
上周,Nature雜志發布了一篇撤稿通知(retraction notice),宣稱由于作者無法復制出實驗結果,一篇于1994年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高引用論文被撤回。但實際上,撤稿背后的真實原因極有可能與第一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有關。 在這篇1994年的Nature論文中,第一作者
前有韓春雨撤稿事件,后有Nature Methods撤稿斯坦福大學基因編輯文章事件,今又一撤稿事件發生!好不熱鬧! 5月11號,Scientific Reports撤回了一篇有爭議的論文,該論文聲稱接受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注射的小鼠表現出神經損傷的跡象。 聲稱對人乳頭狀瘤病毒疫苗
在一次備受關注的撤稿事件后,瑞士和法國的研究機構已經證實,他們正在聯合對著名植物生物學家Olivier Voinnet的研究組進行一項新的調查。然而,Voinnet本人并不是這次最新調查的中心。 Olivier Voinnet教授是植物生物學RNA干擾研究方面的一位著名專家,曾于2013年獲得
2019年2月21日,Nature雜志發布了一則撤稿聲明,撤回了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和貝勒醫學院于2018年9月5日發表的題為:A homing system targets therapeutic T cells to brain cancer 的研究論文。撤稿聲明中稱,搞論文的部分圖片和數據存
今年,有關科學論文撤稿的故事可以“大數量”和“驚世駭俗”作為關鍵詞:在一個案例中出版商一次撤回了60篇論文,而在另一起案例中一下子揭示了120篇偽造論文,此外還有研究人員呈送了偽造的同行評議,而這些居然通常都是他們自己所書寫。10月23日,The scientist雜志從中挑選出了以下十大論文撤
2月26日,《自然》(Nature)雜志宣布將發布的一篇有關細胞壞死的研究論文“The NAD-dependent deacetylase SIRT2 is required for programmed necrosis”撤回。在撤稿通告中,Nature指出原因是由于無法復制出其
2010年1月10日,中國上海葛蘭素史克研發中心的 Jingwu Z Zhang團隊在Nature Medicine發表題為”Crucial role of interleukin-7 in T helper type 17 survival and expansion in autoimmun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前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博士后Ryousuke Fujita承認其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論文數據造假。 該論文主要研究阿爾茨海默氏病。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the Office of Resea
2016年12月12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 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院士,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和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何鳴鴻研究員出席會議并回答了記者提
人民網北京12月12日電(趙竹青)今天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 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8起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 此次通報會重點通報了2015年國際論文撤銷事件。自2015年3月份開始,英國現代生物(BMC)
2016年12月12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 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院士,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和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何鳴鴻研究員出席會議并回答了記者
在快速發展的質子陶瓷燃料電池(PCFC)領域中,將半導體調諧為快速質子導體是一種新興策略。 PCFC研究人員面臨的主要挑戰是配制在低溫(300至600°C)下電導率高于0.1S cm-1的質子傳導電解質。 2020年7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
今天,Science一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震動中國學術圈。 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后,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 而“Ed
清華大學的工程專業名列世界第一,超過了麻省理工學院,這一全球大學專業排行榜一時引發多方關注。 上述排名來自U.S.News。作為大學排名最有影響力的榜單之一,U.S.News 的排名是每年大家申請學校時必不可少的參考。 不過,在U.S.News全球大學綜合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列57名,中國僅有
來自緬甸北部約9千9百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內含物提供了對微小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解剖結構的空前洞察力,而這些動物通常不會在其他沉積環境中保存。在各種各樣的脊椎動物中,先前已經描述了七個保存良好的骨骼遺骸的標本,所有這些標本(包括至少一個看似成熟的標本)都比從石器中回收的標本要小。202
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志。(注:根據《自然》雜志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征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 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
瘋狂的牛仔 Hoss Cartwright 曾是《國際農業創新及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的編輯,不過他這次找了個好借口沒有參加去年的第五屆世界病毒學大會:因為他根本不存在啊。 此
劃重點: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公布了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未發現主觀造假情況,撤回榮譽稱號及相關科研經費和獎勵。 9月1日,韓春雨通過校方對處理結果表態: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面對質疑未能冷靜對待,對此致歉。 8月31晚,河北科技大學官網
本報北京12月12日訊(記者甘曉)今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北京召開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 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 通報會重點通報了2015年國際論文撤銷事件。自2015年3月份開始,英國現代生物(BMC)、斯普林格
導讀 科學研究是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事業,科研誠信是從事科研活動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歷來重視科研誠信建設工作,多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教育、制度、監督和懲處并重”的科研誠信建設體系。基金委有一支專業化的監督隊伍。監督委員會為營造有利于科學研究的學術生態發揮了積極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的講話 楊衛 各位記者朋友,同志們: 從2013年至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先后兩次召開過 “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今天我們再次召開通報會,有兩個目的,一是通報基金委在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工作,二是通報近兩年
2019年2月21日,Nature雜志上發布了一篇撤稿聲明。美國貝勒醫學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 and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者Nabil Ahmed等人撤回了他們于2018年9月6日發表在該刊物上題為 A homing s
2018年12月17日,Nature Cell Biology 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來自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Universidad de Oviedo)的研究者 Carlos López-Otín 等人撤回了他們于2015年7月27日發表在該刊物上的文章 “NF-κB activation im
01學生寫123頁PDF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張裕卿教授學術造假 11月,一份長達123頁的舉報材料在網絡熱傳,作者自稱“原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呂翔”,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學術造假”。 包括實驗、論文多次造假,指導學生將他人論文改寫成自己的論文,利用學生研究成果為自己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朱煥章課題組設計并構建出只在HIV感染細胞上才能切除HIV-1前病毒的誘導型鋅指蛋白核酸酶(ZFN-Tat),避免了ZFN持續表達可能引起的潛在脫靶效應,為該技術在臨床上安全、有效地應用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Molecu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雜志日前發表撤銷聲明,宣布正式撤銷美國杜克大學腫瘤學家Anil Potti的一篇文章。 據這份撤銷聲明稱,論文中的某些結果是“在Anil Potti及其合作者發表于《自然—醫學》(Natu
1、每年似乎都有一個撤稿記錄被打破,而今年撤稿記錄更是創出新高。是的,Springer發現旗下期刊Tumor Biology(現在新東家是SAGE出版社)在2012年至2015年所發表的文章存在同行評議造假后,便在一天內撤回了107篇論文。 而這些論文幾乎全部來自于中國作者,是涉及中國學者
清華大學解聘了一位因研究長期尋求的一種可感知磁場的蛋白質,而卷入糾紛中的神經科學家。清華大學并沒有給出解聘的具體理由,但涉事科學家張生家(Zhang Sheng-jia)說,將反駁他們的行動。 在今年9月,張生家在《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雜志上報告稱,他通過應用磁場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