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癌癥防治先進國家”的日本,不時的推出癌癥早期檢查的新技術,最近又開發出一項“一滴尿”的癌癥檢查新技術,并打算在明年一月投入實際實施,而價格卻相當便宜。 那一滴尿測癌癥又是怎么一回事兒呢?10月2號,開發這種特色技術的生物啟動企業HIROTSU生物科學與福岡縣久留米市等合作,可以使用體長1毫米左右的「線蟲」從1滴尿中發現癌。 根據介紹,按照日本目前的醫療技術,8成以上的早期癌癥都能夠治愈。但是由于過低的早期癌癥檢查率,很多癌癥患者的病情到了中晚期才發現,再高的醫術也回天無力了。 這次開發成功的新技術,無疑把癌癥檢查的門檻大大降低的,可以讓更多癌癥患者及時發現并治療。關于一滴尿可以檢測出癌癥,其實早在2018年12月16日,日本研究人員發明一種檢測技術,能從少量尿液中檢測出多種微核糖核酸的水平異常情況。這一技術將有助于早期發現患者的癌癥患病信號。 但如今,日本利用微小生物線蟲來檢測癌癥,大大降低了癌癥篩查的難度......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每次小便時,很多人只是將尿液沖走了事,并沒有意識到尿液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尿液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的生物流體。 醫生、營養學家和環境科學家不僅對尿液的物理性狀,如尿量、顏色、透明度、氣味、pH和比重等感興趣,也對尿液的化學成分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揭示了有關一個人的健康與否、他們所吃的
每年,癌癥在全球致死700萬人,我國也有10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為了降伏這一絕癥,科學家們付出了極大努力,研究出多種癌癥檢測技術。那么,2015年又有哪些令人矚目的癌癥檢測技術呢? 1、新型成像檢測技術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顯示,來自曼徹斯特
定量PCR是在定性PCR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核酸定量技術。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于1996年由美國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它是一種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對熒光信號積累的實時檢測來監測整個PCR進程,最后通過標準曲線對未知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該
糞便是由未消化的食物、經消化后未吸收的食物殘渣與消化系統分泌物、消化道粘膜脫落物以及微生物、寄生蟲等組成的混合物。進行糞檢驗可以獲得被檢者消化系統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等廣泛的信息,具體來說,進行糞檢驗,一可以了解消化道及通向消化道的肝、膽胰等器官是否有梗阻、炎癥和出血等
滴血驗癌又傳來突破:“可檢測13種早期癌癥,準確率99%,明年啟動實證試驗。” 乍一聽絕對大進展。 于是該消息一出,立馬引發關注、登上微博熱搜——但熱議并非全是期待,伴隨展開的更多是質疑。 因為這樣的黑科技進展,之前已有過臭名昭著的女版喬布斯“硅谷騙局”。 不同的是這次進展來自日本知名技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基因產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今年,精準醫學不僅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對著名基因組學專家、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于軍教授來說,基因組學引領的技術應用得到如此重視,既讓他感到欣慰———20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10月10日-13日,國內分析測試行業影響力最大的展會——BCEIA2017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展出當今國內外分析測試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先進儀器設備。本次展會上,組委會頒布了BCEIA 2017新產品獎,共計22家國產儀器廠商、74個產品。其中獲獎最多的廠商是賽默飛
一項新技術或產品的問世,給人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必然會引起擔憂,基因測序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測序技術被看作自疫苗問世以來疾病預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率,減少出生缺陷,還可以實現對疾病預測、預防、預警以及個體化診療;但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卻并不讓人滿意,甚至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2 癌癥診斷的發展 癌癥的診斷在抗癌戰役中的發展比不上癌癥的基因分子生物學研究,在5 年之內,科學家將研制出多種癌癥的早期診斷方法,期望在癌癥的萌芽階段將癌瘤控制。今后診斷的發展只需簡單驗血就能發現多種癌癥。或用基因芯片可以在只有幾個癌細胞出現時就能診斷出來。《Science》雜志刊登了有關美
簡 介 這個方法是應用最早也是最常用的突變篩查方法之一,在過去的十年中經歷了很大的改進,并被診斷室所廣泛使用,最近有篇關于該問題的綜述(Fodde>和 Losekoot 1994 年)。原 理 如果 DNA 雙鏈分子全長不斷增加溫度或用化學變性劑處理,兩條鏈就會開始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技術在物流、醫療、金融、產業物聯網等很多領域都有現實應用。對于關乎每個人健康的醫療領域而言,不管醫生是不是接受,人工智能已強勢闖入醫療界。 最近有兩條消息再次把人工智能推向了高潮: 1.2017兩會中人工智能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注人工智能的科技界因此熱血沸騰。 2.世界癌
著名的生物技術公司Life Technologies(納斯達克股票代碼:LIFE)3月28日宣布,在中國推出新的臺式基因測序儀:Ion Proton?。借助該技術產品,只需 1000 美元即可在一天時間內完成個人全基因組測序。 這一新型測序儀采用了新一代半導體測序技術。此前推出的同樣基于這
2018年,全球都在經歷一場艱難的資本寒冬。募資難、融資難、估值縮水,這是許多投資人和創業者最深的體會。但盡管在這樣艱難的歲月,基因領域依然創下了約9.86億美元的高融資額,與2017年10億美元相比基本持平。 這一年里,NMPA批準了首款基于NGS的腫瘤檢測試劑盒,燃石醫學喜提中國“腫瘤NG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年來,制造企業原材料檢驗,食品藥品市場監督和打假,考古,法醫,臨床等領域的移動光譜應用層出不窮,越來越廣泛。移動光譜產品體積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強悍。在不遠的將來,光譜儀還將同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結合,變成我們每個人的眼睛去洞察大千世界。近日,分析測試百科網采訪了移動光譜尤其
曾毅(1929年— ) 曾毅,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56~1960年,從事脊髓灰質炎病毒,減毒性疫苗免疫,腸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從事腫瘤病毒研究。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并獲得衛生部的試劑生產證。在
【導語】當我第一次知道要寫Pittcon 2015 新品綜述的時候,其實我是,是拒絕的……因為新品層出不窮,不是你說寫完就能寫完的……首先我要翻譯、整理,我又不想說寫完之后很假,很廣告,
【摘要】 2005年454公司首推劃時代的新一代測序儀,從而引發了測序市場上454、Illumina、ABI等公司在新一代測序技術上的比拼高潮。也正是這種你追我趕,讓繪制人類全基因組圖譜由過去的耗費4.37億美元和13年時間,驟然縮短到如今SOLiD 3運行一次即獲得50GB可定位測序數據。新一代
說到癌癥,很多人都談癌色變。有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新增429.2萬癌癥患者,癌癥死亡病例更是達到了281.4萬。治療癌癥的關鍵難題在于其隱秘性,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往往到了晚期才發現,這時就很難醫治了。 不久前前,一則“90后大學生團隊研究滴血驗癌,12項檢測結果立等可取”的新聞火了。這是一
2018年7月23日,燃石醫學的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獲批。在其后的幾個月里,諾禾致源、世和基因和艾德生物的同類試劑盒也相繼獲批。NMPA對腫瘤NGS檢測試劑盒的放行,不僅表示其對此種試劑盒的認可,也標志著腫瘤基因檢測行業從初生逐步走向成熟。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腫瘤基因檢測已經從不知所云的高新技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如今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利用該技術對多種疾病進行診療,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Cell:利用人工智能快速而又準確地診斷疾病 doi:10.1016/j.cell.2018.02.01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廣州醫科
體外診斷(In Vitro Diagnosis,IVD)技術,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機體包括血液、體液及組織等樣本進行檢測而獲取相關的臨床診斷信息,從而幫助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 國內體外診斷(IVD)發展起步較晚,1985年才研制了我國第一批國產生化診斷試劑,但受益于醫療消費水平的
一、前言 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突飛猛進,深刻的改寫了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案,為人類健康帶來莫大的福音。但如果新技術的不正當利用,也帶來令人頭痛的新問題。比如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本來是腎病貧血患者和癌癥化療貧血患者增加血液中紅細胞百分比的良藥,也
摘要: 賽默飛世爾特約 生物通撰稿 一、前言 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突飛猛進,深刻的改寫了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案,為人類健康帶來莫大的福音。但如果新技術的不正當利用,也帶來令人頭痛的新問題。比如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本來是腎病貧血患者和癌癥化療貧血患者增加血液中紅細胞百分比的良藥,也是早期最成功
知乎的這個問題下面,高贊回答TOP1,來自上海交通大學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時間規劃局。 他講述了自己從幾乎抑郁到愛上科研、從決定讀博到放棄留校,從進入公司到辭職創業的親身經歷。 短短幾年里,人生方向換了好多次,但他堅定地說—— “如果讓我選出人生中最幸福的兩件事,第一件,是在大學的
1.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最敏感、最特異的指標,適用于大規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則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AFP含量顯著升高一般提示原發性肝細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陰性并不能排除原發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腫瘤的大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