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孫杰團隊在Immunity 期刊上發表了題為“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Bhlhe40 programs mitochondrial regulation of resident CD8+ T cell fitness and functionality”的論文,闡明了在轉錄因子Bhlhe40調控下的一系列表觀遺傳修飾與代謝過程對于Trm與TIL細胞發揮功能和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響應性有重要作用,并根據這一機制,通過體外篩選獲得了一組促進腫瘤浸潤CD8+T細胞組織駐留功能從而有效抑制實體腫瘤生長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對腫瘤免疫治療起到有效促進。 首先通過對腫瘤病人臨床樣本以及小鼠CD8+ T細胞分析,研究者發現相較于循環或免疫器官中的CD8+ T細胞,Trm與TIL細胞均高表達轉錄因子Bhlhe40及其相關基因簇。對于Bhlhe40缺失小鼠進行病......閱讀全文
在過去幾年里,癌癥免疫療法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誕生給腫瘤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雖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卓越療效展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癥方面的巨大潛力,但是很多癌癥患者對這一創新療法并沒有響應。近些年來,人們經常會聽到腫瘤可以分為“熱”腫瘤和“冷”腫瘤兩大類型,這兩種類型的腫瘤有什么區別?對
2002年日本學者Okazaki在對小鼠cDNA文庫進行測序時,第一次發現并鑒定了一類較長的轉錄產物,并將其命名為長鏈非編碼RNA,也就是我們所知的LncRNA。然而在這種非編碼RNA被發現后的很長時間里,由于它不參與蛋白質的編碼,當時認為不具有生物學功能,科學家們都普遍認為lncRNA僅僅是基
摘要對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研究分析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及醫學研究的諸多領域,篩查SNPs的方法很多,各具特色,并一直不斷地發展.本文對篩查SNP的幾種常用及最新方法做一簡要介紹,其中包括PCR-RFLP,分子信標等.細胞外基質
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薛雷教授課題組和張帆教授課題組通過構建果蠅腫瘤遷移的動物模型,發現Myc不僅能夠抑制腫瘤浸潤,還能調控正常發育中的細胞遷移。這不僅揭示了Myc對細胞遷移和腫瘤浸潤的調控機制,也為Myc相關癌癥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Oncogene雜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為薛雷
“代謝重編程”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特征。有別于正常的成熟細胞主要以氧化磷酸化的方式來獲得能量,惡性腫瘤細胞更傾向吸收更多葡萄糖,通過有氧糖酵解方式 (Warburg效應) 來產生細胞生存的能量和物質。這種看似低效的代謝方式賦予腫瘤細胞更強的增殖和耐藥能力。 惡性腫瘤作為一個復雜的類器官結構,其代謝
胃癌是惡性腫瘤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是全球第二大癌癥相關死亡原因。由于早期胃癌具有非特異度癥狀,患者往往晚期才能確診。臨床數據表明,晚期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僅為30%-40%,而早期胃癌則為70%-90%。因此,早期診治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途徑。目前,胃癌的診斷依賴于內鏡、病理
T細胞在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環境中會產生功能障礙(T cell dysfunction),喪失清除感染病原以及腫瘤細胞的能力。另一方面,當T細胞在遭遇自身抗原時行使功能也會發生障礙,對自身抗原不應答,以避免自身免疫反應的發生。 T細胞是通過活化發揮效應或者調控功能,而產生功能性障礙變得耐受(to
來自中山大學、汕頭大學醫學院和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在細胞質中鑒別出了一個與NF-κB互作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并證實其可以阻斷IκB磷酸化并抑制了乳腺癌轉移。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9日的《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宋爾衛(E
停留在原地的癌癥并不可怕,癌癥造成死亡大多是因為疾病擴散到了重要的器官,這一過程被稱為癌轉移。近期來自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的兩組研究人員分別通過研究,發現了兩種原癌基因對腫瘤轉移的不同作用:第一項研究發現原癌基因Myc不僅能夠抑制腫瘤浸潤,還能調控正常發育中的細胞遷移;第二項研究指出原癌基因c-S
停留在原地的癌癥并不可怕,癌癥造成死亡大多是因為疾病擴散到了重要的器官,這一過程被稱為癌轉移。近期來自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的兩組研究人員分別通過研究,發現了兩種原癌基因對腫瘤轉移的不同作用:第一項研究發現原癌基因Myc不僅能夠抑制腫瘤浸潤,還能調控正常發育中的細胞遷移;第二項研究指出原癌基因c-S
9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小龍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ator protein 1 suppresses antitumor T-cell function via the in
作者:Carrie 單細胞測序技術 基因測序在體外診斷市場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單細胞測序技術自2009年問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評為年度技術以來,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科研領域。2015年以來,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小龍研究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轉錄因子AP-1在腫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腫瘤在發生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與機體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劉小龍解釋說,
T細胞是適應性免疫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它們在病菌感染中被功能活化, 參與宿主防御, 但是遇到自身抗原或者在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中, 它們會發生命運改變, 進入功能失能命運, 但是調控T細胞功能失能的分子機制會不清楚。 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陸軍軍醫大學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
復旦大學藥學院朱棣研究組與浙江大學馮宇雄合作,進行了大規模化學修飾和篩選,獲得了特異性的針對B細胞淋巴瘤蛋白9(BCL9)和貝塔—連環蛋白(β-catenin)的全烴“訂書肽”類型抑制劑。發現該訂書肽可有效抑制Wnt通路的活性,并在小鼠試驗中展現了良好的抗腫瘤效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科
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FBXO38 mediates PD-1 ubiquitination and regulates anti-tumour immunity of T cells”的文章,報道了PD-1的降解機制及其在臨床
報道 來自南開大學藥學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乳腺癌中人類RHBDF1抑制了氧氣非依賴性的HIF-1α降解。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近日的《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雜志上。 南開大學藥學院特聘教授、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李魯遠(Lu-Yuan
今年對于癌癥免疫治療領域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多個CAR-T療法的相繼獲批上市,為許多之前無藥可治的晚期血液腫瘤患者,帶來了治療甚至治愈的希望。 然而,相比于在血液腫瘤治療鄰域研究過程中的順風順水,CAR-T在實體瘤治療鄰域的研究可謂是舉步維艱,收效甚微(1)。而其中,CAR-T治療實體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最新一批論文,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其中有3篇重要論文來自華人學者的科研團隊。值得一提的是,這三篇論文的作者名單都為“全華班”。在今天,我們也將為各位讀者介紹這3篇論文。 許琛琦課題組 FBXO38 mediates PD-1 ubiquitination a
非編碼RNA在生命調控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常入選CNS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人類基因組轉錄區高達76%,但轉錄產物中只有不到2%是編碼蛋白質的mRNA,其他均為非編碼RNA,其中microRNA (miRNA)、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環狀RNA(circRNA)等調控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迄今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29位在獲獎兩年內即斬獲諾獎,因此引文桂冠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諾獎風向標。 來自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Hans Clevers教授就獲得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其因針對Wnt信號通
國際人類表觀基因組聯盟(IHEC)近日在《Cell》等雜志上發表了40多篇論文,為人們呈現了原代組織的表觀遺傳數據集,以及復雜人類疾病的細胞機制分析。其中,幾個團隊開始解析免疫細胞發育、譜系確定和分化,以及免疫應答背后的復雜表觀遺傳相互作用。 在一項發表于《Immunity》的研究中,德國的
流感病毒感染宿主后,病毒RNA被宿主的病原識別受體所識別,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一系列天然免疫相關的信號通路被激活,大量免疫相關基因開始轉錄調控。首先干擾素大量表達并分泌至細胞外,隨后上百種干擾素刺激基因(ISG)轉錄表達,ISG蛋白通過多種機制抵御并清除病毒。近年來大量的實驗證據表明長鏈非編
2011年11月17日,第一屆蛋白質組學研討會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成功召開,研討會邀請了程書鈞院士、徐平研究員等 8位國內蛋白質組學及疾病研究領域著名的學者,做了關于蛋白質組學和生物醫學相關的精彩報告。學者們綜述
2019年9月17日,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孫杰團隊在Immunity 期刊上發表了題為“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Bhlhe40 programs mitochondrial regulation of resident CD8+ T cell fitne
胰腺導管腺癌(PDAC),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效果欠佳、病死率居高不下,五年生存率僅為8.5%,具有很強的腫瘤異質性。為解決生命與健康領域重大醫學科學前沿問題,2018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成立。由中科院院士趙玉沛、周琪擔任科學顧問,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韓大力團
胰腺導管腺癌(PDAC)被稱為“癌中之王”,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效果欠佳、病死率居高不下,五年生存率僅為8.5%,具有很強的腫瘤異質性。為解決生命與健康領域重大醫學科學前沿問題,2018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成立。由中科院院士趙玉沛、周琪擔任科學顧問,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
m6A修飾是mRNA上豐度最高的修飾類型,負責對mRNA分子進行轉錄后調控。m6A修飾通過其結合蛋白YTHDF1影響下游基因的翻譯效率。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