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12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大腦中一個研究甚少的區域發現了一種被認為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受體。靶向該受體,可以調節消極情緒。該研究可能會為精神疾病帶來更有針對性的藥物。 這一發現是研究團隊歷時八年艱苦研究的成果,團隊成員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生物學研究所、索邦大學、笛卡爾大學、匈牙利科學院學和匈牙利認知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研究所。 這種豌豆大小的受體,發現于人腦中心一個很少被研究的區域,即內側韁核(MHb)。 研究第一作者Yo Otsu博士說:“我們現在相信受體在調節消極情緒中發揮著作用。” 它被稱為甘氨酸門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 Otsu說:"內側韁核的功能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被認為與消極的動機狀態有關。我們知道成人內側韁核中存在GluN3A亞基,由這些亞基形成的NMDA受體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我們......閱讀全文
上世紀70年代,催產素廣受科學家的關注。當時研究表明,催產素不僅促進母親行為的形成,對一系列社會行為也有所調節。這些社會行為包括:田鼠的一夫一妻制,羊的母嬰聯系,甚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催產素由腦垂體后葉分泌。通常,人們認為催產素的作用就是為孕婦催產和刺激乳房泌乳。催產素實際上還有一種男女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在關鍵時間窗口內靶向激活PV神經元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癥 DOI: 10.1016/j.cell.2019.07.023. 盡管誘發過程發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癥在成年早期出現,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個體大腦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在關鍵時間窗口內靶向激活PV神經元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癥DOI: 10.1016/j.cell.2019.07.023. 盡管誘發過程發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癥在成年早期出現,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個體大腦發育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有關腦認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與其它的網絡相似,大腦內部存在多個具備不同功能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阿爾茲海默癥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 Neurosci:新研究揭示大腦結構與阿爾茲海默癥以及自閉癥的關系 DOI: 10.1038/s41593-020-0602-1 近日,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Wellcome-MR
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主動過程,可以幫助恢復精神以及解除疲勞。如今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高,“擁有健康才能擁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關的睡眠問題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五天不睡眠人就會死去,可見睡眠對人類保持健康非常重要;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2
6月26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禁毒日”,今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無悔青春,健康生活”;提及毒品我們都會聯想到大麻、嗎啡、冰毒等,說起大麻,大家的第一反應:毒品,遠離毒品,珍愛生命!可在科學研究領域,大麻或許并不是一種“壞東西”,此前有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當大麻的某些成分用來與放療并肩作戰治療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疾病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Transl Med: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6870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細胞受體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Luismmolina/iStock 【1】Nature:中國科學家利用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功揭示T細胞受體復合物的分子結構 doi:10.1038/s41586-019-1537-0
大腦神經系統與機體代謝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神經元傳遞的信號能夠調控機體的各類代謝活動的強度,而代謝特征的改變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神經信號的傳遞。針對這一領域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鑒定出暴食神經元 doi:10.1126/
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對大腦的研究非常癡迷,有些研究試圖去解析引發多種大腦相關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病機理,比如阿爾茲海默氏癥、帕金森疾病、精神分裂癥等等,而有些研究人員則從更深層次對大腦結構和功能區域進行了探秘研究,從而來解讀我們大腦記憶的形成機制。 很多人都有著快樂的童年記憶,當然也有著那些痛苦不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1. Sci Sig:炎癥機制研究新突破 炎癥反應是機體應對損傷或者感染時發生的免疫反應,然而這一過程如果失控之后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最近,來自莫納什生物醫學研發研究所的研究者們發現了炎癥反應過程中的關鍵生物學事件。該發現或許能夠促進新的治療炎癥疾病的療法的開發,例如動脈粥樣硬化、中風以及II型
目前,全球人群自閉癥發病率逐年上升,來自美國最新數據顯示,自閉癥兒童發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現在的1/45;有數據表明,中國自閉癥發病率達0.7%,目前中國自閉癥患者超過1000萬,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有200多萬。自閉癥以男孩多見,其是腦部神經發育異常造成的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
本期為大家的帶來的是有關癲癇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大進展!首次解析出人突觸GABAA受體的三維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癲癇等神經疾病的新型藥物 doi:10.1038/s41586-018-0255-3 許多藥物---不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都作用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3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三分之二的致癌突變歸因于隨機DNA復制錯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梅爾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提供證據證實隨機的不可預測的DNA復制“錯誤”導致將近三分之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不知不覺,2014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5年,2014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然刊登了很多亮點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2014年Science雜志及其子刊發表的一些非常有意義的亮點研究。 1.Science:研究揭示共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見于帕金森癥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現視力
近幾年,免疫療法的成功使癌癥治療進入了新的時代。無論是科研界,還是商業界,都絲毫沒有掩飾對這一領域的熱情。2016年,Cell雜志公布的年度十大最佳論文中,免疫療法占兩席。事實上,這兩項成果只是去年癌癥免疫療法重要突破進展中的“冰山一角”。 剛剛過去的2016年,科學家們在Cell、Natur
【1】Nat Med:阻斷蛋白VCAM1可阻止年老小鼠的記憶喪失 doi:10.1038/s41591-019-0440-4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阻斷一種將循環免疫細胞附著到血管壁上的蛋白---VCAM1---能夠讓年老的小鼠在記憶和學習測試中的表現與年輕小鼠一
1.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9557 哺乳動物胚胎經常異常發育,從而導致流產和遺傳性疾病,如唐氏綜合癥。胚胎發育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卵子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錯誤。與體細胞和雄性生殖細胞不同的是,卵子通過一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