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細胞內的線粒體質量下降時,與帕金森氏癥有關的一種基因會出現“自我磷酸化”現象。了解這一機制有望促進青年型帕金森氏癥的早期發現和治療。 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22日發表公報說,其研究人員發現,人體正常的“PINK1”基因在線粒體出現異常時會被激活,與磷酸結合,出現“自我磷酸化”現象,然后將信號傳遞給“Parkin”基因,后者負責將異常線粒體分解。 但在青年型帕金森氏癥患者體內,“PINK1”基因無法與磷酸結合,“自我磷酸化”現象停止,因此無法傳遞信號,不能啟動異常線粒體分解進程。這種異常狀況與青年型帕金森氏癥的起因相關。 此前的研究表明,如果“Parkin”和“PINK1”這兩種基因出現變異,人在年輕時就會患上帕金森氏癥。但這兩種基因之間互動的分子機制一直不明。此次,研究小組在分子級別揭示了“PINK1”基因傳遞信號的機制。 研究小組認為,其他類型的帕金森氏癥很可能也有類似病因,這一......閱讀全文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腫瘤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要攻克的難題,也一直在探尋腫瘤治療的方法。2016年,國內外的科學家們在腫瘤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績,下面讓我們來看看2016的腫瘤研究都有哪些進展吧。 2016年1月8日,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細胞能夠快速增殖的機理,并且將此作為癌癥治療的靶點。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抗氧化劑(Antioxidants)是一類能幫助機體捕獲并中和自由基,從而去除自由基對機體傷害的一類物質,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對抗氧化劑在人類機體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一定爭議,有些人認為抗氧化劑對機體有益,其能夠幫助降低癌癥風險,還能夠幫助抵御神經變性疾病;而有些研究人員則認為抗氧化劑對癌細胞的益
關于印發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醫學科技工作發展,科學技術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本年度生物領域獲獎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諾獎風向標”榜單揭曉 4名科學家榮獲2018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醫學類獎項之一,也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這是因為在諸多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8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來自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通過CREB介導YAP癌基因促進了肝癌細胞生長。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的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南開大
帕金森癥的一個關鍵標志就是由于大腦負責協調運動區域的多巴胺供應被切斷而造成的運動遲緩。雖然科學家對這一點早就已經了解,但是導致這一問題發生的詳細原因依然不清楚。 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腦科學硏究所(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的Ann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時光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匆匆劃過,不知不覺2019年1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首次在培養皿中培養出完美的人類血管 doi:10.1038/s41586-018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12月18日舉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會上揭曉。 2012年度高校這十大科技進展是:安徽醫科大學主持的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汗孔角化癥、掌跖角化癥和少毛癥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學主持的強激光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持的先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腦血管疾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Science:重磅!親聯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產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國愛荷華大學心臟研究員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隨著世界人口日趨老齡化,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目前中國有1.7億老齡人口,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還在不斷加劇。研究衰老相關疾病的機理以及尋找防治衰老相關疾病的新靶點和新方法對于中國的國情而言顯得尤為緊迫。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阿茲海默癥的發病機理與臨床治療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Acta Neuropathologica:阿茲海默癥、帕金森癥與亨廷頓癥的竟然具有如此相同之處! 最近由芝加哥大學研究者們做出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了阿茲海默癥、帕金森以及亨廷頓癥三大疾病的共同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對于機體健康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營養的攝取,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以及代謝穩態的維持。作為基礎醫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在此,我們簡要梳理一下近一段時間來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大家喜歡! 1. Science子刊
最近科學界關于針灸是否能夠有效治療疾病可謂是議論紛紛,6月27日,JAMA雜志上在線發表了我國中醫科學院一項題為“電針對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療效的隨機臨床試驗”的研究報告;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500余例隨機臨床試驗研究,證實了電針腰骶部兩個穴位就能有效地控制女性壓力性尿失禁,這或能為廣大患者提
王振義: 1924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蘇興化。1948年畢業于震旦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大量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他們在治療阿爾茲海默病領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比如,刊登在Lancet Neurol雜志上的研究報告中,科學家報道開發出首個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疫苗;又有研究人員利用青光眼藥物對阿爾茲海默病進行了有效治療;盡管研究者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不可忽視的是,還
今年是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體遺傳學導論》一書出版70周年。該書是中國現代史上迄今為止極少數在中國出版但在西方某個科技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專業書。絕大多數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誰。在美留學的大陸學生,除非所學專業和人類遺傳學有關,恐怕大多數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誰
看點預告 ● 浙大繼續“開掛”,拿下今年第9篇CNS ● 昆明理工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同一團隊10月剛完成Science首秀 ● 尋找馬約拉納零能模再下一城,中科院丁洪、高鴻鈞團隊發Science 本周,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和Science上共發文6篇。 其中,浙大
自1月22日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已先后公布了16個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度項目指南,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共7個。具體如下: 備注: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擬資助總直接費用并未在指南中直接標出,是根據信息計算所得 何為“重大研究計劃”? 據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
為表彰第一個黑洞圖像、確定肥胖的生物學基礎、痛覺的生物化學發現等重大成就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共獎勵2160萬美元。 2020年基礎物理突破獎授予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347名成員(文末列出)。 2020年生命科學突破
6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楊巍維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UDP-glucose accelerates SNAI1 mRNA decay and impairs lung cancer metastasi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楊巍維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UDP-glucose accelerates SNAI1 mRNA decay and impairs lung cancer metastasis。研究首次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集成了生物學、獸醫學、生物工程、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技術為研究對象,產生實驗動物資源、動物模型資源、動物實驗技術、生物信息和動物實驗設備等,為生命科學、醫學、藥學、食品、農業、環境、航空航天等相關學科發展提供系統性生物學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及上海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多功能信號蛋白β-Arrestin1與阿爾茨海默氏癥(AD)發病機制相關,并揭示了相關的分子機制。研究論文發表在12月4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細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