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揭示青年型帕金森氏癥發病的分子機制
日本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細胞內的線粒體質量下降時,與帕金森氏癥有關的一種基因會出現“自我磷酸化”現象。了解這一機制有望促進青年型帕金森氏癥的早期發現和治療。 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22日發表公報說,其研究人員發現,人體正常的“PINK1”基因在線粒體出現異常時會被激活,與磷酸結合,出現“自我磷酸化”現象,然后將信號傳遞給“Parkin”基因,后者負責將異常線粒體分解。 但在青年型帕金森氏癥患者體內,“PINK1”基因無法與磷酸結合,“自我磷酸化”現象停止,因此無法傳遞信號,不能啟動異常線粒體分解進程。這種異常狀況與青年型帕金森氏癥的起因相關。 此前的研究表明,如果“Parkin”和“PINK1”這兩種基因出現變異,人在年輕時就會患上帕金森氏癥。但這兩種基因之間互動的分子機制一直不明。此次,研究小組在分子級別揭示了“PINK1”基因傳遞信號的機制。 研究小組認為,其他類型的帕金森氏癥很可能也有類似病因,這一......閱讀全文
日本研究揭示青年型帕金森氏癥發病的分子機制
日本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細胞內的線粒體質量下降時,與帕金森氏癥有關的一種基因會出現“自我磷酸化”現象。了解這一機制有望促進青年型帕金森氏癥的早期發現和治療。 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22日發表公報說,其研究人員發現,人體正常的“PINK1”基因在線粒體出現異常時會被激活,與磷酸結合,出現“自我磷
上海應物所合作研究揭示針灸治療帕金森癥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研究室通過與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經絡研究所、針灸推拿學院以及龍華醫院針灸科等單位合作,在帕金森癥(Pakinson’s disease)小鼠模型上探索了針灸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針刺小鼠腿部的陽陵泉穴可以通過非mTOR依賴途徑調節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自噬通
Cell綜述:帕金森癥的遺傳機制
現代生物學多種遺傳學研究技術和方法能幫助科學家們識別某種疾病中的不同遺傳變異,Cell雜志以“SnapShot: Genetics of Parkinson’s Disease”為題,介紹了與帕金森癥(PD)疾病發展有關的多種相互獨立的基因和遺傳位點,希望能從中找到更為有價值的治療靶點。 帕金
研究揭示蚜蟲翅型分化的分子調控機制
近日,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王進軍帶領團隊發現小分子RNA介導生物脅迫因子調控蚜蟲翅型分化與翅發育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有利于尋獲新的小分子RNA控制劑靶標,為蚜蟲類害蟲防控提供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圖片來源: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翅型分化是蚜蟲對不良棲息環
科學家揭示蚜蟲翅型分化的分子調控機制
近日,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王進軍帶領團隊發現小分子RNA介導生物脅迫因子調控蚜蟲翅型分化與翅發育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有利于尋獲新的小分子RNA控制劑靶標,為蚜蟲類害蟲防控提供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翅型分化是蚜蟲對不良棲息環境的適應,蚜蟲通過提高飛行能力使其
RNAi的分子機制
通過生化和遺傳學研究表明,RNA干擾包括起始階段和效應階段(inititation and effector steps)。在起始階段,加入的小分子RNA被切割為21-23核苷酸長的小分子干擾RNA片段(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RNAs)。證據表明;一個稱為Dicer的酶
研究揭示水稻粒型和穗粒數協調發育的分子機制
5月22日,The Plant Cell 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林鴻宣研究組題為GRAIN SIZE AND NUMBER1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OsMKKK10-OsMKK4-OsMPK6 Cascade to Coordi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一觀賞花花型調控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印政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多種研究手段,系統揭示了人工選擇下栽培大巖桐產生頂開輻射花型這一典型觀賞特征的進化機制,并確定了栽培大巖桐的起源,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園藝觀賞植物在人工選擇下的進化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研究人
我國學者揭示PAK2型自閉癥發病分子機制
8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孫中生團隊題為PAK2 Haploinsufficiency Results in Synaptic Cytoskeleton Impairment and Autism-Related Behavior 的
研究揭示水稻粒型和穗粒數協調發育的分子機制
5月22日,The Plant Cell 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林鴻宣研究組題為GRAIN SIZE AND NUMBER1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OsMKKK10-OsMKK4-OsMPK6 Cascade to
上海生科院揭示IV型膠原蛋白促進腫瘤發展的分子機制
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葛高翔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inor Type IV Collagen a5 Chain Promotes Cancer Progression through Discoidin
Nature揭示貧血分子機制
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BWH)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紅細胞形成過程中調控血紅蛋白(hemoglobin)合成的新基因。這一研究結果將推動生物醫學團體了解和治療人類貧血及線粒體疾病。相關研究發布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無偏倚的斑馬魚遺傳篩選克隆了線粒體ATPase
巨噬細胞的分子機制
巨噬細胞(Macrophages)能夠吞沒、破壞受損傷組織,有助于啟動康復過程。雖然它們在損傷位點發揮關鍵作用,但一旦任務完成,就需要盡快撤離,結束炎癥反應,為再生過程開路。繼續存在的巨噬細胞不利于組織恢復。盡管研究人員對于啟動巨噬細胞的分子機制研究的比較透徹,但關于其退出損傷位點的過程還了解甚少。
巨噬細胞的分子機制
巨噬細胞(Macrophages)能夠吞沒、破壞受損傷組織,有助于啟動康復過程。雖然它們在損傷位點發揮關鍵作用,但一旦任務完成,就需要盡快撤離,結束炎癥反應,為再生過程開路。繼續存在的巨噬細胞不利于組織恢復。盡管研究人員對于啟動巨噬細胞的分子機制研究的比較透徹,但關于其退出損傷位點的過程還了解甚
2型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分子機制研究的新進展
胰島功能受損是T2D發生的重要因素。著名的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早就發現T2D 患者的胰島功能損傷通常早于臨床診斷為高血糖癥的時間節點。而缺乏針對性保護和恢復?細胞功能的藥物或治療手段,即使在隨后的藥物治療過程中患者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維持比較理想的血糖值,仍然無法控制?細胞功能下降和質
rhpPC基因協同調節III型分泌系統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
III型分泌系統是大多數革蘭氏陰性病原細菌(包括植物病原菌和動物病原菌)感染宿主的重要“武器”,是由蛋白復合體構成的跨膜分子裝置。病原菌通過III型分泌系統將一系列效應蛋白注入宿主細胞內,從而逃避宿主細胞的免疫防御并建立感染。III型分泌系統基因的表達受各種環境因素和宿主因素的影響,在豐富培養基
Nat-Genet:揭示β細胞參與1型糖尿病發病的關鍵分子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殊機制,其能促進炎性反應從而誘發胰腺β細胞死亡,進而導致1型糖尿病(T1D)發生。 圖片來源:wikidoc.org 在1型糖尿病中,患者機體免疫系統會選擇性地破壞胰腺β細胞,從而干
JEM:飲食干預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分子機制
營養過剩和運動缺乏引起的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突出問題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同時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負擔和經濟損失。然而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僅有不到一半的 T2D 患者接受治療,且其中超過半數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最終引起多種并發癥。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是 T2D 發生
丙型病毒型肝炎的發病機制
HCV進入體內之后,引起病毒血癥。血漿中HCV濃度約為100—100000000/ml。病毒血癥間斷地出現于整個病程。在第一周即可從血液或肝組織中用PCR法檢出HCV RNA。第2周開始,可檢出抗HCV。少部分病例感染3個月后才檢測到抗HCV。由于缺乏適當的細胞培養體系,HCV致病機制方面的研究
分子水平揭示癌癥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癥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癥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癥的新型療法。圖片來源:Levc
精準醫學時代免疫微環境分子分型及免疫治療耐藥機制
免疫治療是晚期實體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經過幾十年的長足發展,歷經了腫瘤細胞因子治療[包含白介素、干擾素、胸腺法新(即胸腺肽α1)等]、腫瘤疫苗治療、細胞免疫治療以及免疫檢查點治療幾個階段。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重大進展,《科學》雜志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尤其以P
營養所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的一個全新分子機制
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急速增加,并且有發病時間年輕化的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糖尿病可以導致非常嚴重的并發癥,如心血管疾病等。因此,研究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已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2型
針對柯薩奇病毒A16型的中和抗體并揭示其分子機制
2022年12月21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叢堯研究組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黃忠研究組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mechanism of antibody neutraliza
Cell揭示帕金森癥的病根
在帕金森癥中,LRRK2(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基因突變很常見。現在Johns Hopkins大學的科學家們,解析了這一致病因素摧毀大腦細胞的具體機制。這項研究于四月十日發表在Cell雜志上。 “這對于帕金森患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成果,”Johns H
帕金森癥起源觀念受到挑戰
帕金森病影響著世界上大約七百萬到一千萬的人口,患上該病就意味著會逐漸失去行動能力,并出現一些精神紊亂癥狀以及認知損傷。普遍觀點認為,帕金森病是由于線粒體功能障礙引起,相關閱讀:Nature發布帕金森病研究重要發現;Science揭示帕金森病病因基礎。然而,最近在果蠅中的一項研究顯示,發生在帕金森
第20屆全國分子光譜會分會青年論壇
2018年10月21日訊,第二十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18年光譜年會開幕式暨40周年慶典在青島舉辦(相關報道:慶祝中國光譜40年 構建中國光譜新時代)。在第一天的大會報告之后(相關報道:古人學問無遺力 今有分子光譜百家鳴),組委會也安排了精彩分會報告。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為您帶來青
重相型分子蒸餾介紹
? ? ? ? ? ? ? ? ? ? ? ? ? ? ? ?重相型分子蒸餾,是我公司在專業的研發團隊基礎上,為了解決大部分客戶的需求研發出來的分子蒸餾集重大功能于一身。 二、儀器特點Instrument Features蒸發效率非常高,可以減少保留時間,具有zui小的時間延遲High ev
RNAi(RNA干擾)的分子機制
通過生化和遺傳學研究表明,RNA干擾包括起始階段和效應階段(inititation and effector steps)。在起始階段,加入的小分子RNA被切割為21-23核苷酸長的小分子干擾RNA片段(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RNAs)。證據表明;一個稱為Dic
管型形成機制和條件
(1)尿蛋白質和T-H蛋白濃度增高:尿蛋白質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礎物質。病理情況下,由于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減低,過多的蛋白質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積聚。(2)尿濃縮和腎小管內環境酸化:尿濃縮可提高尿蛋白的含量,鹽類增多,而尿酸化后又促進
管型尿的形成機制
尿蛋白質和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ien),是形成管型的基礎物質。正常情況下,尿液中的蛋白質和T-H 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的機會甚少。在腎臟出現病理性改變的情況下會出現管型,管型的形成需三個條件: 1、尿液蛋白質和T-H蛋白濃度增高 病理狀態下腎小球發生病變,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