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香十里,更值滿枝開。”凌寒怒放的蠟梅,是萬花凋零的寒冬里一道亮麗的風景,其香味濃郁而獨特,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揮筆高歌的對象。蠟梅為何冬季開花?其獨特香味由何而來?蠟梅 華中農大供圖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趙凱歌研究組和金雙俠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研究組,在《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了蠟梅的染色體水平精細基因組圖譜,系統研究了蠟梅花芽周年發育的生物學特性,破解了蠟梅獨特香氣之謎。 為木蘭類進化提供新證據 蠟梅是木蘭類樟目蠟梅科蠟梅屬植物,為我國歷史傳統名花,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是稀有的冬季開花的木本花卉。 “作為木蘭類植物的代表,蠟梅在被子植物進化歷史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金雙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關于木蘭類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相對進化位置一直以來都是被子植物進化研究的熱點問題,但這個問題還是沒能很好地解決。”論文第一作者、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尚均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閱讀全文
2012年12月28日,由北京林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及北京林福科源花卉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梅花基因組研究成果在《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志上在線發表。該研究解析了梅花相關種屬的進化起源及其相關性狀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探究薔薇科植物的進化關
對于梅花(Prunus mume),中國人寄托了太多的情感,這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被馴化的植物光是詩詞絕句,就可以上萬來計算,更別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這樣的名家名句了。12月2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公布了由北京林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等處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吃的蔬菜水果可沒有現在這么豐富多樣。 葫蘆科作物的千變萬化更是印證了這一點。很難想象,冬瓜、黃瓜、甜瓜、西瓜、葫蘆、南瓜、絲瓜等葫蘆科作物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是什么導致他們在歷史長河里發展成不同形態大小和風味的?科學家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探究葫蘆科作物“變異”的脈絡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天然物質霍霍巴油是一種深受化妝品青睞的原料。然而,極少有人知道霍霍巴(Jojoba)的拉丁名種加詞是“中國”(chinensis)。實際上,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零星引種霍霍巴,幾乎沒有規模種植。這個命名的陰差陽錯源于,19 世紀早期的發現者從美國一個植物園收集的霍霍巴種子與另一在中國收集
一個較為詳細的遺傳連鎖圖譜不僅對該物種的遺傳學基礎研究有重要意義,同時對該物種的育種研究也很有幫助。Potlethwait和Stephen 等用RAPD技術進行斑馬魚遺傳連鎖圖譜的制作。Liu把RAPD技術應用到鯰魚基因圖譜研究中。孫效文等建立了鯉魚的遺傳連鎖圖譜。圖譜有RAPD分子標記56個,
近10年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用于人類疾病研究的諸領域,為了解病理狀態下基因組DNA的變化積累了新資料。目前認為,人類基因組并非人們想像的那樣穩定,諸如基因重排、擴增、缺失,突變和DNA甲基化類型改變等時有發生,這些改變對于基因表達和調控,以及疾病過程的發展與轉歸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物素標記cRNA探針在原位雜交組織化學中的應用 (一)光敏生物素標記cRNA探針的應用 以線性質粒DNA為模板合成未加標記物的cRNA探針,使其最終濃度為0.5~1.0μg/μl(500~1000ng/μl),再與等體積的光敏生物素(1μg/μl)混合。在150瓦鹵素燈下,距離光源20c
Angerer及其同事們首先應用RNA探針于原位雜交(見Cox et al 1984),核酸探針為單鏈的RNA分子,產生自具有質粒逆轉錄系統的cDNA克隆(圖20-2)。由于它是單鏈的,不像雙鏈的DNA探針,在溶液中不會再退火(reanneal),因此,較大百分比的探針可參與雜交反應,較cDNA探針
定量PCR是在定性PCR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核酸定量技術。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于1996年由美國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它是一種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對熒光信號積累的實時檢測來監測整個PCR進程,最后通過標準曲線對未知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該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于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
梅花因其獨特的花香,在很多詩詞中成為人們吟誦的對象。那么,它的花香到底來自何處呢?我國科學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了合成梅花花香中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BEAT基因家族34個成員,并構建完成了首張梅花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其研究論文在2012年12 月27日《自然通訊》亮點論文在線發表。 我國梅
內容:一、遺傳標記 二、DNA分子標記 三、染色體原位雜交 四、DNA分子標記的應用 長期以來,植物育種中選擇都是基于植株的表型性狀進行的,當性狀的遺傳基礎較為簡單或即使較為復雜但表現加性基因遺傳效應時,表型選擇是有效的。但水稻的許多重要農藝性狀為數量性狀,如
NCBI站點地圖---其他基因組數據介紹:1、 小鼠基因組 1) 小鼠基因組資源向導 :把從各個中心來的各種小鼠相關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包括序列,圖譜,和克隆信息以及指向小鼠種系和突變資源的指針。 2) 小鼠基因組測序:小鼠基因組計劃的測序進展,HTG序列contigs(可以用大小和染色體號來瀏覽)由
(2) 苯丙酮尿癥 苯丙酮尿癥(PKU)的病因是患者肝細胞缺乏苯丙氨酸羥化酶,使體內的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謝為酪氨酸,導致血清中苯丙酮酸濃度升高。現已知苯丙氨酸羥化酶基因定位于12q24.1,此基因全長約90kb,含13個外顯子,在中國人中已發現10余種點突變,這是造成酶活性缺乏的原因。 2.
耳聾是導致言語交流障礙最常見的疾病。據各國統計,有1/2000-1/1000的兒童出生時為極重度耳聾;同時,一半以上的兒童期耳聾為遺傳因素所致。GJB2基因突變與遺傳性非綜合征性耳聾(NSHI)密切相關。為此,我們對17省市聾啞學校的1190例NSHI患者進行GJB2基因的全序列檢測,
⑵小麥基因組研究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的穩產和增產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舉足輕重。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的影響,小麥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對于小麥的育種和品種改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楊煥明:像爭奪國土一樣爭奪基因資源 我國科學家10月在深圳宣布,世界上第一個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繪制完成。承擔該項目的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稱,這是我國在承擔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國際人類單體基因10%任務后,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獨立完成的100%黃種人基因組圖譜。 從
一本小麥基因組學“字典”就此誕生了。 8月17日,《科學》在線發布了一項歷時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的基因組圖譜。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余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干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從大片段基因組區域或整條染色體DNA 上鑒定出基因表達序列(gene expressed sequences)或轉錄單位(transcription units)。在人類基因組30億個堿基對中,發生轉錄的表達序列(即基因)僅占總序列的3~5%。基因組中絕大部
當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心正在由“結構”向“功能”轉移,一個以基因組功能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所謂“后基因組時代”(post-genomics),也即功能基因組(functional genomics)時代,即將到來。如何獲取基因的功能信息,即與人類重大疾病和重要生理功能相關的基因信息,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摘要:綜述了RAPD技術的一些理論性問題,包括RAPD與其它分子標記技術相比的優點,影響結果重復性的因素,顯性標記產生的原因,條帶取舍的標準等。提出在實驗中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方法:嚴格控制反應條件,采用單倍體和單劑量標記,系統學研究中要結合其它方法進行分析,定位基因時要選用合適的群體等。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由于核酸分子雜交的高度特異性及檢測方法的靈敏性,它已成為分子生物學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基因克隆的篩選,酶切圖譜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變的檢測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條核酸單鏈在一定的條件下(適宜的溫室度及離子強度等)可按堿基互補原成雙鏈。雜交的
一個簡單的過程似乎能解釋龐大的基因組是如何保持有序的,但人們無法就這一過程由何驅動達成一致。 Leonid Mirny在辦公椅上轉了一圈,抓起自己筆記本電腦的電源線。他用手指繞出了一個甜甜圈大小的環,興奮地坐立難安:“這就是馬達蛋白不斷擠壓成環的動態過程!”Mirny說。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制。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制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并發表于《自然》之后,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
美國的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對15只常用于生物醫藥研究的小鼠的DNA進行研究來幫助科研人員確定出與環境疾病敏感性相關的基因。目前這些數據被存放在了基因變異數據目錄之下,即小鼠基因組單體型圖譜(將染色體分隔成許多小的片段),從而幫助研究人員找出小鼠中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基因和遺傳變異。這個單體型圖譜公布在7月2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equencing and de novo assembly of a near complete indica rice genome”的文章,對一個秈稻基因組蜀恢498(R498)進行PacBio單分子測序,結合遺傳圖譜和
在深圳,背靠鹽田青翠的北山,有這樣的一家基因測序機構,基因測序規模在全球達到最大。 它是華大基因。有人說它會是下一個華為,下一個騰訊。 它的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每個月平均卻有3份學術論文登上“CNNS(即《Cell(細胞)》、《Nature(自然)》、《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皮膚干細胞研究掀起熱潮 干細胞是指具有強大的多方向分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超級細胞,它能分化成人體中所有類型的細胞,因此也被稱為全能細胞。干細胞研究的主要用途首先用于細胞制藥,其次是用于疾病機理的研究,其商業
8月2日,我國科學家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方法,在人類1號染色體上發現了肝癌的易感基因區域。這將為肝癌的風險預測、早期預防和個體化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事實上,自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繪制完成迄今,科學家已經相繼發現70余種疾病的易感基因,基于此的基因診斷產業已經初現端倪,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