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 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一位業內學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如果早兩年曝出這種情況,塞門扎很可能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另一位研究人員則認為,塞門扎很有可能只是對一些研究做了宏觀指導,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體工作細節。 “我說這些,不是要給他洗地。而是在這樣的科研組織方式下,在這樣的科研生態下,類似情況可能比我們想象得還要普遍——這讓人細思極恐。”上述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早兩年曝出這種情況,塞門扎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國內低氧生理學領域教授韓通(化名)與塞門扎是合作者,也是多年好友。 前幾天,他收到學生發來的一條微信文章,稱塞門扎被曝30......閱讀全文
近日,演員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成為國內輿論熱點。國際上,在翟天臨公開致歉的同一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馬西婭·麥克納特等人在英國《自然》雜志發文,提出維護學術誠信機制的低效問題,呼吁建立專門機構維護科研誠信。 案例之外還有數據。因揭露學術不端而全球著名的“撤稿觀察”網站共同創始人伊萬·奧蘭斯基
近日,演員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成為國內輿論熱點。國際上,在翟天臨公開致歉的同一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馬西婭·麥克納特等人在英國《自然》雜志發文,提出維護學術誠信機制的低效問題,呼吁建立專門機構維護科研誠信。 案例之外還有數據。因揭露學術不端而全球著名的“撤稿觀察”網站共同創始人伊萬·奧蘭斯
7 月24日,西安交通大學6位教授聯合舉報該校長江學者造假;7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認定該校副校長黃慶論文抄襲事實成立,取消其博士學位;7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原所長成崇德被同事舉報,并稱之為“學術巨騙”;7月6日,鄭州大學嚴肅處理賈士秋教授聘任論文作假行為,決定免去其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職
只要交一千多元錢,一篇職稱論文就能代寫保發,而學位論文則要貴一些。博士論文大概一篇五六萬元,碩士論文則是五千到一萬元,難度大一些的比如醫學類的論文則要更貴,一篇碩士論文要價大概一萬七千元左右。 論文造假,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近年來,從教授博導到普通學生,媒體曝光的論文造假事件呈高發態勢。央視
近日,有媒體曝出美國愛荷華大學近百名中國學生涉嫌找人代課、代考等學術欺詐行為,或將面臨遣返。5月底,美國教育咨詢公司厚仁教育發布的《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指出,去年在約8000名被開除的留美中國學生中,有近23%是由于學術不端。 海外學子學術誠信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
近日,由國家多部門組成的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發布饒毅舉報裴鋼論文涉嫌造假的調查結果,認為裴鋼論文“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 大家很關心調查結果是如何出爐的、是否可靠。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就網友關心的問題走訪了包括中科院在內的多個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閱研相關原始權威材料,請教相關知
學術造假已經不再是什么新鮮話題,歷史上的學術騙子也是數不勝數。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 學術界可能是這世界上僅以“自我審查”作為主要行為監督方法的群體之一。
2015-2016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案件多達61起,包括印曉星、湯道權、郭傳友、徐夙俠、吳國玉、王明明等61位教授學者,數量之多令人瞠目結舌。 近年來,我國學術不端的現象層出不窮,科研人士的道德水準良莠不齊,接二連三的學術造假事件使得中國科研學術界的風氣每況愈下,一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
在身陷學術爭論,被質疑是否具有可重復性一年后,英國《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韓春雨團隊的撤稿聲明:“由于科研界一直無法根據我們論文提供的實驗方案重復出論文圖4所示的關鍵結果,我們決定撤回這項研究。”韓春雨稱,撤稿是出于“科研記錄的完整性”的主動行為,并表示“實驗還需繼續論證和完善”。 “新華視
劉堯劉堯 如果沒有學術啄木鳥機構依據法規介入學術生態治理,要恢復學術生態平衡,終究難以見到實效。結果可能是,一個造假者倒下,還可能有無數個造假者野蠻生長。 廈門大學教授傅瑾因偽造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文憑被辭退,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陸駿履歷造假被開除……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
堅守學術道德就是保護學術生態——兩會代表委員共議學術道德建設 兩會伊始,剛剛就造假事件作出處理意見的浙江大學校長楊衛代表數度嚴正指出:浙江大學對類似事件將“出一件事,就處理一件事,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學術不端的人”。 一個屢屢成為公眾焦點的話題,卻又屢屢發生,這不能不讓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
李真真走上講臺,一開始就講起了去年4月21日的撤稿事件。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撤銷《腫瘤生物學》發表的107篇論文。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這次撤稿創下了多項紀錄:國外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多,單個期刊撤稿總量最多,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總量最多。” 李真真是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
著名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這次盯上了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著名學術質疑網站 Pubpeer 陸續刊登了詹啟敏的 25 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這些陸續被曝光的論文涉及將相同圖片 PS 后應用于不同實驗甚至不同文章中、捏造實驗數據和嚴重違反動物倫理。25 篇論文相關的評論指向或
加強科學規范管理和倫理道德建設是營造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2019年9月,我國科技部、中宣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20個部委聯合印發《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明確學術不端行為的定義為:“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科學研究行為準則與規范的行為”。國際方面,1992
論文署名缺乏規范是當前學術界的一大痼疾。唐春成繪良好科學道德風尚的形成需全社會付出努力。李二寶 繪 徐匡迪簡介 徐匡迪院士是冶金領域著名的科學家,是我國噴射冶金技術的開拓者,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市市長、中國工程院院長,被英國皇家工程院、瑞典皇家工程院、美國工程院和俄羅斯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頻出。當然從客觀上說,任何組織或團體都不能保證自己內部不會出現學術不端問題。但如何處置學術不端事件,卻反映出學術機構對學術不端的態度以及學術不端問題的現實狀況。 2018年11月,哈佛大學下屬醫學中心主動舉報并要求撤下某知名教授31篇稿件,同時認罰1
在這里,只要交一千多塊錢,一篇職稱論文就能代寫保發,而學位論文則要貴一些。博士論文大概一篇大概五、六萬元,碩士論文則是五千到一萬元左右,難度大一些的比如醫學類的論文則要更貴,一篇碩士論文要價大概一萬七左右。 論文造假,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近年來,從教授博導到普通學生,媒體曝光的論文造假事件呈高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 “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復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正春風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都擠滿了學生,韓春雨在介紹新發現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講述過程中,他愉快地
“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復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正春風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都擠滿了學生,韓春雨在介紹新發現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講述過程中,他愉快地抖了很多“包袱”,基本都響了——人們報以陣陣笑聲。 5月2日,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圖片來源于網絡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欺詐問題上樹
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近日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涉嫌論文“造假”。在詹啟敏遭到質疑的25篇論文中,大體可分為三類:實驗圖像重復,違反動物實驗倫理以及實驗結果或存在常識性錯誤,還有個別為引物無效或缺失。 在PubPeer上,目前詹啟敏團隊對四篇論文進
日本京都大學iPS(多能誘導干細胞)細胞研究所近日的論文造假事件再次引起人們對學術造假的討論。從已有案例看,無論日韓還是歐美,造假者均被嚴懲,為何仍不斷有人不惜拿自己的學術生涯去冒險? 被發現的只是冰山一角 “首先,論文造假被發現的概率極小,絕大部分論文不會被關注或重復。”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
最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 曹院士是免疫學大牛,在全世界的學術地位都極高!但學術界是一個特別容不得造假的地方。這一錘下去,半個科研圈都驚得信仰崩潰了。 微博網民一開始噴曹院士騙子,再噴南開藥丸,后來質疑曹的這個院士頭銜估計也是騙來
2010年10月8~14日,在《科學新聞》邀請下,美國Science雜志總編輯、美國科學院前院長布魯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先后訪問了北京、武漢和上海,進行了多場報告并參加了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轉基因傳播與對話研討會。 盡管已經72歲高齡,但是艾伯茨
這兩天,哈佛大學公布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關于心臟干細胞研究論文造假處置結果一事仍在發酵。科學網微信公眾號就此事件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10月20日,已有3000多微信用戶參與問答,超九成投票者認為哈佛大學的處理“做法合理,對學術不端絕不姑息”。 哈
這兩天,哈佛大學公布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關于心臟干細胞研究論文造假處置結果一事仍在發酵。科學網微信公眾號就此事件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10月20日,已有3000多微信用戶參與問答,超九成投票者認為哈佛大學的處理“做法合理,對學術不端絕不姑息”。 哈
畢業季又到了,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穿起學士服、碩士服拍照留念,也有一些人,在宿舍里緊盯電腦,等待畢業論文發表的結果。 這當然很重要,如果論文沒能發表,很可能領不到畢業證。多年以來,因為一條“在核心期刊發文章才能畢業”的規定,不少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他們的導師絞盡腦汁,東奔西跑。
近日,我國正著手建立健全學術期刊管理和預警制度,通過開展“清網行動”,互聯網中“論文買賣”等若干組關鍵詞的搜索結果數據大幅減少。 據了解,此次科技部建立學術期刊預警制度,實際上是支持相關機構發布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預警名單,并實行動態跟蹤、及時調整。將罔顧學術質量、管理混亂、商業利益至上,造成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