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戶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9月30日的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果蠅進行實驗,發現某些良性腫瘤發生癌變是由于良性腫瘤細胞內合成能量的線粒體功能減弱。 報告指出,研究人員之前已知線粒體異常與癌變有關聯,但這次是首次在生物體內確認這一機制。如果能夠遏制這種機制,將有助于開發新的癌癥治療方法。 研究小組在果蠅的眼球組織內激活與腫瘤發病有關的Ras基因,制作出良性腫瘤。這種良性腫瘤本身不會擴散和轉移,但是當良性腫瘤細胞的一部分發生基因變異,導致細胞內合成能量的線粒體功能減弱后,研究人員發現良性腫瘤細胞發生癌變,并具有擴散和轉移的能力。 研究小組還發現,線粒體功能減弱的細胞會分泌引發炎癥和細胞增殖的兩種蛋白質,從而導致癌變。 研究小組負責人井垣達吏指出:“研究人員以前一直不清楚癌細胞中線粒體功能減弱對癌癥發病的具體作用。此次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減弱......閱讀全文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中山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patial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clonal evolution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圍繞著腫瘤動物模型的構建,為大家介紹了腫瘤研究中各種實用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相信大家應該收獲頗多。動物水平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接近臨床的數據分析,與此同時,腫瘤細胞的實驗研究也同樣重要,它是腫瘤研究的初級階段,可以更加快捷地提供在體外水平的研究結果。本期我們就開啟腫瘤細胞學新
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許多所謂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正處于癌變的微小腫瘤。例如從意外死亡的40-50歲健康婦女尸檢中發現,大約有1/3的婦女乳腺中有微小原位腫瘤;在男性前列腺也發現類似的現象。多數年齡在50-70歲人的甲狀腺活檢也都能發現原位腫瘤,但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人并不會患腫瘤。此外,
“常見的”癌細胞 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許多所謂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正處于癌變的微小腫瘤。 例如從意外死亡的 40~50歲健康婦女尸檢中發現,大約有1/3的婦女乳腺中有微小原位腫瘤;在男性前列腺也發現類似的現象。多數年齡在50~70歲的人的甲狀腺活檢也都能發現原位腫瘤,但這些人中的絕大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人體中的癌細胞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全世界每天都有數萬的科學家在苦苦探尋答案,真相正在被一點一點地揭示出來。最近,浙大王英杰教授和沈炳輝教授的聯合課題組在干細胞研究中發現,當兩種關鍵蛋白質“失控”發生越位碰撞后,就會引發一系列變化,將一個正常的干細胞變成腫瘤干細胞。美國當地時間10月4日,這項
顏 寧清華大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施一公先生的得意門生.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入選Nature雜志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 一個科學家最滿足的時刻,其實并不是發表了論文,而是,當你在經過多年與它的斗爭之后,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一個規律,看到了一個現象,明白了一個機理,解決了一個問題,那一刻之美、之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干細胞可以分化成不同類型的體細胞,是生物體中的“永生之種”。但是,其一旦變成腫瘤干細胞,則由“天使”變成了“魔鬼”,使癌癥久治不愈。 最近,科學家找到了干細胞癌變的重要機制,為癌癥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基礎。 一提到癌癥,映入很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個詞便是“不治之癥”。癌細胞讓人膽寒的
惡性腫瘤是自主持續生長的異常組織塊,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每年的發病人數在上千萬)。腫瘤已被作為一種細胞周期異常性疾病(cell cycle disease),腫瘤的基本特征是細胞的失控性生長,包括細胞的死亡(凋亡)的減少或增殖的增加,以及細胞的去分化等多個細胞生命活動,它們
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題為“FAF1 phosphorylation by AKT accumulates TGF-β type II receptor and driv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的文章,闡釋了發揮腫瘤抑制功能的TGF-β信號
下午三點多,我剛上班,就接了好幾個電話。最近體檢人數較多,他們大多數咨詢的都是腫瘤標志物。其中一個體檢者語氣尤其焦急:“醫生,我不會得癌癥了吧?腫瘤標志物有幾項都高。”我問了她的姓名,然后從電腦調出她的結果:AFP:5.3(參考值0-10)CEA:9.6(參考值0-6)CA19-9:4
近日,在由廣東省食用菌行業協會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主辦,廣東粵微食用菌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2010年南方食用菌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楊柏華關于靈芝孢子油抑制腫瘤干細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報告引起高度關注。 楊柏華同時也是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客座教授。楊柏華認為,從腫瘤發
前兩日,轉化醫學網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癥 已被批準臨床使用》的文章,文章里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注:沒說一滴血就可以測出癌癥)。”網友紛紛表示:“如果這是真
昨日,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癥 已被批準臨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網絡,文章里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注:沒說一滴血就可以測出癌癥)。”網友紛紛表示:“如果這是真的,那是重大喜
在《Molecular 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一種被視作是在早期癌癥形成過程中充當腫瘤抑制因子的蛋白——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在細胞一旦進入到癌前狀態后實際上可對癌癥起促進作用。 這一研究發現讓調查者們感到驚喜,它增大了一種誘人的
加拿大工程師研發出一種以卷紙形式生長癌細胞的新方式,不僅可模擬腫瘤的3D生長環境,還可在數秒鐘之內展開。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志描述的此研究平臺,為加速新藥開發及理解癌癥細胞行為方式提供了新手段。 利用傳統培養皿研究癌細胞具有明顯的缺點。腫瘤細胞是以三維方式生長的,而培養皿僅是兩維的。此外
加拿大工程師研發出一種以卷紙形式生長癌細胞的新方式,不僅可模擬腫瘤的3D生長環境,還可在數秒鐘之內展開。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志描述的此研究平臺,為加速新藥開發及理解癌癥細胞行為方式提供了新手段。 利用傳統培養皿研究癌細胞具有明顯的缺點。腫瘤細胞是以三維方式生長的,而培養皿僅是兩維的。此外,
四、關于蛋白指紋圖譜隨訪的推薦方案對治療后的癌癥患者,應用蛋白指紋圖譜檢測,可監控癌癥的復發和轉移,檢測的時間可參照關于蛋白指紋圖譜隨訪的推薦方案:術后或放、化療結束后第6周開始第1次復查;3年間每3個月一次;3到5年間每半年1次;5到7年間每年1次;7年后可停止復查;期間如發現升高,1月內再復檢1
* 腫瘤標志物的聯合應用推薦方案腫瘤類型 腫瘤標志物(按檢測的順序排列,如果已確診,括號內的項目可不檢測)肝 AFP+CEA+(AFU)結、直腸、膽道 CEA+CA199(+CA242+CA50 )胰 CEA+CA199+CA242(+CA50 )胃
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癥 已被批準臨床使用》的文章最近網上很火。文章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一時間,“滴血測癌”這一提法熱度飆升。這事靠譜嗎?求證欄目記者得到了羅永章團隊
近日,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因抵御癌癥而耗盡的T細胞的功能,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Science Immunology上。 文章中,研究人員闡明了烯醇化酶1(enolase 1)水平的下降對T細胞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繞過該影響給機體免疫系統
近日,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因抵御癌癥而耗盡的T細胞的功能,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Science Immunology上。文章中,研究人員闡明了烯醇化酶1(enolase 1)水平的下降對T細胞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繞過該影響給機體免疫系統“充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2月12日,第一屆生命組學與精準醫學大會在北京空管科技交流中心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臨床應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會以及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CNHUPO)主辦,生命科學領域頂尖雜志Science和首都醫科大學檢驗診斷學
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人體中的兩種蛋白質發生異常碰撞后,能夠令一個正常的干細胞變為腫瘤干細胞,腫瘤干細胞能夠持續分裂產生多種癌細胞,令癌癥難以根治。這一發現為癌癥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成人體內多種功能細胞,因此被視為人體內的“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干細胞中發現了一類特殊的細胞亞群,其似乎能發送信號促進周圍細胞發育和生長。這種人類多能性創始人細胞(human pluripotent founder cells)及其鑒別細胞過程的發現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更
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干細胞中發現了一類特殊的細胞亞群,其似乎能發送信號促進周圍細胞發育和生長。這種人類多能性創始人細胞(human pluripotent founder cells)及其鑒別細胞過程的發現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癌變腫瘤的生長,以及人類干細胞如何
流式細胞術(FCM)是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80年代開始從基礎研究發展到臨床醫學研究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監測。我國在80年代初引進了第一臺流式細胞儀,到目前在醫學院校、科研機構和醫院已經有100多臺。 FCM采用流式細胞儀對細胞懸液進行快速分析,通過對流動液體中排列成單列的細胞進行逐
流式細胞術(FCM)是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80年代開始從基礎研究發展到臨床醫學研究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監測。我國在80年代初引進了第一臺流式細胞儀,到目前在醫學院校、科研機構和醫院已經有100多臺。 FCM采用流式細胞儀對細胞懸液進行快速分析,通過對流動液體中排列成單列的細胞進行逐個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