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皮膚癌中,黑色素瘤約占1%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由黑色素細胞基因突變引起的一種病,雖然在所有皮膚癌中,黑色素瘤約占1%,但卻是皮膚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被稱為“皮膚癌之王”。2020年3月,黑色素瘤患者新來了一款新的療法——諾華的達拉非尼/曲美替尼聯合療法,該聯合療法獲NMPA批準用于BRAF V600突變陽性的3期黑色素瘤患者完全切除后的輔助治療。 達拉非尼是一種強效和選擇性BRAF激酶活性抑制劑,曲美替尼片是一種可逆的、高選擇性MEK1和MEK2激酶活性的變構抑制劑。這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以同時抑制BRAF和MEK兩個靶點,達到比單藥更好的效果。多項全球關鍵性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對比靶向單藥治療,達拉非尼和曲美替尼聯合使用可幫助晚期BRAF V600突變黑色素瘤患者,得到更高的疾病緩解,實現更長的無進展生存。......閱讀全文
怎樣預防黑色素瘤?
盡量避免日光暴曬。夏天戶外運動時穿防曬服,戴防曬帽和太陽鏡,涂防曬霜。避免使用曬黑燈和曬黑床。 避免對原發性色素痣的長期慢性刺激。 原發色素痣發生慢性感染時,應積極治療。 對原發色素痣應密切觀察其大小、顏色、邊界或形態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應盡快就診。
惡性黑色素瘤的檢查
早期診斷有時較困難,必須詳細追問病史,家族史,進行細致的全身和眼部檢查,此外,還應行鞏膜透照,超聲波,FFA,CT及MRI等檢查,以期作出診斷。必要時需要取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組織病理:黑素細胞異常增生,在表皮內或表皮-真皮界處形成一些細胞巢。這些細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
概述黑色素瘤的癥狀
惡性黑色素瘤好發于男性,且男性患者死亡率比女性患者高。女性患者的腫瘤好發部位是腿部(尤其是小腿),男性則為背部和頭頸部。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人群中,原發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約占50%,常見部位為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20%~30%的患者可原發于黏膜,如直腸、肛門、外陰、眼、口鼻咽等部位。
簡述黑色素瘤的定義
黑色素瘤,通常是指惡性黑色素瘤,由黑色素細胞惡變而來的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簡稱惡黑。 惡性黑色素瘤多發生于皮膚,也可發生于黏膜(包括內臟黏膜)、眼葡萄膜、軟腦膜等部位。 我國人群好發于肢端皮膚(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 惡性黑色素瘤不會傳染,但可能存在個別的家族性多發現象。
惡性黑色素瘤的簡介
惡性黑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皮膚黑素瘤表現為色素性皮損在數月或數年中發生明顯改變。雖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度高,轉移發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很重要。惡性黑素瘤大多發生于成人,巨大性先天性色素痣繼發癌變的病例多見于兒童。
惡性黑色素瘤診治體會
惡性黑色素瘤占所有癌癥患者的1%~3%,是指有惡性變化的色素斑痣,但并非所有黑色素瘤一定由斑痣惡變而來,亦可自然發生,在惡性黑色素瘤病人中,約有20%的黑色素瘤無色素出現,故色素多少與惡性程度無關。創傷、局部長期**和不恰當的治療對斑痣(交界痣及混合痣)轉變為惡性黑色素瘤有顯著的關系。 惡性黑色素
惡性黑色素瘤的病因
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一些研究資料提示,其發生與下列危險因素有關:基因、環境及基因/環境共同因素。比如不典型(發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導致色素沉著的皮膚、不容易曬黑皮膚、紅色頭發人種、強的間斷日光暴露、日曬傷、多發黑色素細胞痣等。基因/環境多種因素導致黑素瘤惡性轉化。惡性轉化的關鍵細胞通路:R
黑色素瘤:-“黑”誠勿擾
幾年前著名導演馮小剛的一部喜劇電影《非誠勿擾2》讓更多中國人認識了皮膚癌。片中由孫紅雷飾演的角色因為患上了黑色素瘤這種“不治之癥”而對生活放棄了希望。他拒絕積極的治療,而是給自己辦了場親自參加的活人追悼會,還留下了風行一時的“見或不見”體。 概率相當于被雷劈死 然而就像片中葛優等人扮
惡性黑色素瘤的檢查
早期診斷有時較困難,必須詳細追問病史,家族史,進行細致的全身和眼部檢查,此外,還應行鞏膜透照,超聲波,FFA,CT及MRI等檢查,以期作出診斷。必要時需要取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組織病理:黑素細胞異常增生,在表皮內或表皮-真皮界處形成一些細胞巢。這些細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
黑色素瘤疫苗研發失敗
MAGE-A3第三期試驗失敗。 圖片來源: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近日,英國藥物巨頭——葛蘭素史克公司(GSK)宣布,一種正在進行第三期試驗的免疫療法失敗。 但是該公司依然對其抱有希望,因為它對一些有特定遺傳特性的患者有幫助,所以試驗仍在進行當中。
惡性黑色素瘤的預防
盡量避免日曬,使用遮陽屏是重要的一級預防措施,特別是對那些高危人群,加強對一般群眾和專業人員的教育,提高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更為重要。 (一)腫瘤浸潤深度 腫瘤厚度與預后密切相關,Balch等(1982)報道的1442例惡性黑色素瘤療效分析,其中357例原發灶≤0.75mm者的5
惡性黑色素瘤的檢查
早期診斷有時較困難,必須詳細追問病史,家族史,進行細致的全身和眼部檢查,此外,還應行鞏膜透照,超聲波,FFA,CT及MRI等檢查,以期作出診斷。必要時需要取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組織病理:黑素細胞異常增生,在表皮內或表皮-真皮界處形成一些細胞巢。這些細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
怎樣診斷惡性黑色素瘤?
對于可疑皮損可采用ABCDE標準進行判斷。A(Asymmey)代表不對稱,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邊界不規則,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樣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徑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損隆起、進展
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的簡介
對早期未轉移的損害應手術切除,應根據Breslow深度確定切除皮損周邊正常皮膚的范圍,如果是指(趾)惡性黑素瘤,可采用截指(趾)術。應切除受累淋巴結,但預防性淋巴結切除仍有爭議。肢體動脈灌注抗有絲分裂藥物治療肢體黑素瘤有一定療效。對于發生廣泛轉移者可采用聯合化療和放射治療。生物化學治療和分子靶向
惡性黑色素瘤的疾病預防
盡量避免日曬,使用遮陽屏是重要的一級預防措施,特別是對那些高危人群,加強對一般群眾和專業人員的教育,提高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更為重要。 (一)腫瘤浸潤深度 腫瘤厚度與預后密切相關,Balch等(1982)報道的1442例惡性黑色素瘤療效分析,其中357例原發灶≤0.75mm者的5
概述黑色素瘤的治療相關
黑色素瘤的惡性程度較高,多發生轉移,預后較差。因此,早期診斷與及時合理治療極其重要。及早局部手術切除是爭取治愈的最佳方法,切除原則以局部不復發為標準。化療僅適合晚期患者,免疫療法仍處在試驗階段,療效不確定。所需治療費用與選擇的治療方法有關。
艱難探尋黑色素瘤致病基因
有時候對一個異常的特殊的病例深入挖掘,往往可以獲得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本文作者目前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做助理教授,這是此前作者在美國 國立衛生研究院做訪問學者期間的一段科研經歷。她圍繞國外同行已經放棄的一個病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找到了一種黑色素瘤的新致病基因。 被擱淺的經典病例研究
幫助黑色素瘤轉移的miRNA
在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中,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揭開了黑色素瘤(最具侵襲性的皮膚癌)的轉移機制。 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發現,在擴散到其他器官之前,黑色素瘤會發送出含有microRNA分子的微小囊泡。這可誘導真皮的形 態變化,準備
惡性黑色素瘤的常見癥狀
為了仔細詳查皮膚的病變,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鏡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①顏色: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紅,白或藍混雜不勻,遇皮痣出現顏色改變,應特別提高警惕。 ②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③表面:不光
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鑒別
病理分級: 1.侵襲深度分級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襲深度與預后的關系后,根據侵襲深度將黑瘤分為5級。分級越高預后越差。 Ⅰ級:瘤細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內。 Ⅱ級:瘤細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頭層。 Ⅲ級:瘤細胞充滿真皮乳頭層,并進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網狀層。 Ⅳ級:
惡性黑色素瘤的預后介紹
依賴于診斷時的分期。局部、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者預后較好。Ⅰ/Ⅱ期女性生存率高于男性,軀干、頭頸部原發黑色素瘤比四肢的差。高齡與黑色素瘤存活率成反比,Ⅲ期黑色素瘤具有明顯不同的預后: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數量多提示預后差,Ⅳ期黑色素瘤重要的預后因素是遠處轉移的位置,內臟轉移比非內臟(皮膚及遠端淋巴結)轉
惡性黑色素瘤的常見癥狀
為了仔細詳查皮膚的病變,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鏡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①顏色: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紅,白或藍混雜不勻,遇皮痣出現顏色改變,應特別提高警惕。 ②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③表面:不光
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鑒別
1.侵襲深度分級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襲深度與預后的關系后,根據侵襲深度將黑瘤分為5級。分級越高預后越差。 Ⅰ級:瘤細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內。 Ⅱ級:瘤細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頭層。 Ⅲ級:瘤細胞充滿真皮乳頭層,并進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網狀層。 Ⅳ級:瘤細胞已侵犯到
藥物治療黑色素瘤的介紹
目前缺乏針對惡性黑色素瘤的高效化療藥物,主要用于術后的輔助治療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療。 大劑量干擾素皮下注射,如INF-γ、INF-α2a,INF-α2b干擾素。不同類別的干擾素,注射劑量、頻率和療程均有不同。 化療:療效欠佳。適合于已有轉移的晚期患者。部分患者應用化療后,可緩解癥狀,延長存活
黑色素瘤的相關治療介紹
1、放射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不敏感,僅用于特殊情況下的輔助治療,如不能耐受手術、手術切除不盡但又無法再次手術、或腦和骨轉移后的姑息治療,以及小型或中型脈絡膜黑色素瘤的治療。例如高能量X線、粒子束照射、中子俘獲治療等。 2、前沿治療 主要是生物制劑治療,包括:BRAF抑制劑(輔助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分析
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一些研究資料提示,其發生與下列危險因素有關:基因、環境及基因/環境共同因素。比如不典型(發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導致色素沉著的皮膚、不容易曬黑皮膚、紅色頭發人種、強的間斷日光暴露、日曬傷、多發黑色素細胞痣等。基因/環境多種因素導致黑素瘤惡性轉化。惡性轉化的關鍵細胞通路
如何診斷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對于可疑皮損可采用ABCDE標準進行判斷。A(Asymmey)代表不對稱,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邊界不規則,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樣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徑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損隆起、進展
如何診斷脈絡膜黑色素瘤?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診斷本病并不困難。 病理組織學改變::脈絡膜黑色素瘤是由不同形態的細胞及細胞質和核組成,其所含黑色素程度不一,有些無色素,有些全黑,有些呈灰色或棕色,多數血管豐富,有些血管較粗,但管壁很薄。因此,在大的腫瘤內,常可見出血及壞死。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療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由眼睛葡萄膜內的黑色素細胞引起,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發病機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分子發病機理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但是從皮膚黑素瘤和其它黑色素瘤亞型,包括結膜黑素瘤的不同。與皮膚黑色素瘤不同,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遺傳特征是少量改變。理解分子發病機制的進展可能最終為轉移性
關于黑色素瘤的預后介紹
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預后依賴于診斷時的分期,總體預后不佳。 I/II期惡性黑色素瘤預后相關的因素還包括年齡、性別和原發部位。I/II期女性存活率高于男性;原發黑色素瘤的位置在軀干、頭部及頸部比發生在四肢的預后差。年齡與黑色素瘤存活率成反比。 局部、沒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的患者,預后相對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