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并吡咯二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吡咯并吡咯二酮(DPP)是一類重要的人工合成染料,具有色彩鮮艷、優異的光穩定性和熱穩定性等優勢。近年來,作為電子受體單元,學界構筑了系列DPP基共軛分子和聚合物,并廣泛應用于有機場效應晶體管、有機光伏器件、有機熱電、單線態裂分、光動力治療等領域的研究中。大多數的DPP衍生物N-位為烷基側鏈,共軛單元如噻吩等通過單鍵與DPP相連接。作為新的共軛分子和大分子的構筑單元,N-芳基化和共軛拓展的DPP衍生物的合成鮮有報道,且限于特殊的底物結構和需要多步反應。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技術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近年來設計合成了系列基于DPP的共軛聚合物,并利用側鏈官能化策略,發展了系列高遷移率有機聚合物半導體(J. Am. Chem. Soc. 2016, 138, 173;Sci. Adv. 2016, 2, e1600076;Chem. Mater. 2018, 30, ......閱讀全文
吡咯并吡咯二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吡咯并吡咯二酮(DPP)是一類重要的人工合成染料,具有色彩鮮艷、優異的光穩定性和熱穩定性等優勢。近年來,作為電子受體單元,學界構筑了系列DPP基共軛分子和聚合物,并廣泛應用于有機場效應晶體管、有機光伏器件、有機熱電、單線態裂分、光動力治療等領域的研究中。大多數的DPP衍生物N-位為烷基側鏈,共軛
側鏈調控共軛聚合物半導體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有機共軛聚合物由于其優異的半導體性能,以及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前景,受到廣泛關注。載流子遷移率是有機半導體性能的重要參數。國內外眾多課題組主要通過設計合成新的共軛分子和高分子來調節分子的電子結構和聚集態結構,進而提高載流子遷移率。近年來,研究結果表明共軛分子和高分子中的烷基側鏈的結構不僅可以
共軛體系的共軛效應介紹
在單烯烴中碳碳雙鍵上的π電子的運動范圍,局限在兩個碳原子之間,稱為定域運動。在雙鍵單鍵雙鍵共軛的體系,如1,3-丁二烯分子中4個碳原子上的π電子的運動范圍,已不局限于兩個碳原子之間,而是在4個碳原子的分子軌道中運動,稱為離域現象。π電子的離域現象使得電子云的密度分布有所改變,內能降低,分子更趨于
化學所在有機共軛聚合物半導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有機共軛聚合物由于具有優異的半導體性質,其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人們發現聚合物的側鏈不僅可以提高聚合物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性,而且可以影響聚合物的半導體性能。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科研人員在調控側鏈改變聚合物半導體性能
化學所在制備強熒光二維共軛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方面獲進展
二維共軛聚合物(2DCPs)是一類新型的半導體材料體系。2DCPs獨特的拓展二維共軛結構,預示著優異的光電特性,在有機電子學領域頗具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報道的多數2DCPs材料的光電性能相對較差,以及具有強熒光特性的二維共軛聚合物半導體方面的報道較少。該類材料熒光猝滅的原因是2DCPs體系中緊密的層
DPP6基因編碼功能及結構描述
該基因編碼一個單程ii型膜蛋白,它是絲氨酸蛋白酶肽酶s9b家族的成員。這種蛋白質沒有可檢測到的蛋白酶活性,很可能是由于缺乏絲氨酸蛋白酶催化域中通常存在的保守絲氨酸殘基。然而,它確實結合了特定的電壓門控鉀通道,并改變了它們的表達和生物物理特性。該基因的變異可能與肌萎縮側索硬化和特發性室顫的易感性有關。
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DPPIV檢測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葛廣波、楊凌團隊研發了一種全新的二肽基肽酶-IV(DPP-IV, 又稱CD26)高特異性熒光探針,并將其用于人血及組織中DPP-IV的活性檢測以及活細胞和組織層面的目標酶功能成像研究,相關工作在線發表在生物分析領域著名刊物Biosensors and Bioelec
什么是共軛效應?
在單烯烴中碳碳雙鍵上的π電子的運動范圍,局限在兩個碳原子之間,稱為定域運動。在雙鍵單鍵雙鍵共軛的體系,如1,3-丁二烯分子中4個碳原子上的π電子的運動范圍,已不局限于兩個碳原子之間,而是在4個碳原子的分子軌道中運動,稱為離域現象。π電子的離域現象使得電子云的密度分布有所改變,內能降低,分子更趨于穩定
什么是共軛效應
共軛效應又稱離域效應,是指共軛體系中由于原子間的相互影響而使體系內的π電子 (或p電子)分布發生變化的一種電子效應稱為共軛效應。共軛體系能降低體系π電子云密度的基團有吸電子的共軛效應,能增高共軛體系π電子云密度的基團有給電子的共軛效應。單雙建交替出現的體系或雙鍵碳的相鄰原子上有p軌道的體系均為共軛體
共軛效應的影響
所謂共軛效應,是指在分子中形成離域的pai鍵,使電子能在整個空間運動,從而降低了能量,使結構更穩定。對于一個產生共軛結構的反應,由于產物能量更低,會使得這個方向反應的趨勢更大,另外就是對化學鍵性質的改變,例如在CH2=CH-CH=CH2中,四個碳是共軛結構,從而使得鍵長平均化,第二個C-C鍵變短,類
什么是共軛效應?
共軛效應 (conjugated effect) ,又稱離域效應,是指共軛體系中由于原子間的相互影響而使體系內的π電子(或p電子)分布發生變化的一種電子效應。凡共軛體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體系的π電子云密度,則這些基團有吸電子共軛效應,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軛體系上的取代
劉云圻院士團隊Adv.-Mater.:可彎曲的高性能雙極性晶體管
有機場效應晶體管(OFETs)具有質量輕、可彎曲和可大面積溶液加工等特點,在柔性電子學和可穿戴器件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高性能的有機半導體材料是OFET的核心組成部分以及OFET應用的基礎。其中,雙極性材料在制備低成本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路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目前報道的大部
DPP6基因突變與藥物因子介紹
該基因編碼一個單程ii型膜蛋白,它是絲氨酸蛋白酶肽酶s9b家族的成員。這種蛋白質沒有可檢測到的蛋白酶活性,很可能是由于缺乏絲氨酸蛋白酶催化域中通常存在的保守絲氨酸殘基。然而,它確實結合了特定的電壓門控鉀通道,并改變了它們的表達和生物物理特性。該基因的變異可能與肌萎縮側索硬化和特發性室顫的易感性有關。
DPP6基因的結構特點和生理作用
該基因編碼一個單程ii型膜蛋白,它是絲氨酸蛋白酶肽酶s9b家族的成員。這種蛋白質沒有可檢測到的蛋白酶活性,很可能是由于缺乏絲氨酸蛋白酶催化域中通常存在的保守絲氨酸殘基。然而,它確實結合了特定的電壓門控鉀通道,并改變了它們的表達和生物物理特性。該基因的變異可能與肌萎縮側索硬化和特發性室顫的易感性有關。
共軛二烯烴的應用
以丁二烯和異戊二烯為代表的碳四及碳五餾分用途越來越廣泛。丁二烯是C4餾分中最重要的組分之一,在石油化工烯烴原料中的地位僅次于乙烯和丙烯。C5餾分中最具有利用價值的是異戊二烯、間戊二烯、和環戊二烯三種共軛二烯烴,其中異戊二烯是主要產品之一。作為典型的共軛二烯烴,丁二烯和異戊二烯是合成橡膠的主要原料單體
關于共軛效應的介紹
“共軛效應是穩定的”是有機化學的最基本原理之一。但是,自30年代起,鍵長平均化,4N+2芳香性理論,苯環D6h構架的起因,分子的構象和共軛效應的因果關系,π-電子離域的結構效應等已經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Vollhardt等合成了中心苯環具有環己三烯幾何特征的亞苯類化合物,Sta
什么是同共軛效應?
又稱p軌道與p軌道的σ型重疊。甲基以上的烷基,除有超共軛效應外,還可能產生同共軛效應。所有同共軛效應,原是指β碳原子上的C-H鍵與鄰近的π鍵間的相互作用。大量的化學活性和電子光譜的數據表明,在丙烯基離子和類似的烯羰基中,存在一種特殊的p-π或π-π共軛現象,即所謂同共軛效應: 在丙烯基離子中是
共軛雙鍵的概念
共軛雙鍵體系即雙鍵和單鍵交替的分子結構產生共軛效應。共軛效應的特點是化學鍵的極化作用可以沿共軛體系傳遞得很遠。例如:共軛的結果是電子的離域,共軛體系內單鍵變短而雙鍵變長,單雙鍵長度差別縮小乃至消失。這樣的體系比較穩定。如苯分子中六個碳-碳都是1.39A,而普通的碳-碳雙鍵的鍵長為1.34A,碳-碳單
共軛體系的基本特點
在共軛體系中,雖然各原子間電子云密度不完全相同,但由于電子離域,使得單雙鍵的差別減小,鍵長有趨于平均化的傾向。共軛體系越長,單雙鍵差別越小。另外,由于電子離域作用,共軛體系能量降低,因而共軛體系比非共軛體系更加穩定。這可以從它們的氫化熱的數據得到證明。CH3CH=CHCH=CH2+2H2?——> C
簡述共軛體系的特點
在共軛體系中,雖然各原子間電子云密度不完全相同,但由于電子離域,使得單雙鍵的差別減小,鍵長有趨于平均化的傾向。共軛體系越長,單雙鍵差別越小。另外,由于電子離域作用,共軛體系能量降低,因而共軛體系比非共軛體系更加穩定。這可以從它們的氫化熱的數據得到證明。 CH3CH=CHCH=CH2+2H2 —
關于共軛雙鍵的簡介
在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中單鍵與雙鍵相間的情況稱為共軛雙鍵。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中由一個單鍵隔開的兩個雙鍵。以C=C-C=C表示。 含有共軛雙鍵的分子比含孤立雙鍵的分子較為穩定,能量較小,共軛雙鍵中單鍵與雙鍵的鍵長趨于平均化。
共軛亞油酸的基本簡介
共軛亞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以下簡稱CLA)是亞油酸的所有立體和位置異構體混合物的總稱,可以看作是亞油酸的次生衍生物,分子式為C17H31COOH。共軛亞油酸的雙鍵可位于7和9,8和10,9和11,10和12,11和13,12和14位置上,其中每個雙鍵又有順式(ci
共軛二烯烴的雙烯合成
雙烯合成又稱狄爾斯-阿爾德(Diels-Alder反應)。共軛二烯烴和某些具有碳碳雙鍵、三鍵的不飽和化合物進行1,4一加成,生成環狀化合物的反應稱為雙烯合成反應。狄爾斯一阿爾德反應是協同反應,即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是相互協調地在同一步驟中完成的。在光照或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物分子彼此靠近,互相作用,
共軛堿單分子消除反應
反應物先與堿作用,失去β氫原子,生成反應物的共軛堿碳負離子,然后從這個碳負離子失去離去基團并生成π鍵。在生成π鍵的步驟中只有共軛堿碳負離子參加。?共軛堿單分子消除反應(E1CB)也分兩步進行,反應速率不僅與反應物濃度成正比,也與堿的濃度有關,其關系較復雜,在多數情況下也成正比。一般說來,只有β碳原子
關于共軛亞油酸的簡介
共軛亞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以下簡稱CLA)是亞油酸的所有立體和位置異構體混合物的總稱,可以看作是亞油酸的次生衍生物,分子式為C17H31COOH。共軛亞油酸的雙鍵可位于7和9,8和10,9和11,10和12,11和13,12和14位置上,其中每個雙鍵又有順式(
關于共軛雙鍵的概述
共軛雙鍵體系即雙鍵和單鍵交替的分子結構產生共軛效應。共軛效應的特點是化學鍵的極化作用可以沿共軛體系傳遞得很遠。例如:共軛的結果是電子的離域,共軛體系內單鍵變短而雙鍵變長,單雙鍵長度差別縮小乃至消失。這樣的體系比較穩定。如苯分子中六個碳-碳都是1.39A,而普通的碳-碳雙鍵的鍵長為1.34A,碳-
共軛亞油酸的主要結構
共軛亞油酸是一系列碳原子數為18,含有共軛雙鍵(-C=C-C=C-)的必需脂肪酸亞油酸的多種幾何和位置異構體混合物的總稱。共軛亞油酸的雙鍵在碳鏈上有多種位置排列方式,共軛雙鍵起始于羧基端的第8、9、10、11位碳原子。其主要位置異構有四種:8,10-、9,11-、10,12-、11,13-,由于共軛
共軛體系的相關介紹
一般形成共軛π鍵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共軛的原子必須同在一個平面上, 并且每個原子可以提供一個彼此平行的p軌道;總的π電子數小于參與形成離域π鍵的p軌道數的2倍。但有的實驗數據表明, 有些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分子體系并不一定能形成離域π鍵而出現共軛體系所應有的性質。 共軛效應對物質的電性、顏色、酸堿性
共軛雙鍵的反應概念
含活潑雙鍵的化合物(親雙烯體)與含共軛雙鍵的化合物(雙烯體)之間發生1,4-加成生成六元環狀化合物的反應,稱為Diels-Alder反應,也稱雙烯合成?。反應過程(以1,3-丁二烯與乙烯間的反應為例)此反應為經環狀過渡態進行的周環反應,反應過程中舊鍵斷裂與新鍵形成協同進行。其反應機理以1,3-丁二烯
正常共軛效應的原理介紹
又稱π-π共軛。是指兩個以上雙鍵(或叁鍵)以單鍵相聯結時所發生的π電子的離位作用。C.K.英戈爾德稱這種效應為中介效應,并且認為,共軛體系中這種電子的位移是由有關各原子的電負性和p軌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數)決定的。Y原子的電負性和它的p軌道半徑愈大,則它吸引π電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于基團-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