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每一個細胞隨時都像在進行著一場無止盡的戰爭,細胞核是司令部,細胞質是戰場。六十年前,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中心法則”( DNA轉錄成RNA,再翻譯成蛋白質)現在一直是細胞作戰的絕對軍規,軍事機密(遺傳信息)必須從司令DNA先到RNA軍團,再到“武器彈藥”蛋白質。司令團DNA:掌握軍事機密(遺傳信息),極為重要,所以DNA都不外出,只是在司令部里下達作戰命令,指揮統領RNA軍團,DNA把軍事機密交給RNA軍團中的“正規軍”——信使RNA(mRNA),由它們把這些密碼帶到細胞質中加工形成武器彈藥蛋白質,讓蛋白質發揮生物學功能,攻擊“敵人”。由于蛋白質是由mRNA所編碼的,也就是大家都廣為熟悉的編碼RNA,因此我們稱這些mRNA為RNA軍團中的“正規軍”。“正規軍”mRNA是RNA軍團嫡系部隊,功能是在蛋白分子合成過程中,作為“信使”分子,將基因組DNA的遺傳信息(即堿基排列順序)傳遞至核糖體,實現遺......閱讀全文
2017年即將過去,這一年的非編碼RNA研究取得了很多重磅級成果。與早先的主要是在不同類型的疾病(癌癥)中大規模鑒定非編碼RNA,今年的研究是對非編碼RNA機制的更深入探索,給我們展現了作用方式更豐富多彩的非編碼RNA世界。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 長非編碼RNA(lncRNA) 長非編碼RNA是
生物通報道:非編碼RNA是指不編碼蛋白質的調節性RNA分子.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非編碼RNA,尤其是微小RNA和長非編碼RNA,可以在基因轉錄、 RNA成熟和蛋白質翻譯等水平調控基因表達,參與發育、分化和新陳代謝等幾乎所有重要的生理生命過程,在人類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腫瘤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是人
核糖核酸(RNA)是一類重要的遺傳物質,經編碼轉錄成蛋白質則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不過,研究發現,非編碼RNA占人類基因組轉錄產物的90%以上。由于不參與編碼,這類RNA曾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的“暗物質”或者“垃圾”。 近年來,大量新研究成果表明非編碼RNA是許多生命過程中富有活力的參與者。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重大研究計劃“基因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2015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報。 附件:“基因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5年度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會議現場 6月5日至7日,主題為“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26次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邀請了多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會,中心議題為非編碼RNA系統發現、功能鑒定及進化;非編碼 RNA與細胞分化發育與功能調控;非編碼RNA與重大疾病
10月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力受邀在WIREs RNA 發表了題為Splicing noncoding RNAs from the inside out 的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多種來自于前體RNA內部序列的非編碼RNA分子及其產生機制和潛在功能作用。 真核基
科技日報2007年12月20日訊 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最終完成,花費了全球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們10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及30億美元的財力。雖然不斷有科學家報道他們關于治病基因的發現成果,但含有30億堿基對的人類基因組數量太龐大,基因療法距離實際運用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等待。幾十年來,不斷有科學家認為,基
北京時間4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于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Distinct processing of lncRNAs contributes to non-conserved fun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首次創建并發布了長非編碼RNA疾病數據庫(lncRNA and disease database, LncRNADisease),這一數據庫收錄了160多種和長非編碼RNA有關的疾病,并集成了一個生物信息學工具用以預測新的人類長非編碼RNA和疾病的關系。這一研究
基因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 非編碼RNA是由基因組轉錄產生的一類不同于mRNA的遺傳信息分子。對真核細胞中非編碼RNA及其基因的發掘和功能研究,有可能揭示一個由非編碼RNA介導的遺傳信息傳遞方式和表達調控網絡,從不同于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百人計劃”研究員章張及其團隊,與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開展科研合作,對長非編碼RNA的分類問題進行了系統綜述,相關論文在RN
非編碼RNA是由基因組轉錄產生的一類不同于mRNA的遺傳信息分子。對真核細胞中非編碼RNA及其基因的發掘和功能研究,有可能揭示一個由非編碼RNA介導的遺傳信息傳遞方式和表達調控網絡,從不同于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深入闡明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 一、科學目標 本重大
環狀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種新興的內源性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是繼microRNA (miRNA)以及long noncoding RNA (IncRNA)后非編碼RNA家族中極具研究潛力的新成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環狀RNA具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種類眾多。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以及環狀RNA(circRNA)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具有重要且復雜的生物學功能
日前,國際知名雜志《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刊發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的一篇文章,他的實驗室發現了一類新型環狀非編碼RNA,并揭示了其功能和功能機理,相關成果得到了新華社、中科院官網等媒體關注。 記者了解到,在2012年9月,《自然·通訊》也在線發表了單革的研究成果,那次他發現了曾被認為是
3月10日,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研究員王澤峰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題為Extensive translation of circular RNAs driven by N6-methyladenosin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大量的環形R
2002年日本學者Okazaki在對小鼠cDNA文庫進行測序時,第一次發現并鑒定了一類較長的轉錄產物,并將其命名為長鏈非編碼RNA,也就是我們所知的LncRNA。然而在這種非編碼RNA被發現后的很長時間里,由于它不參與蛋白質的編碼,當時認為不具有生物學功能,科學家們都普遍認為lncRNA僅僅是基
在《來自基因組暗物質的lncRNA、ciRNA和miRNA》一文中我們提到:人類基因組中也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所謂基因組“暗物質”,其實就是基因組中的非編碼RNA——不包含用于制造蛋白質的版圖,構成了超過
長非編碼RNA(lncRNA)長達兩百個核苷酸以上的轉錄本,但并不編碼任何蛋白質。盡管如此,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組織和發育階段的表達依然具有特異性,說明lncRNA的調控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細胞中絕大多數lncRNA(也稱lincRNA)位于細胞核,它們對應的DNA區域有的與蛋白編碼基因重疊,
系統生物學認為, 生命體是一個復雜的動態變化網絡, 對于生命的研究需要從整體出發, 研究生命網絡中的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和調控關系, 而不是僅孤立地研究各個網絡中的節點。近期針對非編碼RNA,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探索,旨在構建全基因組水平編碼-非編碼 RNA調控網絡, 探討 ncR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復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里,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暗物質”——長非編碼RNA。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
青島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李培峰(Pei-Feng Li)教授曾在國際上首先提出“抗氧化酶自身被氧化”的新理論,是國際上少數幾個最早將細胞凋亡引入心血管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近日李培峰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連接在非編碼RNA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研究發現,相關論文發表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
在細胞中表達的 RNA 除了我們所熟悉的 mRNA 以外,還有大量不編碼蛋白質的非編碼 RNA(noncoding RNA,ncRNA),非編碼 RNA 在細胞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 rRNA 和 tRNA 維持著基因的表達,還有一部分則起著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本實驗來源「RNA 實驗指導手冊」主
10月15日,Nucleic Acid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力研究組和陳潤生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novel long non-coding RNA CRGregulates Drosophila locomotor behavior。該研
10月15日,Nucleic Acid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力研究組和陳潤生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novel long non-coding RNA CRGregulates Drosophila locomotor behavior。該研究發現
在研究帕金森氏病的過程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獲得了一個可以提高工業蛋白質合成用于治療用途的新發現。他們設法了解了非蛋白質編碼RNA的一個新功能:借助這類稱作“反義”的非編碼RNA的活性可以提高編碼基因的蛋白質合成活性。相關成果發表在10月14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為了合成蛋白
9月10日,生命學院方顯楊課題組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課題組合作,在《歐洲分子生物學報道》(EMBO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黃病毒屬長鏈非編碼亞基因組RNA在溶液中具有伸展的三維結構并具有柔性”(Long non-coding subgenomic flavi
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近年來國際研究的新熱點,與人類癌癥、神經系統等疾病發生密切相關,在疾病診療方面表現出了潛在的重大應用價值。雖然長非編碼RNA表達量相對較低,但由于其在轉錄、基因組印記、翻譯、可變剪切、轉錄后表達調控、蛋白運輸與定位等過程的
在自然科學中,沒有一個領域受到如此強烈的關注。 “物理當中我們尚未解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暗能量,它大約占整個物質世界的70%,非編碼序列在整個人類遺傳密碼中實際上也是這個數量級的。”6月23日,在中國第一屆分子診斷技術大會上,生物信息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說。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雜志《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研究性論文,報導了其實驗室發現的一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此類非編碼RNA的功能和功能機理。 非編碼RNA是一大類不編碼蛋白質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