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病原菌“幫手”:防控土傳病害的新策略
引入根際競爭型有益菌,提升根際免疫,可有效壓制土傳病原菌及其“幫手”。南京農大供圖 根際微生物群落構成了抵御土傳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線。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聚焦于根際微生物如何直接抑制土傳病原菌的生長。 近日發表于《國際微生物生態雜志》(ISME J)的研究成果顯示,番茄根際細菌群落對土傳病原菌的“幫手”、而不是病原菌本身的抑制作用發揮著主要決定作用。論文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韋中認為,調控根際微生物組互作關系,抑制病原菌幫手的生長可能成為抵御土傳病害的新策略。 復雜的根際微生物群落 青枯菌是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原菌,其引起的危害是世界最嚴重的土傳細菌性病害之一,目前缺少有效的防控策略。論文作者、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沈其榮告訴《中國科學報》,利用根際有益菌抑制土傳病害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但有益菌在田間應用的效果也時常不穩定,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理論和技術體系。 為什么有益菌在實驗室或中試環境下效果明顯,到了......閱讀全文
抑制病原菌“幫手”:防控土傳病害的新策略
引入根際競爭型有益菌,提升根際免疫,可有效壓制土傳病原菌及其“幫手”。南京農大供圖 根際微生物群落構成了抵御土傳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線。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聚焦于根際微生物如何直接抑制土傳病原菌的生長。 近日發表于《國際微生物生態雜志》(ISME J)的研究成果顯示,番茄根際細菌群落對土傳病原菌的
益生元可驅動根際微生物維持植物健康
土傳病害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病原性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侵染植物根系而導致的病害,是限制作物正常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治不當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采用生物方法防治土傳病害是近些年的熱門研究領域。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其榮團隊通過解析番茄發病植株和健康植株的根際代謝組,挖掘潛在的益生元,并結
土傳病害發生的本質
根本原因在于土壤微生物。新開發土壤中的微生物是豐富多樣的,既有真菌、細菌、放線菌,也有原生動物,既有能夠幫助分解根系分泌物、分解有機質、分解有害物質、釋放土壤肥力、分泌蛋白酶、分泌抗生素等的有益微生物存在,同時也存在著喜歡在逆境情況下(厭氧、高溫、高濕、干旱等)生長,以作物為營養和食物來源的有害微生
“童年”生長環境決定作物“成年”健康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童年的成長環境影響著人成年后的身體健康。最近,科學家發現,作物也是如此。9月26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沈其榮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土傳病原菌入侵作物根際或根系,與苗期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土壤理化特性的高低并沒有關系,而與苗期土壤細菌群落的結構
Nature-Biotechnology:噬菌體治療方法的微生態機制
近些年,集約化農業發展中的不合理措施,如化肥農藥的持續過量投入以及經濟作物的單一連作等,導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嚴重失衡,生態功能急劇削弱。土壤養分周轉不暢、污染難以消解、土傳病害頻發就是土壤微生態失衡重要證據,這些也是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 來自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沈其榮
“專性獵殺”--“精準靶向”——噬菌體的強大之處遠不止如此
噬菌體是環境中普遍存在的一類專門侵染細菌的病毒。此前,科學家對噬菌體能否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不甚了解。 當地時間12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噬菌體不僅可以“專性獵殺”和“精準靶向”土傳青枯病的病原菌,降低其生存競爭能力;同時還能夠重
對抗土傳病害:來杯噬菌體“雞尾酒”
噬菌體是專門“吃”某一種細菌的一類微生物,具有高度的宿主特異性。通常它們不會侵染非宿主細菌。由于這種專一性,科學家一直想利用噬菌體防控土壤中那些對作物生長有害的病原細菌。 2月1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沈其榮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
根際菌群移植成功:構筑植物免疫新防線
近日,《自然》集團旗下的ISM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沈其榮院士團隊LorMe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田間原位試驗、根際微生物組分析和宏培養學等研究,揭示“根際菌群移植”可增強作物抵御土傳青枯菌的根際微生態過程與機制。研究發現,供體和受體植物
根際微生物可幫助植物抵御環境惡化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機制,也成為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日,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海豐課題組和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等合作者在Microbiom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根際微生物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的重要機制。 此前的相關研究并沒有將植物微生物群,特
生物技術助力協同種子保護和土壤修復
由病原細菌和真菌所導致的植物病害會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甚至絕產。為保障棉花作物的健康安全,研發土壤環境污染修復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開展了種衣劑對棉花種子及根際土壤微環境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根際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代謝物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種衣劑還改變了種子、根
首個海洋微生物農藥實現產業化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李元廣團隊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澤元海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創制的海洋微生物農藥,近日獲得國家頒發的生產批準證,成為國內外第一個利用海洋微生物為生防菌的海洋微生物農藥。 青枯病等土傳病害素有“植物癌癥”之稱,常常造成一些茄科植物雖開花但無收獲的結局。這種名叫“1
綠針假單胞菌的生防特點介紹
從甜椒根際土壤中分離篩選到一株綠針假單胞菌GP72,對辣椒疫霉等農作物病原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假單胞菌的促生長作用機理之一是產生活性物質或改善礦質營養直接促進植物生長;二是菌體產生代謝物質或通過競爭作用抑制或阻礙根圍病原微生物的發展,間接促進植物的生長。其生防作用機理涉及有效的根部定殖、抗生作用
深根豆科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水分和氮素變化的響應機制
植物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植物的營養、免疫和進化,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至關重要。氮(N)沉降和干旱是全球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兩者通過改變資源的可利用性獨立或交互地影響土壤微生物。雖然通過分析土壤微生物的性質可以將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養分通量聯系起來,但是要想充分理解環境變化與植物生產力之間的復雜
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并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于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
版納植物園海拔梯度根際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基于長期監測海拔樣地平臺(海拔跨度800米至3800米,涵蓋中國西南山地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和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通過野外采集和樣品測定,結合分子生物學實驗及生物信息學分析,比較了三個氣候帶不同海拔梯度上寄主植物、根際微生物及其不同功能
枯草桿菌在植物抗中的應用介紹
枯草芽孢桿菌通過成功定殖至植物根際、體表或體內,與病原菌競爭植物周圍的營養,分泌抗菌物質以抑制病原菌生長,同時誘導植物防御系統抵御病原菌入侵,從而達到生防的目的。枯草芽孢桿菌主要可以抑制由絲狀真菌等植物病原菌所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現報道的從作物的根際土壤、根表、植株及葉片上分離篩選出的枯草芽孢桿
枯草芽孢桿菌在植物抗病方面的作用
枯草芽孢桿菌通過成功定殖至植物根際、體表或體內,與病原菌競爭植物周圍的營養,分泌抗菌物質以抑制病原菌生長,同時誘導植物防御系統抵御病原菌入侵,從而達到生防的目的。枯草芽孢桿菌主要可以抑制由絲狀真菌等植物病原菌所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現報道的從作物的根際土壤、根表、植株及葉片上分離篩選出的枯草芽孢桿
根際pH的顯色測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本方法是利用pH指示劑在不同酸堿度條件下變色的特點,測試根際pH的變化。將pH指示劑加入到具有一定營養條件下的瓊脂溶膠中,組成瓊脂-指示劑混合液。植物根系可直接利用其作為介質生長。由于根系的吸收和溢泌等生理活動,使根際pH不同于原介質,由此產生不同的顯色反應。對照標準pH變色范圍,可以確
根際pH的顯色測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本方法是利用pH指示劑在不同酸堿度條件下變色的特點,測試根際pH的變化。將pH指示劑加入到具有一定營養條件下的瓊脂溶膠中,組成瓊脂-指示劑混合液。植物根系可直接利用其作為介質生長。由于根系的吸收和溢泌等生理活動,使根際pH不同于原介質,由此產生不同的顯色反應。對照標準pH變色范圍,可以
根際pH的顯色測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本方法是利用pH指示劑在不同酸堿度條件下變色的特點,測試根際pH的變化。將pH指示劑加入到具有一定營養條件下的瓊脂溶膠中,組成瓊脂-指示劑混合液。植物根系可直接利用其作為介質生長。由于根系的吸收和溢泌等生理活動,使根際pH不同于原介質,由此產生不同的顯色反應。對照標準pH變色范圍,可以確
百趣土壤非靶標代謝組學文獻分享,來自Microbiome的靈感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BIOTREE協助客戶發表在Microbiome上的關于土壤抗性遺傳的一篇文章。發表期刊:《Microbiome》影響因子:9.133合作單位:南京農業大學據百趣代謝組學小趣了解,植物方面的高分文章并不好發,那這篇文章到底做了啥?竟能發到影響因子為9.133的期刊!快來看看原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于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近年來,土壤固氮功能微生物
中國研制出作物土傳病的克星
南京農業大學利用農業固體有機廢棄物研制的微生物有機肥料和高質量的有機肥料,在泰國開展的大面積試驗示范中有效防治土傳病害,獲得了顯著的作物增產和土壤改良效果。日前,泰國詩琳通公主接見了該項技術發明人、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沈其榮教授。?土傳病是作物的“癌癥”,重茬連作是土傳病害發生的重要因素。病害發生時作
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對施肥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在調控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過分解代謝作用使有機物礦化向大氣釋放CO2;2)將非穩態的有機碳通過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斷形成穩定態有機碳庫。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中
我國學者證實土壤功能性微生物可提高“土壤免疫力”
“土壤免疫力”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概念,用以描述土壤通過調節功能微生物的活動抵抗病原物侵染保持內部穩定性的能力。最近,王麗琨博士與李小方研究員在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發表概念論文,將土壤面臨病原菌侵害和污染物毒害后所表現的恢復能力統一納入到了“土壤系統恢
棉花與黃萎病菌互作研究取得進展
棉花黃萎病是由大麗輪枝菌引起的土傳維管束病害,是制約我國棉花生產的首要病害。從棉花黃萎病抗性品種中發掘關鍵抗病基因,進而通過分子育種與傳統育種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種的黃萎病抗性,是當前棉花領域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重點。 質外體是植物細胞膜外由細胞壁和細胞間隙組成的系統,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一
微生物所在棉花與黃萎病菌互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棉花黃萎病是由大麗輪枝菌引起的土傳維管束病害,是制約我國棉花生產的首要病害。從棉花黃萎病抗性品種中發掘關鍵抗病基因,進而通過分子育種與傳統育種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種的黃萎病抗性,是當前棉花領域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重點。 質外體是植物細胞膜外由細胞壁和細胞間隙組成的系統,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
科研人員篩選出對枸杞根腐病具有拮抗效果的4種病原菌
枸杞是茄科植物(Lycium barbarum),它不僅是我國傳統的珍貴中藥材,還是被我國批準為藥食同源的首批產品之一。但是,近幾年枸杞根腐病的發病率高達53.2%以上,還呈逐步上升趨勢,在青海省德令哈市、都蘭縣、諾木洪縣、格爾木縣和寧夏、內蒙古、新疆均有分布。 據已有研究文獻報道,枸杞根腐病的
種子包衣劑對棉花種子及根際土壤微環境的影響機制
?????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揭示了種子包衣劑對棉花種子及根際土壤微環境的影響機制,為合理使用和改良種子包衣劑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 種子包衣技術是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最經
我國學者根際微生物組響應作物生長和氮素輸入
根際是指靠近植物根系、受植物根系活動影響的微區域,是植物與土壤生態系統之間的交互界面。大量微生物定殖于此并與植物根系以及周邊土壤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對植物養分獲取、生長發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際微生物基因組被視作植物第二基因組。我國是世界上氮肥施用量最大的國家,過量的氮肥投入已造成嚴重的環境污